馬平川
取乎法上,僅得其中;取乎法中,僅得其下。當代人關于石頭的著述,很少看。偶爾翻翻,瞅瞅圖片而已。很多藝術、思想,一出道就是巔峰。后人只能在前人的身影后面解釋打轉,難有出息。
因為今年要出本石譜,特地找了幾本很受市場追捧的書。其目的,無外乎看看別人都說了些啥。別人說過的觀點我盡量不說或是少說。
兩本書,《御苑賞石》、《中國古代賞石》,孔夫子舊書網上,一個標價3500,一個標價8888。原定價500多塊,溢價如此之高,洛陽紙貴可以想見。作者丁文父,名字好,有戰國范,想必至遲也是民國中人。孰料竟是當代人,自言早年浪跡北大,主修費氏社會學。《御苑賞石》,朱家溍題簽,許倬云作序,香港三聯出版發行。《中國古代賞石》,王世襄題簽。捧場的名家,來頭都不少,想必丁文父論石專著必有可觀。
判斷一個學人水平高下,無非才、學、識三個方面。才華這東西,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口味不同,姑置不論。學問,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資料的檢索量,存儲量。古人查閱收集資料不易,當下信息化時代,諺云:內事不決問老婆,外事不決問度娘。資料的收集交給助理即可。識見,有沒有獨立的、原創性的思想和觀點,這是我最看重的。這也是一個學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否則,文字飛舞的如繡花鞋,資料堆砌如博物館,意義終究不大。
限于篇幅、時間,今天只談丁文父的《御苑賞石》。于我個人而言,丁的這部著作,撇開底座(我不研究底座,對丁底座學問沒有發言權),單純談及賞石,丁少有獨立的學術觀點,多是前人說古人說洋人說。廖廖幾個觀點,往往立而不論;或者立論之間因果不明晰,邏輯不成立。甚至因為缺少一線的田野考察,犯了不少常識上的錯誤。作為學術專著,嚴謹是起碼的要求。
丁文概述中提出“御苑賞石”的概念,并認為皇家賞石博采眾長、兼容并蓄、風格獨具,是賞石文化的集大成者。
“御苑賞石”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成立,作為一個美學概念不成立。撇開底座,丁文持論皇家賞石風格獨具。是啥風格?故宮石頭跟江南四大名石風格有啥明顯區別?皇家選石有啥特別之處?有無文獻支持皇家選石的原則?丁文都沒有交代。此說是為立而不論。不能因為到宮里拍了幾張老石頭的圖片,要出書,就把皇帝的石頭拔高到集大成這個地步。這是不客觀的。
石頭還是那塊石頭,不能因為搬到皇宮了,就成了皇家風格了。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英州石山,……有數家專以取石為生。其佳者質溫潤蒼翠,叩之聲如金玉,然匠者頗秘之。常時官司所得,色枯槁聲如擊朽木,皆下材也。”據陸游筆記,好東西皇帝都未必看得到,遑論集大成者。
在后文中作者自己也承認:如云輝玉宇牌樓前十二石中的十尊湖石……估計是清代早期廣開石源時期的經濟之作。
不要迷信皇帝。
茲試舉數例。
1、前段說,唐宋以降,靈璧石入室登堂,已成正統主體。緊接著說故宮乾隆花園模擬文人風格,立意“隱逸”,故園內賞石以靈璧為眾。——“故”字用的蹊蹺。前文說正統后文說隱逸,靈璧石是隱逸文化的代表?有典故有出處有發現?太湖石英石在表現隱逸這方面有差距有不同?如果回答不是肯定的,說明二者不具備必然的因果關系,用“故”不妥。
2、關于英石是否發聲,聲音是大是小。文獻一打架,作者就犯迷糊了——古人片語只言如盲人摸象有諒可原。作者作為一個資深玩家,如果去過英石一線產地,上手多些把玩體驗,應該不難得出結論。而不是把英石是否發聲的問題推給古人。
3、寧壽宮符望閣前一對賞石,不以質取而以勢勝,反應了乾嘉時期賞石意趣的深化。一一這種深化是指不重質重勢?就這兩塊就能得出這結論,這結論下得未免太早太草率。緊接著下一句,作者自言:寧壽宮還有玉石的陳列……
4、唐代孫位《高逸圖》,共計有兩塊石頭。其中左石可斷定為太湖石,右石說是靈璧石牽強,靈璧石的線條沒有這么整齊也沒有這么硬。恕我孤陋,我翻遍歷代石譜石詩石文,沒發現唐代有關于賞玩靈璧石的記載。作為學者,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不知作者從何斷定右石為靈璧石?另,五代《按樂圖》里是太湖石不是靈璧石。石面遍多坳坎、彈子窩,是太湖石的鮮明特征。《攆茶圖》和《秋庭戲嬰圖》中都不是靈璧石。同上,靈璧石的外輪廓線沒這么直硬。《十八學士圖》中倒不是筍石,是太湖石。依據依然是彈子窩。辨識石種是基本功。就像玩玉,不能把和田、綠松混為一談。甚至不能把籽料、山料、山流水、俄料、韓料混為一談。
5、“御苑賞石是按照最佳的審美境界……”,等等,什么叫最佳審美境界?作者先下個定義唄。“御苑賞石高度的藝術觀賞性……主要表現在形、表、色、質四個方面。”——這段話看著冠冕堂皇,其實都是套話廢話。形、質、紋、聲、色,是現在人所共知的所謂的觀賞石的五大標準,這又不是御苑賞石所獨有。就像人有五官——耳目口鼻舌,不能說皇帝長得帥,因為他五官齊活。
6、“將奇石置于底座上,便是將奇石尊為藝術。”——根據這個邏輯,把饅頭捧在手心尊為食物,把槍放進槍套才算武器,把腳塞進鞋子才算足?。“御苑賞石的藝術表現正是以底座的存在為前提的”——不敢茍同。石頭的欣賞是以底座的存在為前提?到底是先有石頭還是先有座?本末倒置了吧!把底座拔得太高了。
7、作者幾乎對每塊靈璧石都會詳細注解。是否為純天然原石,具體加工部位。例:圖二背面切削平整;圖三正面孔洞為人工開鑿;圖四背部為平坦的弓狀,顯為雕鑿而成;圖五無人工加工痕跡;圖六背面雕鑿明顯;圖七前面天然形成,背面人工雕鑿;圖八依節理判斷,出自天然。獨獨圖一,被作者列為靈璧石中的極品。這石頭至少有三處,從圖上都可清晰看出人為加工的痕跡,不知為何偏偏不注明是天然還是人工。對于玩石頭的資深人士來說,圖一屬于一眼假,不知是作者看不出來呢還是另有說辭。
8、“靈璧石往往含有方解石石脈,盡管這種靈璧石被認為出土年代較晚。”——這種認為出處何在?較晚具體指的是什么朝代?周密《癸辛雜識》載:“杭省廣濟庫出售官物,有靈璧石小峰,長僅六寸,高半之,玲瓏秀潤,臥沙水道,裙折胡桃文皆具于山。峰之頂有白石,正圓瑩如玉。徽宗御題八小字于石背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略無雕琢之跡,真奇物也。”這個“峰之頂有白石,正圓瑩如玉”,即為方解石石脈。可見北宋徽宗時期,帶方解石的靈璧石就出土面世了。而唐代,據我所知,并無文獻確切記載賞玩靈璧石。北宋還算晚嗎?那早應該早到什么時候?
9、這石頭,從圖上判斷,應該是廣西墨石無疑(圖九),亦稱廣西太湖石。作者言之鑿鑿說得自靈璧縣磬云山舊坑。這里我想友情提醒一下,既然新聞報道中國游客在日本搶購的馬桶蓋是杭州生產的,那么您到靈璧產地買到廣西的石頭,就不用大驚小怪了吧。自古以來,只有外地石種冒稱靈璧石,沒有靈璧石冒稱別的石頭的。相似造型,廣西墨石與靈璧石,市場價值懸殊不止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