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永裕
2014年初冬,臺灣臺北花博爭艷館舉辦“全國盆栽、兩岸石友聯誼會展”,開幕前夕,剛好本人有空閑,就跑去展場搶先看展品。展演的雅石大多是從各地來的名石,一種莫名的興奮很難讓人靜心下來去駐足品賞各展件的內涵,就邊走邊瀏覽。突然旁邊有人說:蕭老弟你也來了。因為聲音熟悉,我回頭一望,原來是臺灣雅石界小品達人陳國連前輩。我舉步與陳前輩彼此寒暄,陳前輩一直熱情地拉著我,一同去欣賞他這次展出的雅作。到了展品區一看,得獎自然不在話下,整局的用心度,值得欽佩,看了半晌,陳前輩才說:蕭老弟你別光顧看石頭,也該針對此組再看看有何其它擺法,讓它更具多元性。這時我才回神答道:好,我立刻瞧。于是我后退幾步,把整組構思好好地品味一番。良久,陳前輩突然拍了一下我的肩膀問:蕭老弟,找到沒?我苦笑著回答:前輩你好幾個月的心思,現在問我這樣的問題,還真折煞人,我繼續腦力激蕩。沒多久,我笑著回答:只能把主石和整組走向做不同展演了,就是說換另一顆雅石來做主導看看。
就這樣,前輩一句我一句,聊了約二十余分鐘,才發覺前輩與我被一堆人圍著,其中幾人也參與討論,氣氛和諧,大家不愧都是一方雅士,最后由《中華奇石》雜志的楊文靜小姐提議:把此次的觀摩研討一事,整理發表出去,但因陳國連前輩最近忙著張羅店務事宜,無法抽空編撰,便由后學代為整理陳述,以下就是此組的大意講解(純屬個人的看法)。
其實這種組法是多寶格展架玩法的延伸,主局在中,副局在側。只是多寶格展示局限在一個框架中,只做位置高低不同的展演,無法讓展件前后有致、更具立體感。而陳國連前輩此組展演方式,便彌補了多寶格展架的缺失,讓主局明確,副局更具獨立性,又不失走向。此布局讓我佩服的有兩點:一是黑檀實木墊呈現出的安定感。二是纏絲瑪瑙當襯座,讓整個雅石更清雅脫俗。如此實木墊與纏絲瑪瑙的搭配,很容易讓人感受到展品的美感,真是難得的用心擺法。
下面就圖具體分析:
圖一為原始擺法,分三組:
A組 1、2、3(主局);
B組 4、5(副局);
C組 6、7(副局)。
A組的3號石為主石(最高點),以坐姿呈現,為由左向右之走向。
C組便為第二局(副局,主石為7號石,高度須低于A組主石),走向亦與主局相同,由左向右。
B組為第三局(副局,主石為4號石,高度須低于C組主石)。因為是最下面的一組,主石4號石走向須由右至左,與A組主石呼應,也是走向最末的承接點。各組因高低前后點不同而呈現出不等邊三角形的構圖邏輯(圖虛線標出的正視、下視圖),背景掛圖則以此局走向找一個適當的地方掛置(此局走勢由左向右,背景掛圖略靠右邊上方為最佳)。眼尖的人一定會問,從頭到尾都沒說到8號石——其實那顆石的重點在于強化此局的縱深感和意境聯想物,如小盆栽、小香爐或小雅石等都有此功效。
圖二將主石調換擺法:同樣分三組,主石由3號石改為1號石。下面3號和1號黑檀原木墊也做對調,1號主石明顯會高起來。第二副局由C組改B組,原木墊亦做對調。后方掛圖亦由偏右上方改為偏左上方(展場不方便做實際演示)。8號石也需移動到主石(一號石)的前方。不等邊三角形亦由右走勢改為左走勢。還有一個重點,主石局里最高的石頭需擺在最里面,8號石木墊最低,所以擺在最前面,黑檀木墊由高至低依次排向觀賞者。
好多人問我為什么喜歡圖二的擺法。其實說穿了,那是我個人偏愛1號雅石,感覺人物坐姿安然自得,頗有一代宗師的風范。3號石看起來略為活潑,動感雖強,但作為主石感覺卻不太安定,調過之后,主題會更明確,走勢更順暢,較有高低落差,前后深淺都能呈現出來。所以只能說,兩種擺法各有千秋。
最后,本人感謝《中華奇石》雜志楊文靜小姐及陳國連前輩,愿意將純小團體的雅石探討心得于雜志上公開分享。陳國連前輩的展品每每讓人驚艷,雅石內涵更是不用多說,光看那些不假他人之手,親自制作的布局就很讓人佩服。每次請教他布局材料運用時,也都不吝嗇地教導解說,有這樣的老師才是未來創新的源泉,謝謝國連前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