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平
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新形勢下,推進農業保供、市場穩定和農產品產銷對接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就重慶而言,特殊的地貌和地域特點決定了農業組織化程度相對較低,分散種植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以及“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存在,農業小生產如何對接大市場?這就需要用信息化手段開展農產品市場分析和預測,增強農業對市場波動的抵抗力,走出“菜賤傷農—減少種植—價格升高—擴大種植—菜賤傷農”的怪圈。可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大力推廣應用網絡信息平臺。推廣應用“農產品市場價格采集發布平臺”,實現對全市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網上采集和發布。借助平臺功能,對全市區縣農貿市場、市級定點批發市場、主城區超市、大型生豬屠宰企業及全市主要蔬菜生產基地等的農產品及農資價格進行每日(旬)采集發布,涵蓋糧油、蔬菜、肉禽蛋、水果、水產、農資等主要農產品品種。將平臺展現層在重慶農業農村信息網門戶網站以及手機客戶端顯示,并實現價格數據實時滾動,便于廣大生產者和消費者對市場類型、市場名稱、品種、時間段的數據進行瀏覽、查詢與統計,實時了解市場價格波動情況。
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在全市范圍內選擇有代表性的部級(市級)農產品定點市場、區縣農貿市場、主城區超市、大型屠宰場作為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點;在全市涉農區縣中選擇有代表性的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社作為農產品生產信息采集點。同時,加強人才隊伍培訓,在市級、區縣兩個層面啟動農產品市場與生產信息采集員、分析師培訓工作,重點開展信息采集、分析和發布方法的培訓,建立工作考核激勵機制,切實解決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與服務工作“有人辦事,能夠辦事”的問題。
嚴格執行系統的預警制度。一是執行農產品市場價格常規監測、應急和突發事件市場信息預警監測制度以及糧油、生豬、蔬菜、水產、水果五大主導農產品產銷形勢專題分析制度;二是執行定期會商研判制度,聯合在渝科研院所及相關單位,每月開展一次主要農產品市場行情會商研判,構建大聯合、大協作的多元化分析研判體系,以此提高監測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三是執行預警信息及時發布制度,執行每日、每周、每月及季度和年度信息發布制度,確立農村基層干部、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協會)成員、農村經紀人、農村供銷經營戶為重點服務對象,創立政府“信息補貼”機制,通過報紙、手機短信(微信)、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媒體,拓展信息發布渠道,推進預警信息第一時間發布。
爭取獲得完善的政策保障。農產品市場預警監測是一項需要政策保障和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工作,需要積極爭取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將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的工作目標考核,制定推進措施和目標任務。強化對農產品市場信息采集點、農業生產信息采集點及體系建設的投入,支持建立全市農產品市場價格采集考核激勵機制,支持主要農產品市場價格監測預警、課題研究與會商研判工作。
(作者單位:重慶市農業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