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聽一個故事。
有一天,貧窮的阿拉丁救下一位老人。
“你救了我,以后我會滿足你的任何愿望。”老人說。
“真的嗎?”
“我可以同你定下一個契約。”
老人其實是位落難的神仙,阿拉丁輕松獲得了讓人艷羨的富裕生活。
但是有一日,阿拉丁找到老人說:“能不能把你的神力也給我?”
“我不能給你。”
“你怎么能毀約?”阿拉丁拿出之前簽訂的契約。
“毀約?恐怕是你毀約了吧。”老人冷笑一聲,飄然而去。
“我哪里毀約了?”阿拉丁大聲質問。
“你毀的不是白紙黑字的契約,而是心靈的契約。”老人的聲音遠遠傳來。
老人和阿拉丁確實簽訂了一份紙質的契約,但在這份契約背后,阿拉丁已經默認并將確保老人的神仙地位。
但阿拉丁誤判了“心靈契約”,導致自己重回赤貧。
在任何社會關系中,都存在這種心靈契約——從內心認可并共同遵守一種信念,并按照這種信念做事。
不可否認,做公務員也是在從事一份職業,也有追求職業報酬的權利。
但這是一份特殊的職業。選擇這份職業,就意味著你簽訂了這么一份“心靈契約”——內心認可為公共利益服務這一信念,并以此信念指導自己的行為。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你就是“職業的公共事務服務者”。
那么,你就要多思考怎樣服務公共利益,而不是總想著“我能獲得什么”。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當官就不要發財,發財就不要當官,不要把當官當作滿足無窮貪欲、獲得無限私利的捷徑。
你感嘆“生不逢時”,但你若敬畏心靈的契約,就知道當一名公務員就本當如此。
反之,你若不能堅守這份心靈的契約,整天抱怨不能玩特權、收好處、享清福,就會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人民論壇》的調查顯示:導致官員“落馬”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心理失衡——在尋求心理補償中,雖得到了“最想得到的”金錢、別墅、名車、美色等等,但最后失去的是聲譽、自由乃至生命。
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受賄案開庭審理。
“我對不起黨,對不起家人……”季建業淚水奔流。
這個淚水,是悔恨的淚水。
“私念像精神鴉片,麻痹了我,使我靈魂出竅……”季建業寫下長達19頁的悔過書。
季建業的墮落之路,正是從心理失衡開始的。
最終,季建業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1957年生人,今年58歲,刑滿出獄時已73歲了。
扣錯了的“第一粒扣子”,已經無法再扣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