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遠琦
2014年5月1日,上海滬東工人文化宮,“中華杯”中國第八屆非職業優秀(交響)管樂團隊展演開幕。
整個下午,展演現場樂聲激蕩,掌聲如潮。
當來自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的揚帆管樂團進場時,現場卻忽然安靜下來——
這個樂團排成一列長隊,它的成員有孩子,也有成年人。成年人是特教中心的老師,他們牽著孩子,一步步向前挪動。
從入場到就位,他們整整耗時三分鐘。
評委和觀眾忽然明白了——這些孩子,好像看不見。
造夢
2010年的一天夜里,南岸區南山景區。
蜿蜒的山路上,兩輛大巴車正向山頂慢慢爬去。
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就位于山頂之上。
車窗外,山城夜景絢麗,乘客們卻無心欣賞。
他們,正激烈討論一個話題。
李龍梅,重慶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長
那天晚上,學校師生到校外欣賞了一場交響音樂會。
乘車返回學校時,我感到有些累,于是閉目養神。
迷迷糊糊間,我聽到了孩子們的對話——
“剛才的音樂會太霸道了——不知道他們用的什么樂器?”
“我能聽出大小號的聲音!”
“還有圓號和長笛!”
…………
聽到這些,我心里挺美——孩子們很有音樂細胞。
于是,我坐直身子,開始認真“偷聽”——
“他們演奏的曲子我們老師也教過。”
“要是給我那個樂器,說不定我也能吹!”
“要是我們學校也有一個樂團就好了——我們就能登臺演出了。”
…………
孩子們的話,讓我心里一抽——有人說:“夢想讓人生絢麗繽紛。”我們為什么就不能給盲童一個夢想呢?
追夢
2011年2月,在李龍梅推動下,特教中心揚帆管樂團成立。
33名盲童成為樂團首批隊員。
胡志強,揚帆管樂團首席小號手
盲人的生命,就該注定是黑色的嗎?
以前,我一定會回答“是”。
因為眼睛不好,我沒什么興趣愛好,也不喜歡和周圍的人說話。
聽老師說,班上有不少同學也和我一樣。
我本以為,自己會一直如此。
直到2011年初,學校成立了管樂團。
“你樂感挺好,可以報名試一試。”班主任動員我參加。
心動了,但也在猶豫——我既看不到指揮,也認不了樂譜,如何才能學會演奏?
龐鑫凱,揚帆管樂團“一對一”輔導教師
學校管樂團成立之初,李校長向全校老師發出號召:希望各科老師積極參加管樂團,對孩子們進行“一對一”輔導。
同事們報名都很積極,我也不例外。
很快,管樂團有了34個輔導老師。
輔導老師到齊了,卻大部分是“音盲”。
第一次排練,我們這幫“烏合之眾”出盡了洋相——信息技術課老師甘洲,把休止符認成了“0”;語文老師蘇光軍,用了一個小時也沒吹響圓號,急得直哭……
我這個數學老師也一樣——拿起中音號一通猛吹,結果憋得臉紅脖子粗,那聲音就像“菜板上的鴨子叫”。
說實話,我想過放棄。
可看到孩子們練習時的狠勁,我就覺得自己不爭氣。
“你耳聰目明——不會,就學嘛!”
胡志強
我們的輔導老師太可愛了!
就說龐老師吧——加入樂團后,他只要有空就會抱著中音號,“烏拉烏拉”地吹。
剛開始,他吹出來的只能叫“聲音”,不能叫“曲子”——其他老師開他玩笑,說是“鴨子叫”;慢慢地,他開始吹出調子了;再往后,他可以吹出一整首曲子了。
不到一個月,輔導老師都入了門。
他們開始全程輔導我們——
我們看不到指揮,他們就用聲音提醒:“這里是過門”“準備演奏”“注意停頓”。
我們看不到樂譜,他們就將譜子大聲念出來,領著我們一個音符一個音符地記。
…………
在這樣的輔導下,我也開竅了。
2011年3月14日,管樂團第一次集中排練,合奏了一首《歡樂頌》。
我拿著小號,跟著大家一起吹。
吹著吹著,神奇的事情出現了——
我眼前的黑暗里,竟出現了一抹色彩。
它就像一朵玫瑰,不斷盛放。
它就像一朵祥云,不斷激蕩。
它就像一棵生命之樹,不斷生長。
…………
也許,眼科醫學專家會說,那僅僅是我眼睛里殘存的感光細胞在活動。
但我更愿相信,那就是夢想的色彩!
助夢
成立不到一個月,揚帆管樂團就實現了第一次成功合奏——這樣的速度,毫不遜色于任何健全人樂團。
隨后四年里,管樂團相繼參加了重慶市管樂匯演、重慶市中小學生藝術節、全國特殊教育學校藝術匯演等大型文藝展演活動。
2012年,樂團還登上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管樂藝術節的舞臺,開創了我國盲人樂團參加國際展演的先河。
頻頻亮相之際,奔跑在夢想之路上的盲童們,也開始收獲來自各方的敬意和幫助——四川音樂學院、香港管樂協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等頂尖演奏團隊相繼派出演奏家來到特教中心,為樂團進行義務指導。
盲童們的表演水平日益精進——
李林,揚帆管樂團首席大號手
我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能到北京演出,而且還是和國家交響樂團的老師們同臺演出!
“美夢”要從2014年2月說起。
那個月,學校里來了一群“貴客”——國家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來指導我們排練了。
當著老師們的面,我和隊友們演奏了《勇往直前進行曲》。
一曲奏罷,老師們掌聲雷動。
后來我聽人說,那一曲合奏,竟讓演奏家淚流滿面……
田少明,國家交響樂團樂隊隊長
看著那些雙目失明的孩子,聽著他們演奏的天籟之音,我哭了。
演奏間隙,我和孩子們聊天。
“我們想去北京。”有孩子對我說。
那一刻,幫助孩子們實現愿望,彷佛成了我的使命。
回到北京,我立即向團領導請示——團領導同意了!
李林
很快,我們樂團就收到了邀請——國家交響樂團請我們到北京參加“最好的未來,圓夢北京”大型公益音樂會演奏演出!
“可以上北京了!”大家開心極了。
2014年3月10日,北京音樂廳,我們和國家交響樂團的老師們站上了同一個舞臺。
那天,我們一共演奏了四支曲子。
其間,在《康康舞曲》演奏完后,音樂廳里忽然響起一聲叫好——在交響音樂會上,這樣的叫好太少見了。
事后,那位叫好的叔叔說:“這樣特殊的演出,孩子們這樣高的演出水平,值得叫一聲好!”
演出結束后,國家交響樂團團長關峽伯伯說,我們比不少同齡的健全孩子表演得還好。
聽到這樣的表揚,我們很自豪。
同時,我們也生出了另一個愿望。
圓夢
2014年5月1日,揚帆管樂團第二次來到上海,參加“中華杯”中國第八屆非職業優秀(交響)管樂隊展演。
和以前參加的活動不同,這次,他們既是為表演而來,更是和來自全國各個普通中小學的優秀管樂隊同臺競技。
李龍梅
賽前進場時,36個孩子和34個輔導老師手牽手走上舞臺。
孩子們臉上沒有參加世界級大賽的緊張,也沒有面對高手的慌亂。
比賽開始,孩子們相繼演奏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和《生命的色彩》兩首曲目。
他們演奏出的音符,純粹、激蕩,彷佛被注入了力量。
對,那就是力量——那是夢的力量,是相信夢想必能實現的力量!
悠揚樂聲里,我兀自冒出了這樣和那樣的思緒;而視線,也慢慢模糊起來……
“這個管樂團的孩子,全部是盲童……”演出結束后,中國音協管樂學會主席于海老師特意向評委介紹情況。
讓我們動容的情景出現了——全體評委和觀眾,齊刷刷站起身來,用掌聲向我們致敬。
甘宇馳,揚帆管樂團首席圓號手
賽場上,說不緊張,那是假話。
在演奏《在那遙遠的地方》第一小節時,我就緊張得吹錯了一個音。
“我影響了全團成績怎么辦?”我更緊張了。
幸好,我記起了老師們經常鼓勵我們的一句話:“樹立信心,戰勝自我!”
是啊,我怎么能對自己和隊友沒有信心呢——
樂團成立四年來,我們在一起吃苦受累,不就是為了實現夢想?
你問我是什么夢想?
那就是我們今天正在做的事——像同齡的健全人一樣,演奏出動聽的音樂!
很快,我平靜下來,繼續演奏。
演奏結束——評委們要開始打分了。
我又緊張起來。
李龍梅
比賽成績將公布。
得第一名,拿金獎?我當然渴望。
但是,評委們如果把金獎給了我們,我希望唯一的理由是孩子們的高水平演奏,而不是因為其他。
從事特殊教育工作以來,我一直將自己的學生當作健全人來培養,同時也希望他們能把自己當作健全人。
我希望他們能像健全同齡人一樣,擁有健康積極的人格,足以自食其力的能力,以及一顆勇敢追夢的心。
為此,我和同事們一直在努力。
而這場比賽讓我明白,我們的努力、付出和辛勞都很值得——
比賽結果出來了——我們得了389.03分,喜獲銀牌。
那一刻,孩子們歡聲雷動。
“感謝評委沒給我們同情分!”快樂的淚水,從我眼里涌出。
我的孩子們啊,你們憑實力拿到了銀獎。更重要的是,你們戰勝了自己——在老師們心里,你們就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