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張 慨 (陜西科技大學 設計與藝術學院 710021)
傳承人視角的非遺保護
——安塞剪紙藝人余澤玲訪談
王 敏 張 慨 (陜西科技大學 設計與藝術學院 710021)
作為地域單元的縣域是中國數千年來極為穩定的行政結構空間,也是傳統農業社會保持發展的基礎權力層級。在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中,基于農業文明基礎之上的非遺,也同樣面臨著瀕臨滅絕和適應時代的轉型。由于不同縣域非遺資源的差異,本文選取了近年來非遺保護成績比較突出的安塞縣剪紙藝術作為個例進行較為深入的調研研究。本文通過對安塞剪紙藝人的訪談,從傳承人視角解讀了安塞剪紙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現狀。
安塞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陜西省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2013年度課題《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路徑研究—以安塞為例》(029)
陜西科技大學2014年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安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現狀》
余澤玲從小跟著姑姑家的女兒學剪窗花,1999年開始正式剪剪紙,2005年搬到縣城生活,開始有更多的時間創作。現在單靠剪紙一年的收入大概是七八萬,相比2013年1-2季度安塞縣農民人均收入1500元/月,收入非常可觀。談到非遺發展之初安塞剪紙的發展狀況時,余澤玲開心的說:“以前文化館可重視了,每年都辦學習班,有時候一期就是一個月,或是四十天,我們就跟李秀芳等長輩在文化館學的剪。”而在討論到現在安塞剪紙發展的這么好,政府有何相應的政策支持時?余澤玲毫不避諱的說:“政府也不管,就是自身自滅。今年婦聯、就業局辦學習班培養,誰想學習就報班,一個班五十個人,報夠了就業局就出錢進行培訓。文化大樓在修建,文化館這幾年也就閉館了,前幾年還每年出去辦展覽,最近幾年很少出去了。開會的時候領導說的是做大做強,說停當就沒事了,都是走形式,光說不干事。”
從政府公布的相關信息來看,地方政府對非遺的傳承高度重視。縣文化館多次舉辦縣民間繪畫剪紙傳承人培訓班,采取專題講座和現場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全面介紹我國現代剪紙繪畫的發展狀況,認真分析各地剪紙繪畫的風格特征,深度闡述該縣民間剪紙繪畫的藝術特色及保護傳承情況。還邀請李秀芳等老藝人和藝術方面的老師指導年輕藝人學習剪紙技法并傳授一些創作元素,引導他們的創作思維向新的方向發展。2009年的傳統技藝盛會—中國非遺技藝大展在北京農業展覽館開幕,政府組織安塞三代剪紙藝人白鳳蓮、候雪昭和余澤玲在會上展示剪紙技藝并出售作品。在地方政府引導和努力下,安塞剪紙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榮獲過民間文藝最高獎項“山花獎”,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評審命名為全國“腰鼓之鄉”“剪紙藝術之鄉”“現代民間繪畫之鄉”“民歌之鄉”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政府單方面宏觀上的保護同藝人微觀上的創作需求相差甚大,在沒有建立良好的互動溝通、各言所需的情況下,產生矛盾在所難免。對于由政府主導保護的非遺,地方政府應該對藝人和傳承人的自身需求、非遺項目的發展動態以及對非遺項目自身的創新推廣進行深入了解,并開展創新性的傳承和發展活動,積極與藝人交流溝通來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因為他們是傳承者,是體驗者,也是產業的受益者,更是遺產的創造者。因此,余澤玲作為傳統藝術的傳承人,要肩負起文化遺產項目傳承的責任和義務,注意培養傳承人,注重傳統文化向積極創新的方向演化。地方政府要做好每一個非遺項目的宣傳、引導、保護和外聯等工作,為民間藝人們提供健康良好的創作發展平臺。
非遺的保護不僅是要保護其文化形態,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傳承”。就安塞剪紙藝術目前的傳承現狀來看,余澤玲認為存在很大問題。她說:“當地四個女子開的‘紅窗花’展覽室,里面的陳海莉剪的很好,她剪的人物造型都很民俗。其他的三個人也就是臨摹她的多。能坐下來剪剪紙的年輕人也少,他們都是學著模仿的剪,正式創作的時候難度相當大。年輕人不管是剪的剪紙還是畫的畫,內行人一看就能看出來,他們不管剪紙還是畫畫都很單調。雖然剪紙現在學的很多,可是真正學成的沒幾個。大多數人就是為了學會以打工的形式掙錢貼補點兒家用。”
有學者曾指出:“非遺是依賴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環境而存在的。因此,保護非遺不僅是要保護其文化形態,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傳承’。而缺少‘傳承’又是目前非遺面臨的較嚴重的問題。”可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對當地年輕人的吸引力遠高于那張剪紙里蘊含的知識和象征意義,她們內心對外界事物的憧憬和向往在剪紙藝術的傳承和創作上根本得不到滿足。而且年輕人在傳承時更是缺乏新的創作,在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對現代文明領悟不透徹的情況下,所做的作品題材過于單一,難以將時代文化附著于作品中。對老藝人飽含熱情創作出的民間美術品,她們根本沒耐心去探究其中蘊含的象征意義。所以,當年輕人面對附著傳統元素的剪紙藝術,更多的是模仿,根本難以創作出獨具特色、富含文化的作品。
雖然地方政府做出多方面的努力,縣婦聯多次舉辦剪紙培訓班,“讓婦女們進一步轉變擇業觀念,自立自強 積極創業,真正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安塞縣與陜文投就黃土風情文化藝術園建設項目進行洽談,建成后廣大游客可在這里 盡享陜北風情。但這些努力并非帶給傳承人經濟生活上的保障,沒有切實考慮非遺的傳承需要“人”,非遺是“以人為主”的流動的文化遺產。正如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的“基本需求層次理論”,只有先滿足金字塔底端的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的生理需求,才能夠達到并穩固塔尖的自我實現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空氣、水、吃飯、穿衣等等。若不滿足,何來的動力去推動人們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發展。所以,好的物質生活需要更多的經濟來源支撐,而對縣城里普通的民眾來說,他們更在乎的是能夠看的到的眼前的利益,而不是政府所言的宏觀的、長遠的利益。
安塞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腹地,溝壑縱橫,致使交通上的閉塞和自然環境相對單調,塑造出風格獨特的剪紙藝術。就目前剪紙藝術的銷售發展問題,余澤玲說:“從外面來的人少,我們也走不出去,我們的剪紙都是傳統的、民俗的,拿出去好多人都喜歡寫實一點的,就搞藝術的人看見這個覺得好,一般人都看不懂。女兒在網上給我開了個網店,如果有喜歡這方面的就在網上訂,遠路的人就給郵寄過去。文化館十年以前還常辦展覽,現在沒有了,人家有時候邀請文化館來參加個什么活動,他們都不管,誰想去誰去。
老藝人花時間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有學藝術的人喜歡,在普通大眾中卻沒有市場;作為非遺的手工藝人,他們手里肯定要有絕活,如果這個絕活不能帶給他較豐厚的利潤,或是這個利潤被別人侵吞,那傳承對他們來說有何意義?如今剪紙已淪為賺錢的工具,并非還是過去不以掙錢為目的的民眾娛樂藝術。政府在傳承方面做了培訓,在銷售方面并沒有做過多行動。那對于由南向北呈梁、峁、灣、坪、川等地貌,交通不暢的安塞來說,網絡是一個主要的銷售渠道,但這些藝人中沒有人做網絡銷售,更沒有人懂。因此就面臨著不僅要創作,還要會生存的矛盾,而這種矛盾不僅在非遺的藝人中存在,任何歷史時期包括今天,任何一個藝術家都面臨著生存和創作之間的矛盾,如果不考慮生存一心只想著創作,就有可能像梵高一樣最后被餓死。
既然是銷售,就會存在營銷手段和產品銷售對象的市場定位問題。如果是賣給有一定藝術修養的人,接受對象更關注作品的原創性、藝術性和文化內涵;如果是普通接受者,就得考察其購買剪紙作品的動機,如若他們只關注剪紙的裝飾性,那便可復制出售。所以,政府不能只單方面的補貼,還要在銷售上下功夫,吸引當地一些懂網絡、懂銷售的年輕人,集思廣益,開展一系列的運營模式,針對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定制個性化創作和量化銷售。作為文化產品,如果單靠走量沒個性,則容易被拋棄;而單靠追求個性卻也難保藝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所以在電子營銷方面不能忽略,不僅作品需要包裝,非遺藝人也需要包裝,有人來給他們做品牌,做營銷,他們便可在家里專心做手藝。這樣既能降低營銷成本,又能快速見利,并吸引年輕人加入。因此,政府需要在電子商務領域里對藝人和年輕人進行培訓,或是政府開辦電子商務網站幫助藝人推銷,這樣才能讓民間文化得以傳承,繼續走下去。
我國的非遺保護一直都是政府主導,可政府主導的這個投資,需要投多少?投入成本是難以估算的,但是投資保護傳統文化的意義較深遠,給他們發錢不如教他們如何掙錢。而政府主導型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資金的補貼上,應該在現代的營銷方式上給藝人們更多的幫助。就文化產業而言,它的消費主體主要集中在四十歲以下的人群,所以必須要考慮到這個人群的消費方式、購買方式及其喜好。將傳統產業和現代營銷模式相結合,作品通過互聯網銷售,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手中,中間只有一個龐大的物流系統。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需求也就越來越高,以前的需求是物質產品,如今是在物質產品上附加精神元素和文化元素,而到下一個階段再消費時,就該更注重個性化的體驗和產品。所以,如果非遺的發展想走產業化道路,且維持它的手工高端消費,盡可能降低成本的話,電子營銷模式是很好的選擇。只有這樣,非遺可能才會原生態的、活態的傳承下去,并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來傳承。
[1]安塞縣政府公眾信息網.民建省委會調研組來我縣開展調研活動[EB/OL].http://www.ansai.gov.cn/contents/18/11542.html,2013-9-25.
[2]陜西日報.一把剪刀,一張紅紙,三代剪紙高手走京城[EB/OL]. http://www.sxdaily.com.cn/data/tpxw/06/20090306_9957568_1.htm.
[3]陳廷亮.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園—湘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調查[J].三峽文化研究,2008.
[4]張慨.陜西文化產業發展與高校藝術人才培養對策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
王敏(1989年—),女,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
張慨(1970—),女,山東濰坊人,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
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開發研究》(立項號:09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