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杰 (營口市群眾藝術館 115000)
讓“文化養老”走進老年人生活
——關于營口市“文化養老”工作的調研與思考
周連杰 (營口市群眾藝術館 115000)
每天早晚,活躍在遼寧營口市的大型廣場舞團隊有四十余個,最多的隊伍有隊員近300人,而其中以60歲以上的老人居多。筆者調查發現,80%以上的老人對廣場舞有著近乎執著的熱愛,60%的老人除廣場舞之外,沒有參與其它的文化活動,絕大多數老人表現出渴望參與自己喜歡的文化活動的意愿——火爆的廣場舞反襯出老人們文化生活單一的現狀。在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的今天,老年人追求高層次、多樣化的文化生活的愿望,對群眾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養老”工作已經成為文化部門責無旁貸的重任。
目前營口市有可供老年人進行文化活動的社區活動室114個,星光老年之家26個,2012年,營口市政府投入300萬元支持各市(縣)區建設了15所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為社區老年人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提供了方便條件。針對實際情況,采取了一系列服務于老年人的措施。一是扶持發展老年人業余文化團隊。營口市現有文化團隊127家,參與人數6980人,87%為退休的老年人,他們積極投入到全市的各種大型演出和廣場活動當中,市文化廣電局根據各個團隊的不同情況給予了分類的幫扶指導。二是給老人“送文化“。每年母親節、重陽節、春節等節日,市群眾藝術館、市圖書館等單位都會到市養老院、市光榮院,為那里的老人送去文藝節目和書刊雜志。三是免費開放文化場館,為老人提供無障礙服務。
無疑,上述措施給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文化素養的整體提升,老人們對“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文化養老”工作呈現出捉襟見肘的態勢。一是“文化養老”觀念沒有深入人心。從新聞媒體到普通百姓,“文化養老”一詞都屬“新鮮”范疇,大眾當下最為關注的還是物質養老這一社會性問題,對“文化養老”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老人對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三是針對老年人的文化活動較少。四是文化養老的服務欠缺。各文化單位對老年人開展慰問活動僅限于母親節、重陽節等特定節日,頻率低次數少;“送文化”過程中,沒有詳細了解老人的文化需求,存在走形勢的問題;專門從事和研究“文化養老”工作的人材短缺。
“文化養老”是一項系統工程。筆者認為,文化部門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依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文化養老”真正讓老年人受益。
(一)大力營造“文化養老”的社會氛圍
目前,“文化養老”的社會關注度不高,人們對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充分的認識,這就需要文化部門要做好輿論宣傳這項“功課”。一是借助大型活動,加大宣傳力度。現已成功舉辦20屆的“營口?望兒山母親節”是全國知名的節慶活動,文化部門要抓住活動的有利時機,以發放宣傳品、開展文藝演出、組織論壇等形式,把“文化養老”的概念和內容推到人們的視線里,扎根于人們的思想中。二是依托新聞媒體,擴大受眾群體。營口電視臺《濱城報道》節目因反映民生問題,深愛營口市民喜愛,收視率較高。可邀請其欄目采編制作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養老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作用”為內容的專題報道,相信可達到滿意的宣傳效果。同時,可以利用春節、重陽等傳統節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契機,把“文化養老”內容巧妙地融合進去,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打造“文化養老”品牌活動
使“文化養老”真正為民服務,根本途徑是以活動吸引老年人參與,讓老年人在活動中享受到文化服務。一要做大做強現有活動。2013年,為助力“夜經濟”,營口市開展了“美麗營口”大型群眾廣場演出系列活動,為打造“文化養老”品牌活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唱響營口”合唱展演和“群星閃耀”社區藝術團“百團”展演兩個板塊中,老年演員成為中堅力量。這兩項活動受到了老年人群的熱捧,很多老年文藝團隊主動找到市群眾藝術館,希望能夠登上這樣正規的舞臺,一展風采。文化部門要大力辦好此類活動,使其成為老年人的“星光大道。”二要發掘老年人樂于參與的新活動。明湖廣場的“百姓大舞臺”是文化部門為群眾自娛自樂表演搭建的,現場有專業樂隊伴奏,“想唱你就上臺來”。一些老年人表示,很想上臺去唱一首,可是又不好意思和年輕人搶話筒。文化部門不妨定期為老年人開設“百姓大舞臺”的專場,讓更多的老年朋友過過歌星癮。三是多方合作,增強活動吸引力。每年,市民政局、老齡委等單位都會舉辦針對老年人的義務講座和各類比賽活動。文化部門要主動加強與相關單位的協調和溝通,創造性地發揮公共文化設施的優勢作用,為這些活動提供“亮點”,吸引老年人參與。2013年,營口市圖書館結合市老齡委的老黨員教育宣講活動,將老黨員們邀請到館內的共享工程展播廳,利用遼寧省文化資源共享頻道的資源,為他們播放了《感動中國人物》《永遠的豐碑》等專題片;遼河大劇院也開展了“請老黨員進影院活動”,他們與市內各社區黨支部取得聯系,把星光社區等五個社區的1000余名退休老黨員請進電影院,觀看了《焦裕祿》《郭明義》《雷鋒》等富有思想內涵、催人奮進的影片,受到老黨員的高度贊譽。
(三)提高文化養老服務水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化養老”不能成為一句響亮的口號,而是需要群眾文化工作者用心地去研究老年人的真正需求,讓文化項目與老人的需求高度契合。一是提供菜單式服務。主要服務于農村老年人的“農村數字電影”工程,于近年開展了“電影超市”服務,即觀眾可自己選擇喜歡的電影,由電影放映隊來放映,由“送”變“選”,這種菜單式的服務,給我們的工作帶來了啟發。營口市群眾藝術館2013年轉變工作作風,在開展“五月鮮花獻母親”慰問演出活動之前,請老人們“點”節目,老人們也為他們點了“贊”。二是讓文化志愿者充實到文化養老的服務隊伍當中。鄉鎮文化站、社區活動室、農家書屋之所以利用率低,老人們走不進去,缺乏專人管理是主要原因之一,導致了這些優質的文化設施空置,老人們只能望洋興嘆。我們要發揮文化志愿者這股新生力量的能動性,引導他們進入文化養老的服務領域,廣泛開展輔導、講座及各類文娛活動,帶領老人們“玩”起來。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創建文化養老示范區。臨海的鲅魚圈區的市民活動中心具有優質的硬件設施,可以滿足擁有不同愛好的老年人的需求,老人們可在專業人員的輔導下進行舞蹈、聲樂、書畫等各種培訓課程,是全國一流的市民活動中心。因此,在“文化養老”工作尚未形成一整套的工作體系之前,文化部門可在“文化養老”工作開展較好的縣區建立示范區,以點帶面促進發展,使全市“文化養老”工作邁上新的臺階。
康德曾說:“老年,好比夜鶯,應該有他的夜曲。”在中華民族敬老、愛老傳統和老齡化社會和諧發展的雙重要求下,群眾文化工作者在“文化養老”工作的重任面前要勇于探索,敢于擔當,這才無愧于“文化使者”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