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凌嵐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淺論群眾舞蹈的現狀與發展
席凌嵐 (石家莊市群眾藝術館 050000)
群眾舞蹈是老百姓在勞動生活之余自發組織的一種自娛自樂的藝術形式,是老百姓在生活勞作過程中自發創作產生的最簡單的基本藝術形式,這就是我們民間舞蹈的最早雛形。這種舞蹈動作風格鮮明,有著一定的地域特色,其中一部分已被加工整理并搬上舞臺,但最主要的那部分,還在老百姓中間傳承發展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革,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群眾舞蹈也隨之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峰。
河北的舞蹈在全國來講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像《跑驢》《放風箏》《落子》等優秀作品跳遍了中國大江南北。這些作品都是從群眾舞蹈的基礎之上提煉加工整理出來的,群眾舞蹈對我們河北舞蹈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省的群眾舞蹈狀況非常活躍,從民間自發組織了大量的群眾舞蹈隊伍,也產生了大量的優秀的群眾舞蹈作品。
(一)各級文化部門重視程度越來越高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文化的需求就越來越大,目前各級文化部門對基層服務工作也越做越細,特別是十八大以后,各級文化部門的工作重心向基層傾斜力度也越來越大。
(二)群眾舞蹈隊伍日益增多壯大
近些年,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之后全國各地將文化重心想基層偏移,各級文化部門都在大力推廣和扶持群眾普及工作,我們不難發現在公共活動場所,越來越多的社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秧歌隊和舞蹈隊伍呈現在我們眼前,而且人數也頗多,其間男女老少均有參加,他們的目的,一是為了健身活動活動身體,二是為了自己娛樂消遣陶冶情操。據不完全統計僅石家莊市群眾舞蹈隊有一定規模的隊伍近300個之多,均有專人負責,活動場面頗為壯觀,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由于中國正在進入老齡化社會,而這些舞蹈隊隊員又以中老年為主,他們在離退休之后,生活上有一定的保障,空閑之余大家聚在一起,既鍛煉了身體又能陶冶情操,其樂融融,從另一方面體現了我們當今和諧社會和諧社區的優越。
(三)群眾舞蹈的質量越來越高
從傳統意識上來講,一般的群眾舞蹈在我們眼里無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扭扭大秧歌,鍛煉鍛煉身體。但近幾年我省的群眾舞蹈創作工作突飛猛進,群眾舞蹈質量也越來越高,不管從主題還是形式和內容上都和以往的作品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社區廣場、公園晨練點,也能出現一些自編自演、主題鮮明、動作優美、形式新穎的群眾舞蹈作品。近些年涌現出了《又見放風箏》《扭拉花》《童心回放》《小蘋果》《俏夕陽》《媽媽的高跟鞋》等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并曾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性的舞蹈比賽,均獲得大獎,受到各界好評。特別是《俏夕陽》獲得全國群星獎金獎,舞蹈《又見放風箏》《扭拉花》等還被邀上央視春晚的舞臺,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此外,近幾年群眾舞蹈的賽事越來越多,全社會對群眾舞蹈的重視也越來越強,為群眾舞蹈的創做和發展搭建了一個更好地展示平臺,未推出更多更好的群眾舞蹈也提供了一個更好的基地。
(四)群眾舞蹈的形式多樣,品種繁多
隨著時代的發展,接受外來文化熏陶感染越來越多,目前我們群眾舞蹈的形式越來越多。我們常見的群眾舞蹈一般以比較容易接受的廣場健身舞為主,這個項目參與人數較多,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剛會走路的小朋友都能參與,愉悅心情、鍛煉身體效果明顯,所以參與的人比較多,受眾面大。除此之外還有國際標準舞,踢踏舞、肚皮舞,甚至還有一部分人去學習芭蕾舞,當然也是因人而異,小朋友們可以參與學習中國舞、民族舞、少兒芭蕾形體等等。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舞蹈目的都是愉悅身體,鍛煉身體,培育審美和提高素養。
(五)農村群眾舞蹈發展迅速,與城市差距縮小
在前幾年我們到農村輔導或是搞調研,能看到的群眾舞蹈還是以扭傳統的大秧歌為主,甚至有的村子根本就沒有,文化生活很匱乏。現在我省農村基本上村村都有舞蹈隊,各地設施配備也很齊全,他們所表演的節目也不再是老套的大秧歌,出了能自編自演一些舞蹈,還能借助高科技手段,通過網絡,尋求新信息,緊跟時代步伐,找一些比較喜歡的舞蹈作品,跟視頻學習,或是在網絡上找一些當下最流行的音樂,自己創編成舞蹈,不僅如此他們自己創編好,有村里出資或是自掏腰包,購置統一的服裝道具,把自己表演的舞蹈錄下來并上傳到英特網,非常時尚前衛。現在打開電腦只要在網絡上搜尋群眾舞蹈視頻一項,能打開的視頻網頁數不勝數,其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出自農民之手,這也說明我們群眾舞蹈在農村的發展不次于城鎮居民。
目前我國開始逐步融入全球多元化文化發展潮流,也意味著我國將與世界進行全面的文化交流。特別是文藝座談會之后,群眾文化工作如火如荼,全國對文化的重視必將使我們群眾舞蹈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也給我們群眾舞蹈的創作和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挑戰。因此在全球背景下群眾文化和群眾舞蹈的自身形態乃至人們對群眾舞蹈的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充分說明群眾舞蹈不斷的熏陶培養轉化人們的思想、道德和觀念的改變,成為提高人民綜合素質,加快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因此作為群眾文化工作者必須努力研究群眾舞蹈的發展及創新的問題,為群眾舞蹈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務。
(一)堅持群眾舞蹈“三個貼近”的要求
舞蹈本身就是以貼近社會現實,表現形式多姿多彩使人喜聞樂見而成為記載人們生活內容反映人類悲歡離合展示時代發展變化,傳承歷史文化精華的有效手段,因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群眾是群文工作者舞蹈創作的著力點,也是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需求。
(二)堅持群眾舞蹈“三個面向”的原則,處理好吸收與借鑒和發展的關系
新時期,文化的創新要堅持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基礎上連續進行,不斷發展。同時,大膽吸收一切先進文化的優秀成果,依據實際情況合力的借鑒,創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群眾舞蹈作品,讓群眾舞蹈成為體現燕趙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謳歌當今社會,表現社會發展各個時期主題風尚的有效形式。
(三)堅持好群眾舞蹈發展的創新主題,處理好主旋律與多樣化、普及和提高的關系
群眾舞蹈創作必須貫穿主題,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加以創新性的闡述和運用。將專業舞蹈和群眾舞蹈進行有機的結合,在普及群眾舞蹈的基礎上創作出讓人們喜聞樂見,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文化產品,立足于社會發展進步,關注人類的全面發展,釋放人的潛能,最大限度地激活生產力中人的這一重要因素,這是當今時代賦予我們群文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和艱巨的任務。
群眾舞蹈工作要接地氣,要持之以恒。目前我們群眾舞蹈的發展現狀很好,這和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正確的領導是分不開的,文化扶持要真正的做到“為人民服務”,這要求我們文化工作者要深入群眾,真正了解老百姓的需求和所好,實實在在地為他們服務,而這項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群眾舞蹈的發展和創新必然會面臨很多新問題,作為群文工作者,我們一定要踏踏實實工作,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引導群眾舞蹈的正確發展,多為老百姓創作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為河北的群眾舞蹈事業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