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欣 (秦皇島市群眾藝術館 066000)
笙,是我國傳統的簧管樂器,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它的蹤跡,并且在中華民族優秀的樂器寶庫中,也是我國最優秀,最具有代表性的樂器之一,幾乎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發展史,獨特的發音,獨有的和聲和科學的制作原理,至今聞名海內外。
我們現在演奏用的笙早已和古代時期的笙大不相同,通過三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笙已有了不可思議的改進與創新。笙的構造說出來簡單,但是制作非常復雜,底部是由銅鑄成的笙斗,吹奏時與嘴部接觸的地方稱為笙嘴,上面就是苗子,(簧即苗,17簧笙就是說此笙由17根苗子構成)每根苗子上都包含著很多科學原理和復雜的工藝,如笙腳(笙腳是整根苗子插入笙斗的部分)、簧片(簧片,通過氣息流動,使簧片振動,從而發出聲響,音高的不同就取決于簧舌的大小,它的位置是粘附在笙腳上的)、音窗(音窗是通過簧片震動,音窗的高低、大小是要用科學的方法隨音高而定的)、音孔(就是苗子外邊用手指按的孔或鍵,吹奏時,按之則響,不按不響)等。
在我們練習與演奏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由其對于初學者,樂器有了毛病,卻不知道該如何去處理,很是苦惱。天氣冷暖變化會影響它的音色與發聲,吹奏時間久了會有熱氣接觸銅質笙斗產生的水珠,這點液體足以影響簧片的正常震動。當簧片的凹凸角度不平穩時,會發生閃簧的現象等等,還有很多的問題,都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作為一個笙的演奏者,對自己的樂器應該充分的了解并且要學會如何修理與保養,在我剛學習這門藝術的時候,完全不理解笙的構造,一切理論上的知識全然不知,甚至都沒有打開過笙斗見識見識里面是什么樣子,作為這方面的學者,我們應該對其有所了解,能夠更好的及時處理問題解決問題,以便更好地演奏與練習。自從我學習笙這件樂器開始,通過學習所得的知識和在應用時掌握的經驗,要想笙的壽命能夠更加長久,日常應用中對其的維護和保養是起決定性作用的,很多笙的學者并不在意這一點,吹的時候拿起來就吹,不吹的時候往旁邊一放,就不管了,這是絕對錯誤的。在日常練習與演奏的過程中,對笙的維護與修理分為兩部:一是對笙體外部的保養,二是對笙體內部的保養。
笙體外部在笙的形制上可分為笙斗,笙嘴和笙苗,笙斗、笙嘴和笙苗是最怕被碰撞的部位,一般笙嘴與笙斗之間是焊接的,比較脆弱,一旦稍微用力的碰撞就會導致笙嘴與笙斗脫離。笙斗壁一旦被碰撞就會使笙斗壁凹凸不平,因為笙斗內的笙腳距離笙斗壁比較近,當笙斗受到碰撞而變形時,會使笙腳接觸到笙斗壁,那么也會影響笙的發音。現在大多數的笙苗上都會有擴音管,一般是薄薄一層金屬,這也是很軟的部位,稍微磕碰就會使擴音管變形,會影響笙的外觀,笙苗上都會有一層漆,經過長時間的使用摩擦會掉落,如果劇烈的碰撞會折斷笙苗,那樣的話,琴就無法使用了。其解決辦法只有在日常使用時對樂器多加愛護,不要讓它受到外在傷害,存放時應該放在溫度適宜的地方,不能過度干燥也不能過度潮濕。如果是笙苗上有劃痕,只會影響美觀,不會影響發音,可以在笙苗上再刷一次漆就可以恢復了。如果笙斗被撞擊至變形,或者笙嘴被撞裂,那么就只有把樂器送到樂器廠讓專門的師傅用專門的工具來進行修復,或者就是更換新的零件了。總之,笙體外部的保養還是要靠我們平時對它的呵護。
笙體內部就是指笙斗內的部分,其中包涵笙苗的笙腳及其上面的簧片,簧片是使笙發音的最重要的部分,上面包涵簧舌、銅綠和點三個部分,簧舌是在一片簧片的中間嵌出的部分,并不脫離于簧片,附著在整片簧片上的是一層銅綠,在簧舌的頂端有一個紅色的小點,用來校隊音的高低,那就是用朱砂或者銀朱與蜂蠟熬制成的“點”。我們在平時的聯系與演奏中,常常會有由哈氣而結成的水珠附著在簧片上,那樣就會影響到簧舌的正常震動。所以在樂器的使用后要經常打開笙斗,曬干里面的水,以便簧片能夠再次正常發音。笙是件很嬌嫩的樂器,不能受劇烈的震動,蜂蠟的粘合度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當蜂蠟的粘合度不佳時,劇烈的震動會導致粘合在簧舌上的點掉落,那樣就會導致音高不準。
以下是我們在演奏與修理笙時常會遇到的問題:
簧片上存有霧水,會導致無法正常的發音或者音高偏低,最簡單的解決方法就是把笙斗打開,風干簧片上存留的水層,等簧片內、外側都沒有水珠時,音色音高便可回歸正常的狀態。
閃簧,即某個音在不按音孔或音鍵,輕吹或吸氣時會發出聲響,也就是吹吸音不一致,問題就在于簧舌的高低不平,解決方法就是調節簧舌的凹凸位置,使其保持在中間平衡狀態,就不會出現閃簧的問題了。
音高不準,音高不準時無非就是兩種情況,一個是音高偏高,一個是音高偏低,一般情況下這取決于簧舌頂端的“點”的大小,解決方法是:當音高偏高時,再取少量“點”附加上去,直至音高變準為止,當音高偏低時,就是“點”略大,用比較薄的刀片等工具削掉少許的“點”,直至音高標準即可。
漏氣,這是大多數笙學者都很發愁的一件事,笙漏氣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因為長時間不使用,置放時間比較長,演奏與練習時便會使笙比正常時費氣。二是由于笙苗與笙斗的銜接處吻合不夠密切,當吹奏時,這些縫隙會溜走一些氣,這是制作樂器時遺留下來的問題,也可適當解決,但并不能徹底根治,其解決方法可以用適當的水澆在笙斗與笙苗的銜接處,因為竹制的苗遇水會有所膨脹,便可使笙苗與笙斗間接觸更加緊密。也可通過用粘合簧片與笙腳的蜂蠟,在笙苗與笙斗銜接處略微薄薄的涂擦一圈,也會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三是簧片簧舌之間的縫隙過大,這也是由于制作簧片時存在的問題,我們只有通過給簧片涂上銅綠,來彌補簧片與簧舌之間的縫隙,雖然起到一定的彌補作用,但是吹奏時間久了,銅綠會漸漸掉落,經過一定的時間還是需要再進行調理。再有一些可能,就是由于對笙體外部維護不周,笙斗受到過碰撞,使笙斗上面一周的某處或者是笙嘴與笙斗銜接處出現裂縫,一樣會出現漏氣現象,一般情況下是要到樂器廠,用專門的技術來焊縫,如果是在演出或者演奏前發現的問題,屬于比較緊急的情況,可以用蜂蠟或者不透氣的膠布暫時黏住裂縫處,能夠臨時的解決漏氣問題,以便正常演奏。
總之,作為一名笙學者、演奏者,我們不僅要演奏好這門樂器,也要對它的歷史、形制有所了解,懂得如何保養、維護與修理它,以把這門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民族藝術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