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光耀 (湖北省十堰市群眾藝術館 442000)
文化館是實現廣大群眾文化權益的前沿陣地,承擔著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任務,為了使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數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數字文化館建設已成為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戰略選擇。
文化館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承擔著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現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任務,《文化部、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公共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帶動數字文化館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目前,數字文化館(站)已成為文化共享工程向基層延伸服務的重要抓手,是數字文化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提高服務水平,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具體途徑,對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文化館建設涵蓋了文化館職能的服務內容甚至外延,并且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可以實現資源的無限次使用。同時,它也大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人們可以通過各種網絡渠道,快捷、直觀、有效地在電腦、有線電視以及手機等新興媒體終端獲得服務。數字文化館的這些特質可以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傳播范圍,達到公共文化服務內容對受眾體的最大覆蓋,這對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保障群眾基本公共文化權益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數字文化館這些特點得以實現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這就使數字文化館自身服務特質與群眾文化活動主要參與者(中老年群體)之間存在著對接困境。
互聯網作為一種高速度、低成本、更便捷、全覆蓋的傳播方式,早已為人熟知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是,作為一種廣泛的、公開的、有效便捷的信息傳播方式,大部分中老年群體由于年齡偏大、精力有限、知識結構以及對新事物、新技能接受較慢等因素,對網絡技術接受度并不高,這就造成了數字文化館和群眾文化活動主要參與者之間存在對接困境,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中老年群體)會對建成的數字文化館不問、不知、不用,形成“末端堵塞”現象,使數字文化館的效能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造成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的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在現實中無法充分發揮應用的作用。因此,如何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因地制宜地制定有效的宣傳推廣途徑,確保數字文化館和群眾文化主要參與對象之間實現無縫對接,已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
數字文化館的宣傳推廣要按照提升高度、把握角度,下基層、接地氣,找準切入點的原則,結合實際情況,突出宣傳文化惠民的本質、特色和實效。具體而言,有四種途徑和方式可以使用。
數字文化館的宣傳推廣路徑選擇,必須立足本地群眾文化發展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避免出現“空中樓閣”現象。對于十堰市群藝館而言,這個切入點就是要充分發揮和利用如火如荼開展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這一平臺。
十堰市群藝館通過多年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打造出了“人民廣場大家樂”“歡歡喜喜過大年”“十堰市少兒藝術節”、十堰市優秀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展等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其中,“人民廣場大家樂”“歡歡喜喜過大年”和“十堰市少兒藝術節”已連續成功舉辦十余年,累計惠及群眾200余萬人次。2012年,“人民廣場大家樂”群眾文藝演出活動被省文化廳授予“全省優質服務項目”,“十堰市少兒藝術節”被省委綜治委、省婦聯授予“湖北省優秀婦女兒童維權崗”榮譽稱號。這些在十堰人民群眾中有影響力的、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和離不開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已成為了走進了十堰人內心的一個喜慶、吉祥、健康、和諧的文化符號,植入了城市文化建設的大循環中,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群眾常年參與,成為十堰本地群眾文化活動的主力軍,這些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為數字文化館的宣傳推廣提供了很好地宣傳平臺。
在這些品牌活動的舉辦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對數字文化館進行宣傳、推廣:設計制作演出活動背景噴繪和節目單時加入數字文化館的宣傳內容、現場發宣傳單、活動開展過程中工作人員積極進行宣傳、主持人現場反復進行播報等,用簡單、通俗、易懂的便于群眾理解和接受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向現場觀眾宣傳推廣數字文化館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借助品牌活動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以逐步積累、水滴石穿、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引導參與活動的群眾關注數字文化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活動的組織開展,要有意識地利用數字文化館的網絡平臺,引導積極參與活動的群眾了解和使用網絡平臺。例如,“人民廣場大家樂”等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的組織實施方案、詳細規則、節目選拔標準、演出時間、地點等內容,在網絡平臺上發布;“十堰市少兒藝術節”、美術、書法、攝影展等賽事活動的參賽報名、最新動態、結果公示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公布等,通過借助網絡平臺組織舉辦品牌活動,可以吸引這些品牌活動的忠實粉絲逐步增加對數字文化館的了解和使用次數。
借助群眾文化品牌活動的平臺優勢吸引群眾對數字文化館的關注后,如何將他們成功留住,成為數字文化館的忠實參與者、倡導者,網站的建設就顯得尤為關鍵。如何充分發揮網站窗口作用,我認為有三個重點:
1.要處理好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點、實體與虛擬的結合點,做好資源整合工作。要及時上傳活動資料,對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尤其是在群眾影響大、參與人數多的活動要及時采編制作成數字化資料并上傳網站。當群眾在網站上瀏覽自己親身參與的文化活動的相關視頻或者資料時,會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這種肯定和認可會產生一種心理認同,自然而然地會吸引群眾對網站的關注,這一點至關重要。
2.要有效整合資源內容。一是根據需求設置內容。廣泛采集當前參與群眾喜歡的節目和需求,要根據廣大群眾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網站內容,除了精彩之外還要讓他們樂于接受、便于選擇。二是充分挖掘本土特色。將十堰地域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例如:道教文化、詩經文化、秦巴文化以及竹溪山二黃、向壩民歌、鄖西三弦、鄖陽二棚子等地方戲曲,在網站上以豐富性、專業性、趣味性的形式進行展示,這樣群眾在瀏覽網站時就會產生一種親切的文化認同感和“尋根”意識。三是設置地區文化名人堂。把為十堰本地的文化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師建設成文化名人堂,將他們的簡歷,取得的成績和代表作按照類別,專門進行展示,即弘揚了文化,又增加基層民眾對于當地文化發展的了解,同時也增強了網站知名度和吸引力。四是增強互動模式。提供不同藝術門類的網上在線學習專區,利用這種互動體驗的方式,吸引更多的群眾、更年輕的群眾到文化館來,提升了民眾參與的積極性和藝術鑒賞能力。
3.在網站內容提供方式上要考慮中老年人自身特點。網站界面的設置要清晰、簡單、明了,便于搜索、瀏覽相關內容。大部分老年人的視力不好,提供內容要以音頻資料為主等。
積極參與組織舉辦主題活動,尤其是群眾關注度高的活動,諸如十堰市一年一度的“讀書月”、首屆十堰市中老年人才藝大賽、首都文藝家采風團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采風寫生等。同時,不斷加大對居民自發組織的文娛活動的扶持力度,加強對公園、廣場、社區等地群眾日常文化活動的關注、宣傳和報道力度,牢牢抓住群眾文化活動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力量,進一步擴大數字文化館的社會影響力。
要不斷構建完善數字文化館信息發布平臺,完善信息發布方式,提高數字文化館服務成效。在現有的互聯網平臺之外,可以借助國家共享工程已建立的信息傳輸渠道進行信息的發布,通過衛星網、有線數字電視、3G移動網、光盤(移動硬盤)等方式通道,打造信息發布的“天羅地網”,實現數字文化館資源的快捷、穩定傳輸。例如IPTV(即“寬帶網絡+機頂盒+電視機”)方式,可以使文化數字信息服務進入千家萬戶,達到全區域的有效覆蓋,這樣廣大群眾在家里即可享受到免費的公共文化服務,這些服務技術、服務形態和服務機制的創新對于數字文化館信息的發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數字文化館對于建設多層次、廣覆蓋、多樣性、開放性、立體性、便捷性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于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在工作中,必須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完善宣傳推廣途徑,確保數字文化館自身價值得到最大程度實現。以上是我對于數字文化館宣傳推廣途徑的淺見,當然,這些想法并不完善,還需要大家更多的提出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