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忠 (廣東警官學院 510232)
《關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華文化中的思想精華,作出通俗易懂的當代表達,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使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發揚光大。”1以建成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的廣州,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了獨特豐富的優秀傳統文化并與時俱進成為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中的炫麗精華,當代廣州城市文化充分展示了廣府民系建設美好家園的理想和實踐。對此,立足于廣州文化的內涵與歷史,以廣州文化為精神樣式和生活形態作為社會載體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對廣州人民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廣州自秦漢以來兩千多年皆為嶺南地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中心,積淀了獨特豐富的廣府文化,成為中華文化中極具廣府民系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從本質意義上看,文化是人類在解決自身生存問題的漫長過程中所形成的生存方式,“文化在最根本的意義上是人之歷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2從存在特質上看,文化屬于社會意識層面的人類產物,是內在于社會物質生活過程中的精神生活過程及其產品。綜合“生存性”和“精神性”兩個基本范疇而言,文化是基于人們生存方式又表現人們生存方式的社會精神存在,這種精神存在通過社會生產生活中的語言、觀念、技藝、信仰、飲食方式、建筑園林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具體樣式表現出來。
廣州在古代歷史上曾是都督府,尤其是明代起成為嶺南地區的行政區劃,故而廣州亦稱廣府、廣州文化亦稱廣府文化,廣州文化是屬于廣府民系的地域性文化。“廣府文化是以使用粵方言為語言特征,分布在以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及珠江三角洲周邊的粵西、北部分地區的民系文化。”3從更為全面深入的維度來看,廣州文化與廣州地區的族群民系、生存方式、地理環境、語言譜系密切相關,總的來說,廣州文化就是凝結了當地漢族群體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生存方式的粵方言民系的社會精神形態。廣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化、美食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觀念文化、禮節文化、技藝文化、信仰文化以及紅色文化。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代,廣州已成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以及經濟發達的巨型城市,正是如此,廣州文化在傳承古往文化中走向了現代轉型,這需要較為清晰地把握廣州文化的現代定位。具體來說,一方面,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凸顯近現代發展歷程,更適合用“廣州文化”來表達“廣府文化”,二者根本內涵是一致的,都是概括廣州粵方言民族的精神生活特色的范疇,前者側重于突出廣州之現代城市文明進程,后者則更側重于突出廣州之傳統地域文明氣質。另一方面,廣州自古以來享有“青山伴玉城”之名,從南越國時代至今一直是嶺南地帶的重要都城,城市文明是廣州歷史的發展邏輯。換句話說,廣州歷史就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城市歷史。“城市是以非農業人口和非農產業集聚而形成的較大聚落區。城市的基本特征是:工商業發達,人口密集、基礎設施完善,建筑林立。”4因此,從現代定位來看,廣州文化實際上就是廣州城市文化,結合廣州文化的歷史內涵而言,廣州文化就是凝結了當地漢族群體長期歷史發展中所形成的生存方式的粵方言民系的城市精神形態。
廣州文化是廣府人民在長期歷史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精神產物,凝聚了廣州人對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實踐探索,積淀了豐厚獨特的優秀文化元素。這些優秀文化元素對于當代社會的先進文化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遵循二十四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不開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而區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下的個體文化,因此,結合當今時代特點,發揮區域文化優勢,弘揚區域文化,積極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一種應然選擇。”5廣州文化作為南粵大地的區域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時俱進的個體文化,蘊含了豐富的優秀文化結晶,與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內在關聯。廣州文化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內在關聯在于追求社會進步和人性善美的共同要素和共同旨趣。也就是說,廣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相一致之處,蘊含了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要素。事實上,“廣府文化的主要特征是開放、務實、善變”。6這些文化特征實質上與核心價值觀中的文明、自由、誠信的意義是一致的。當然,這并非指廣州文化的所有成分都包含核心價值觀要素,也并非指廣州文化直接包含了核心價值觀的全部內涵。
從廣州城市文化的構成成分來看,在語言文化上,粵方言的表達方式通俗、簡潔、豐富、新穎,即貼近生活實際、意義一目了然、用語多式多樣、融匯外來詞匯,如稱“客人”為“人客”“別人”為“人哋”,更突顯人之首要地位和主體價值,體現以人為本,顯出和諧之意。而且,由于經濟地理優勢的推動,粵語越來越成為時尚語言,對外來人口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能為人民興趣所致又易于理解。在美食文化上,廣州素有美食之都、吃在廣州之稱,當地美食佳肴數之不盡,這是廣州人在物產豐富的南粵土地中努力開發和萃取自然資源的成果,凸顯人們的銳意和富庶,顯出富強之意,同時,廣府人喝茶即是一種兼容商業氣息的生活藝術,客觀上使喝茶人處于一種平等溝通、友善相待、身心和諧的高雅氛圍,顯出和諧、平等、友善之意。在信仰文化上,廣州流傳著眾多民間傳說,如五羊仙,為廣州帶來五谷豐登的福祥之氣,給廣府人帶來富庶生活,盡管饒有神秘色彩,但也表達了當地人求富之志,顯出富強之意。又如關公是倫理教化之模范,“關公是傳說中的武財神,更是誠信之神、正義之神。”7這一形象顯出文明、公正、誠信之意。在名人文化上,生于廣州一帶的仁人志士如康有為、洪秀全、詹天佑、朱執信、冼星海等,是為中華之解放而貢獻的代表,顯出愛國之意。在紅色文化上,廣州是我國近現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又是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傳承了寶貴的紅色文化,如洪秀全故居、鄧世昌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中共三大會址、農講所等都是近現代民主革命的寶貴遺產,極其鮮明地洋溢著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紅色文化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之一。在技藝文化、建筑文化等所包含的核心價值觀要素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廣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眾多一致性,這種文化又貼近生活實際,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廣州文化事實上可以成為有效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社會平臺和精神動力。
文化是弘揚主旋律和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對此,利用廣州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是廣州人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之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就是以人民群眾的形式使之為人民群眾所接受,是“化大眾”與“大眾化”的統一,“既體現了理論對群眾的需要,也體現了群眾對理論的需要”。8而文化本身就是人民大眾生活的結果,文化就具有大眾化的內在屬性,這為廣州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創造了真實基礎。從整體上看,廣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是互動發展的過程。一方面,廣州文化與核心價值觀具有諸多一致性,廣州文化中蘊含了核心價值觀要素,廣州可以立足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發和利用本地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要素,以廣州文化的具體形態和獨特風格來宣傳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來說,公益文化是首要的文化傳播載體。人們可以在報刊雜志、信息網絡、交通工具、公共場所以及大型文化活動中用廣州文化元素來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影響。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是城市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之一。大力發展廣州文化產業,能極大地推動廣州文化發展進而為核心價值觀大眾化創造豐富的文化產品和運作環境。“文化產業將成為這些文化資源傳承的重要渠道和表現舞臺,品牌化的經營策略,有助于文化產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協同發展中實現其經濟利益增長與文化價值認同。”9另一方面,社會核心價值觀大眾化本質上是為了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修養、增強社會主義文化認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能推動廣州文化的革故鼎新和自我完善。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有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識、接受并自覺踐行,才是鮮活的,也才能發揮其功能,因此,必須尊重和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民群眾‘自己的’事務而非外在的任務。”10推動廣州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互動發展將有助于使之成為廣州人民“自己的”事務。
注釋: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
2.衣俊卿.文化哲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1.
3.陳澤泓.廣府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19.
4.宋迎昌.城市管理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26.
5.劉國華.潮汕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契合度研究——以廣東潮汕地區高校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
6.陳澤泓.廣府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11.
7.黃天驥.嶺南新語:一個老廣州人的文化隨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14:212.
8.周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眾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5.
9.陳舒劼.文化產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協同發展的策略研究[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7).
10.郭建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釋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