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芬林陳華
(縉云縣七里鄉文化站 321401;縉云縣新建鎮文化站 321402)
傳承文化經典 唱響校園婺劇
陳慧芬1林陳華2
(縉云縣七里鄉文化站 321401;縉云縣新建鎮文化站 321402)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為了保護傳承、發揚縉云婺劇這一非遺經典,縉云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著眼未來,始終把婺劇后備人才培養作為“牛鼻子”來抓,作為”命根子”來保護。大力實施“從娃娃開始抓婺劇,婺劇從娃娃開始抓”行動計劃,致力推動縉云婺劇這一古老劇種教育普及和進校園工作。”愛婺劇、學婺劇、唱婺劇、演婺劇”在全縣各校園蔚然成風。中央、省、市等主流媒體曾多次報道了我縣婺劇進校園的具體做法和先進經驗。本文就對我縣婺劇進校園活動的基本成效、做法及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對策進行淺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它的主角和核心是傳承人,推進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將有力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弘揚。近三年時間以來,通過婺劇進校園,優化了孩子們的學習內容、強化了校園文化建設、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不斷提高了他們的人文素養和藝術修養,提升學生德育和藝術教育水平,最終實現“彰顯經典、陶冶情操、提高素質”的目的。縉云縣舒洪小學被確認為浙江省非遺(婺劇)傳承教學基地,成為全市第一家省級婺劇傳承教學基地。長坑小學、實驗小學、水南小學、方溪小學和縉云二中等多所學校在婺劇傳承教學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業績,為我縣婺劇的傳承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2年8月份,水南小學學生表演的婺劇《打金枝》選段,被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暑期特別節目》欄目組選中,在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播出。2014年春節,該節目還受邀參加省文化廳舉辦的非遺春晚。舒洪小學原創婺劇《婺韻書聲之二》作品參加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節文藝展演喜獲二等獎。據不完全統計,優秀成果單是參加中央、省、市級表演、展演就達20多次。
婺劇進校園對我縣來說也是一件全新的工作,是一個需要多部門聯手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經驗和固定的模式可參考可借鑒。所以也是邊學邊做,邊做邊學,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具體做法主要有:
(一)審時度勢,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文化土壤
縉云素稱戲曲繁盛之地,婺劇傳承在縉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戲劇界有一種說法:“中國戲劇的一半在浙江,浙江戲劇的一半在婺劇。”縉云婺劇雖經400多年的滄桑巨變,但仍深深根植民間。全縣農村單是婺劇活動點就有130多個。正是依托如此深厚的積淀和如此肥沃的土壤,順時應勢、因勢利導,把婺劇進校園作為—件實事來抓,作為一件大事來做。
(二)以點帶面,全面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
活動開展初期,縣文化、教育、婺劇促進會等相關單位領導和業務骨干曾多次到有關學校開展專題調研,召開多層次的座談會,共同商討制訂婺劇進校園的活動方案和措施。選擇領導班子比較強,有一定婺劇文化基礎,硬件設施比較齊備,并且自己有意向有勁頭的學校為試點。鼓勵他們先行先試、大膽探索、積累經驗、示范帶動。第一批確定了舒洪小學、長坑小學等“四所小學”和縉云二中等為全縣“婺劇進校園”的試點學校。以點帶面,以面促點,通過召開會議、現場推進會、優秀成果展演、媒體約談訪談等多形式,強勢推進婺劇進校園工作。
(三)寓教于樂,不斷創新婺劇傳承教學方式
各個試點學校在婺劇傳承教學中都作了積極有益的探索,不斷創新婺劇傳承教學方式。如舒洪小學執行的“四個一制度”:即每天一唱、每周一課、每月一展示、每學期一活動,開創了人人能開口唱,人人能動手畫,人人能上臺演的動人局面。縉云二中每周排定的“畫婺劇”課程,美術老師帶領學生們,用筆勾出、用紙剪出、用刀刻出、用泥塑出張張栩栩如生的婺劇臉譜,以此讓學生了解婺劇人物和角色。各學校還嘗試帶領同學們到福利院、社區為老人、群眾表演婺劇經典唱段,學生婺劇上春晚演出等,這樣既鞏固了教學成果,也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感受社會。
(四)骨干帶動,不斷提高全縣師生婺劇演唱水平
婺劇進校園能走多好、能走多快、能走多遠,關鍵就在于婺劇人才、就在于要有一支出色的師資隊伍。自2010年我縣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以來,文化、教育和婺劇促進會等部門單位通力合作、合力推進。2010年12月,全縣中小學100多名音樂教師參加的婺劇藝術培訓班,邀請了省文化館副館長鄔勇,國家一級導演徐勤納、周子清等名師名家前來授課。還專門組織一批骨干老師先后到衢州、江山、金華等地開展學習交流。縉云電視臺專門增設《婺劇欣賞》欄目,定期定時播放婺劇精品節目、大型比賽、婺劇教學等相關內容,讓學生在家也能欣賞婺劇、學唱婺劇,創造了一個時時能學婺劇、處處能唱婺劇的濃厚氛圍。
近年來,縣文化、教育部門盡管在婺劇進校園工作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跟其他縣市相比、跟婺劇進校園的發展需求相比,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一是經驗不足。由于我縣開展婺劇進校園活動的時間還比較短,對婺劇進校園的一些特點、教育規律和如何因人施教等問題都還沒有很好把握。二是認識不到位。部分學生家長對婺劇藝術認識不足,對孩子在學校學習婺劇不贊同不支持。三是發展不平衡。各個學校在婺劇進校園工作上存在較大差異。
到目前為止,全縣還沒有編創一套完整系統的婺劇教材,每個學校自成體系。學生的基本功還不夠扎實.拿得出手的經典劇目還比較少、有培養前景的好苗子還不多。
(一)圍繞法律宣傳,抓普及
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的頒布實施為契機,大力宣傳“非遺法”,通過人大執法監督,確保法律的順利實施,呼吁全社會形成強大的非遺保護工作合力,普及保護知識。爭取把我縣婺劇進校園內容列入中小學教育內容,編入鄉土特色教材,發揮婺劇進校園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作用。
(二)圍繞教學化建設,抓規范
婺劇進校園的對象是傳承人和各種看不見摸不首的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下一步工作重點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婺劇進校園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進行不斷完善和補充,對婺劇進校園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供群眾查詢和利用。
(三)圍繞基地建設,抓傳承
充分發揮我縣婺劇進校園的資源優勢,加強“傳統節日保護基地、表演藝術傳承基地、民間手工技藝培訓基地、古民居和古村落研究基地”等四大基地的建設。促進迎羅漢、鋼叉舞、縉云婺劇等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特別是打造婺劇進校園品牌建設,以“培訓、培養、培育、創新”為發展目標,抓品牌,抓精品,使婺劇進校園活動成為我縣對外交流的一張金名片,成為閃亮的經濟增長點。
(四)圍繞平臺搭建,抓宣傳
利用重大節慶節日、文博會、專題博覽會、比賽展演等形式,積極組織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到外地演出、參展,加強文化交流和對外宣傳,增強我縣婺劇進校園活動項目的影響力。同時,學習借鑒兄弟縣、市婺劇進校園工作的有益經驗和做法,努力提高我縣婺劇進校園工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