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浩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 230036)
淺析《醉翁亭記》中“醉翁”之醉
郭小浩 (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 230036)
本文敘述了《醉翁亭記》的文章脈絡和作者的思想情感。《醉翁亭記》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正是為了寫樂。在《醉翁亭記》中醉翁的引導下,無數文人雅士一心向往到醉翁亭一醉方休。殊不知,醉翁的醉是別人無法企及的醉,此醉獨一無二。作者在文中借醉翁之口贊美景色,陶醉山水人情,醉中有樂,因樂才醉;實又醉中有悲,樂中有憂。
歐陽修;醉翁亭;山水之樂;與民同樂;樂憂交融;意象特征
宋仁宗慶歷五年,即1045年,歐陽修因上書為范仲淹等北宋革新運動的參與推行者辯解,被貶至滁州為太守。到了滁州的第二年,因戀于瑯琊山美景,并結合自身經歷,創作此篇。
《醉翁亭記》不僅是一則千古傳誦的游記,也是一篇格調清新、搖曳生姿的散文。其中“醉翁”的醉更是非同尋常的醉,簡單的“醉”也醉得別具意象特征。
在《醉翁亭記》中醉翁的引導下,無數文人雅士一心向往到醉翁亭一醉方休。殊不知,醉翁的醉是別人無法企及的醉,此醉獨一無二。作者在文中借醉翁之口贊美景色,陶醉山水人情,醉中有樂,樂中才醉;實又醉中有悲,樂中有憂。
醉中之樂。文章開頭就以“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介紹美景;等介紹了醉翁亭的來歷后,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達賞游山水之樂。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邊飲酒邊賞景,想必也是人生一件樂事。“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又足以驗證此點。
除了陶醉于美景中體會樂趣,與民同樂更是歐公一大樂事。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為政寬簡,關愛人民;這種執政方式讓當地的生產得到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閑暇時期,滁州百姓時常可以同太守一起前去醉翁亭游玩作樂;“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這種與民同樂的樂趣自然在醉酒時涌上心頭;而“臨溪而漁”“釀泉為酒”“山肴野蔌”的生活既給自己帶來了快樂,也給滁州百姓帶來了歡樂。
醉中之悲。因范仲淹改革觸及到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守舊派的重重阻撓,最終失敗。范仲淹、韓琦等人遭到貶謫,歐陽修上書辯解,也被貶,出任滁州太守。來到滁州后,雖將滁州治理得安定祥和,百姓豐衣足食,但整個北宋王朝外要面臨著西夏的威脅,內則守舊派不思進取,沉溺現狀,社會弊端層出不窮,一些有志變革之士屢遭打擊,每想到這些,想必歐公心中郁悶,時也借酒消愁,流露悲情,也是醉的內涵之一。
作者從山水之樂到人之樂,處處體現出“樂”。滁州被治理得井井有條,滁人安閑富足,歐公自然深受百姓愛戴,于是縱情山水,樂是自然的事。然而太守之樂,純粹只是“樂”嗎?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佞勢力強大,有志有識之士紛紛受排擠打擊;看到國家停滯不前,積弊難以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對于歐陽修這種有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有志之士,想要出謀劃策,直言進諫,卻不受重用;被貶至滁州更令他生發出沉重的顧慮和痛苦,內心必然抑郁愁悶,人生失意之感、為國而憂之情難以釋懷,悲憤之緒又不能顯明,自然潛于醉之下,或干脆借醉“麻痹”痛之神經,實乃醉中有悲,樂中有憂。
《醉翁亭記》通過對醉翁亭周圍山水景色及其間人物活動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與民同樂、樂民所樂的曠達情懷,抒發了自己人生失意,難以報效國家,只得以寄情山水而排憂的復雜情感。醉翁之“醉”,樂憂摻雜,想必這才是《醉翁亭記》廣受贊譽、深受文人雅士推崇之源吧。
[1]陳沐三.憂深思遠,悲愁感憤——《醉翁亭記》基調辨析[J].鹽城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2).
[2]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崔文恒.《醉翁亭記》思想辨析[J].陰山學刊,1997(4):68-72.
[4]南進軍.《醉翁亭記》醉翁之樂探微[J].文學教育(上),2012(4).
[5]吳宏娟.亦醉亦醒,且樂且悲——探尋《醉翁亭記》背后的那個醉翁[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3(S1).
郭小浩,1995年生,男,漢族,安徽省界首市人,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