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民威 王美桂 許瑩瑩 (廣西民族大學 530006)
南寧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這里居住著壯、漢、苗、侗、瑤、回、仫佬等三十多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0%以上,這里的文化可謂是豐富多彩,然而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壯族又是主要的居住民族,自古以來,壯族文化對南寧的影響頗為深遠。談到壯族文化,不得不提布洛陀文化。布洛陀是壯族神話中的創世祖。“布洛陀”是壯語在漢語中的音譯,“布”在壯語里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意思,“洛”意指通曉,“陀”是全部的、充足的意思。因此,“布洛陀”就是一位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智慧老人。
布洛陀開天辟地創造了人類,指導壯族先民生產、生活,使壯族群體不斷地壯大,不斷地發展。布洛陀不屈服統治勢力,與統治勢力英勇地斗爭,并且創造出眾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當人類世界的各種矛盾出現時,布洛陀又安排了秩序,制定了倫理綱常等等,使家庭、族群趨于和諧,從此壯民族邁向更高級的文明社會。可見,無論是布洛陀開天辟地還是創造世間的萬物,都表現了不畏險阻、團結一致、勇往直前的開創精神,這就是壯民族的精神所在。
“能幫就幫、敢做善成”是南寧的城市精神。“能幫就幫”體現了互助友愛、團結協作、攜手共進的自強精神。“敢做善成”意指“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敢做”,敢于做事,指的是膽識,更是一種作風;“善成”,善于做事,指的是一種本領,更是一種責任。“敢做善成”這就要求南寧人民勇于進取、開拓創新、努力拼搏、奮發向上。
由此可見,壯民族為主要聚集地的南寧,其“能幫就幫、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是布洛陀精神、壯民族精神的體現。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幫就幫、敢做善成”的南寧精神,其精神是南寧人民的精神價值與共同追求,是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作為一個城市特有的精神力量,南寧精神已融入了這座城市的血脈,成為其發展之魂,力量之源。
布洛陀文化又孕育了壯民族的“那”文化。“那”是壯語的發音,意為“田”,最初指水稻田,后泛指土地或稻谷,那文化就是壯民族的土地文化、稻文化。在壯族的神話里,絕大多數的篇幅都在敘述布洛陀造田、造谷、造耕牛和其他牲畜,布洛陀充分運用自己聰明才智發明了各種生產工具,帶領著壯族先民進行農耕。可見,壯族神話孕育了壯民族的土地文化。壯民族是稻作民族,在壯民們的心中,土地是最寶貴的,他們都想擁有自己的土地,獲得好收成。所以壯民們的居住場所都以農耕為出發點,以土地為轉移,以田定居,村落基本是依山臨水,面對著田地。并且以田論人,用田取名,為田設神等等。南寧很多村鎮都以“那”命名,如那馬、那雷、那班、那陳、那達、那樓等等。為這些地方命名的是壯族先人,他們最先開辟這片田地,后來他們約定俗成,村寨命名都依照同一模式,遵循以“那”為冠的規律。
此外,南寧市民一些信仰儀式也與“那”文化有關。建新居立門框時要進行“掛錢”儀式,將一碩大的谷穗和一枚銅錢掛于門楣的正中,以祈求五谷豐登、財運亨通;老人過大壽時要進行“添糧”儀式,就是抓一把稻米放進瓦罐里,最后把這瓦罐放在神壇上,意在祈禱老人長壽。南寧的一些節日也與“那”文化相關。如農歷二月初二的社節,是祭祀社公神的日子,祈求社公神保佑本社人員健康、吉祥,其規模僅次于春節和中元節。壯民族每個村寨都立有社王廟,社公神也就是土地神,掌管著村寨的吉兇禍福。“人們把自己的命運與土地神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給土地神賦予了更多的職責——既保土地豐收,又護家宅平安。土地神不僅世俗化、鄉土化,而且是壯民族土地情結的具體化,或者說是一種物態化。”南寧有些地方還有“牛魂節”,節日這天人們給牛放假,家家戶戶把牛欄修整一番。村里的元老們會對全村的牛進行評頭品足,并告誡大家要愛護耕牛。各家各戶蒸做五色糯米飯,用枇杷葉包裹著糯米飯和肉喂牛。南寧有些地方還在堂屋擺上酒肉瓜果等豐盛的供品,由一名家長牽一頭老牛圍繞著供品行走,邊走邊唱,以此來贊頌與酬謝牛的功德。這天要先把牛喂飽了,全家人才能吃節飯。耕牛的功勞在于帶給人們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地,可見,這個“牛魂節”與“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南寧的八桂田園、藥用植物園、花花大世界這些景區與“那”文化也有一定的關聯。
在布洛陀的神話中,壯族先民圖騰崇拜自然界,以求風調雨順、五谷登豐。蛇常被視作為與雨水相關的神靈,在南寧壯族的一些節日民俗中,我們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蛇崇拜的現象:“廣西武鳴縣西北部和馬上縣東部的壯族群眾信奉龍神,龍神也叫蛟龍神,龍神司天雨之事。 龍神屬于深水潭中。如天久旱不雨,就要辦豬、鴨、酒、飯、菜等祭品在村中或村中取水處還祀之,之后拋散部分祭品于水中。”“三月三”壯族的歌節“其實就是一個古老的蛇圖騰的祭祀日 在廣西三月,常有春早,利用蛇圖騰的祭祀日作些求雨活動是再適合不過了。”尊蛇為神靈,并伴以特定的祭祀儀式,表達了壯族人們祈求雨水豐沛,糧食豐收的美好愿望。
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男女盛裝打扮,帶上繡球、紅蛋以及五色糯米飯,相邀去趕圩。青年們聚集在約好的地點,唱山歌、拋繡球找對象。歌聲此起彼伏,一連數天。歌圩常常還結合農業和其他游藝項目,如舞龍、舞獅、武術表演等等,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是少數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壯鄉武鳴縣舉辦的“三月三”歌圩暨武鳴駱越文化旅游節最為熱鬧。在歌圩旁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不管相識與否,均熱情接待。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踴躍參加,歌圩現場人山人海,煞是熱鬧。
如今著名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就是由傳統的壯族歌圩文化發展而來。從1999年開始舉辦,其內容包括民族文化展示和經濟貿易兩大部分,有民歌節的開幕式晚會、東南亞風情夜文藝晚會、少數民族歌手大賽、山歌會、民族民俗文物展覽、少數民族風情巡游、學術研討會、民歌閉幕式晚會以及商品貿易會、美食節、經貿洽談會等等這些主要項目。節會期間,國內外數十萬賓客云集南寧,賓客們在飽嘗民俗文化大餐和領略民族藝術魅力的同時,還能進行商品交易以及經貿洽談,收獲文化和經濟聯姻的碩果。如今南寧每年舉辦的國際民歌藝術節,不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與知名度,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還達到了保護以及傳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內涵。壯族是以農業為主的民族,在原始社會,由于認知水平低下,在那個靠天吃飯的年代,壯民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崇拜雷、雨、山、水等自然現象和自然事物,試圖通過祭祀等活動祈求風調雨順、豐產豐收。“壯人尤其通過自然崇拜、始祖崇拜、禁忌等民間信仰,調適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善待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倫理意念”。由此可見,布洛陀文化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觀念是由其文化性質決定的。這種觀念對于保護自然環境,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布洛陀文化中“無論是關于開創天地和人類萬物,還是各種發明與創造都包含著先民們不畏艱難、團結奮進、不斷探索、開拓進取、勇于創造的精神。而不畏艱難、團結奮進、勇于創造是布洛陀神話的核心”。布洛陀文化鼓勵人們奮發向上,勇于面對困難,對人們的身心健康起到積極的作用。在壯族人們的心中,他們會把矛盾和糾紛歸結于自己,認為自身的言行觸犯了祖先神靈,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這就是人們出于對神靈的畏懼與崇拜而產生一些禁忌,因此,布洛陀文化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對人們的道德行為起到約束的作用,還能調適人們的心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使人的心態趨向平和。可見布洛陀文化在促進人的身心健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布洛陀“要求壯人做到勤勞勇敢、正直剛強、公平合理、和睦團結、尊老愛幼、與人為善等善行,而反對好吃懶做、損人利己、虐待老人、貪圖私利、挑撥是非等惡行”。壯民們出于對自然的敬畏,唯恐自身受到傷害,他們就會按照布洛陀的教誨去規范自身的言行。人們都能做到嚴以律己,漸漸地,家庭就和睦了,社會也和諧了,民族也得到了發展、壯大 。“布洛陀以‘古事’‘古規’來勸導人,實際就是以神完善的道德理想來教育人,是一種以神靈勸導的形式出現的人間道德教育”。由此可見,小到個人、家庭,大到社會、民族,布洛陀文化所起的規范與勸解作用具有積極的意義,進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化解人際間的矛盾。
“整生性是最高的生態規律與原則,指的是生命體和生態結構的系統生成性、系統生長性與整體的持續發展性。”布洛陀文化是潛能的整生。在這個潛能中,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幫就幫、敢做善成”的南寧精神,孕育了壯民族的“那”文化,推動了“三月三”節日文化,促進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無論是南寧精神、“那”文化、“三月三”節日文化,還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與布洛陀文化都是一一對生的關系,對生是雙向的、橫向的,在雙向對生中形成了南寧文化。這些文化、精神以及和諧又相互交織,匯成縱向發展。在縱橫交織中,兩條橫線與四縱線的耦合序態推進,并進中旋升,最終形成了四維耦合的“南寧文化”網格化超循環整生。
[1]廣西壯族的“那”文化解析[N/OL]. (2010-12-13)[2015-03-19].http://www.gxlxs2008.com/fengqing/426.html .
[2]呂大吉,何耀華.中國各民族原始宗教資料集成.壯族卷[M].北京:中國科學出版社,1998.
[3]丘振聲.壯族圖騰崇拜[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曾杰麗.壯族民間信仰的和諧生態倫理意蘊[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5]王光榮,黃鵬.論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
[6]蔣明智.《布洛陀》與壯民族文化精神[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7]袁鼎生.生態視域中的特色學科建設與發展[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