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宇 (杭州師范大學 310000)
漢代繪畫以其豐富的題材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深沉博大,樸質自然”1的藝術世界,漢代繪畫作品中所具體表現(xiàn)出來的博大雄渾、浪漫虛靜等精神氣象,充分映射出當時儒家濃厚的禮教色彩和道家超逸出塵的生命精神。
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影響漢代繪畫的主流思想。考察漢畫發(fā)展的源流,其主要承接楚文化的畫法,它們和楚辭中《招魂》的篇章相表里。呈現(xiàn)楚人神奇浪漫的幻想世界。在內容方面,由于受道家升仙思想的影響,繪畫作品中“山靈海神”“羽化升仙”等題材屢見不鮮。如長沙馬王堆一號利倉之妻和三號利倉之子的墓中出土的“T”型帛畫,漢代稱之為“非衣”,是送葬出殯時用的“魂幡”。畫面分上中下三層,描繪天庭、人世和冥界,三界的描繪彼此關聯(lián)又相互獨立,體現(xiàn)出人神合一的氣氛。畫工所要表現(xiàn)的重點,是墓主人在死后能繼續(xù)享用人世間的榮華富貴,傳達出祈求墓主人死后能“羽化升仙”的主題。
漢代儒家思想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更高程度上吸收融合了各種不同學派的思想,以適應統(tǒng)治集團的需要。隨著儒家經學成了統(tǒng)治階級的官方哲學和政治工具,儒家思想也開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漢代繪畫受儒家“成教化,助人倫”的禮教思想影響,開始帶有前世所不及的濃厚的禮教色彩,以“圣賢忠孝”為題材內容的歷史故事成為繪畫集中表現(xiàn)的對象。畫面中充滿了當時社會濃重的尊君尊親,重視道德倫理教化的氣息,孔子及其弟子的畫像常常出現(xiàn)于畫像石和畫像磚中。歷史故事有前代政事,如歷代的明君忠賢、亂臣賊子,把宮廷官署的說教性壁畫用到墓室或家祠中。還有家族史的內容,如望都漢墓壁畫的題榜,便是其中的例子,體現(xiàn)了漢代人的家族社會本位的世界觀。
漢畫的質地包括帛畫、壁畫、漆繪、畫像石和畫像磚,都表現(xiàn)出大氣磅礴的共性。漢代繪畫以線描為基礎,形成勾畫立體形象的能力,并運用平涂的色彩,來豐富畫面的表現(xiàn)力。漢畫鋪陳物象的外部關系、追求強烈的律動感,也源于漢代辭賦的影響。漢代文學藝術都強調大氣鋪陳。從先秦的裝飾風格轉向注重再現(xiàn)性的風格,畫家們將現(xiàn)實與理想揉合在一起,采用俯視的角度,擴展畫面空間。因為這一構圖形式,能滿足鋪陳物象的要求,由此形成中國畫置陣布勢的方法。北宋沈括用“以大觀小”概括之。在寫實水平較弱的“郭巨祠”畫像上,仍可表現(xiàn)有六十人出現(xiàn)的戰(zhàn)爭場面,使故事情節(jié)首尾相連。畫工們巧妙地運用了淮南王劉安所說防止“謹毛而失貌”的原理,突出畫面的整體效果。
通過表現(xiàn)人物舉手投足互相呼應的動態(tài),并用充滿表現(xiàn)力的線條將生命注入其中,是漢畫具有強烈的運動感。它們的魅力不在于細節(jié)刻畫的真實與否,而在于筆墨線條的流轉飛動。像觀看百戲雜技的畫面,飛動的長袖舞姿和令人目眩的弄丸、跳劍形象,都是非常高明的傳神手法。這是漢畫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的精華所在。
按照漢代的世界觀,藝匠們把眾多畫面加以組合,對一些大場面作情節(jié)化處理,表現(xiàn)較為完整。如漢墓出土的大量出行圖中就可以看到浩蕩的車馬出行,文武百官、侍衛(wèi)、兵卒等前呼后擁,一派氣勢壯觀的場面。正如漢高祖《大風歌》中所歌唱的那樣:“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2彰顯了大漢的強國風范。即使是在處理畫面的并置關系方面,也以漢賦的手法,“鋪陳”出總體效果。在處理人物外在聯(lián)系方面,武氏祠的“荊軻刺秦王”和“泗水取鼎”可為范例。前者描述荊軻“圖窮匕首見”的絕境,后者也表現(xiàn)事態(tài)轉折的瞬間,表現(xiàn)“取鼎”事件從將要成功轉為失敗的剎那間變化,清楚地點明了事件的要點,制造了緊張的戲劇性效果。
正如前文所說,漢代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對后世影響深遠的倫理體系。漢代倫理體系的發(fā)展與完善,也深深的反映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使得漢代繪畫作品透露出濃郁的倫理精神。倫理精神是社會內在生命秩序的體系,它體現(xiàn)人們如何安頓人生,如何調節(jié)人的內在生命秩序。倫理精神層面體現(xiàn)的是人倫關系、倫理規(guī)范、倫理行為的價值取向,對民族社會生活的內在生命秩序的設計原理,民族倫理精神的完整結構與倫理性格生長發(fā)育的過程。3漢代孝道的倫理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集中體現(xiàn)了漢代的倫理精神。
漢代繪畫中孝道倫理的彰顯,使得漢代繪畫中經常有忠臣孝子圖的題材創(chuàng)作,尤其畫像石上最多,分布的范圍也最廣。表現(xiàn)的內容如“曾子質孝”“董永事父”“閔子騫失棰”“伯榆悲親”等等。在表現(xiàn)這些內容時,手法都比較肅穆、凝重,大多數(shù)圖像是以靜態(tài)為主,表現(xiàn)出公共倫理體系的嚴肅性。
“孝”是喪葬禮俗的理論核心和指導思想,其思想根源出于儒家,目的在于達成社會的禮治。孔子教弟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入則孝,出則悌。”4孔子一生致力于建立一個仁愛世界,他認為便捷的途徑就是教人以孝悌之義。漢代統(tǒng)治者建立封建大一統(tǒng)的王朝之后,為能使其統(tǒng)治長久穩(wěn)固,積極倡導以孝為首的封建倫理道德體系。漢代繪畫作品中“孝”題材的出現(xiàn),正是“孝”在漢代倫理體系中具有基礎地位的重要體現(xiàn)。
在漢代,崇尚厚葬之風,“生不極養(yǎng),死乃崇喪。”漢代的厚葬之風其實也是受到漢代孝道倫理思想的影響而來,在當時,“孝”成為人們出仕入官的重要途徑,而厚葬又是獲得“孝”這一桂冠的重要手段,“令先人墳墓儉約,非孝也。”故“世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漢代的厚葬之風是漢代倫理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形成鮮明的時代特色。漢代厚葬之風直接導致了漢代喪葬美術的繁榮,目前尚能見到的漢代美術作品中被完好保存下來的,多是出現(xiàn)在漢代墓葬中、祠堂內,包括畫像磚、畫像石、帛畫、漆畫壁畫等,是漢代喪葬習俗中的重要內容。它們的出現(xiàn),使得后人可以借此去了解漢代社會風俗百態(tài)及文化精神。這些藝術品以鮮明的時代風格,在藝術史上筑起一道不可逾越的豐碑,被無數(shù)后人頂禮膜拜。
藝術是人類思想的結晶,特定時代的藝術樣式與內容必然反映特定時期的精神世界。漢代繪畫是中國古典繪畫藝術的源頭,加深對漢代繪畫的認識與研究,不僅能豐富我們對于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深入體會漢代繪畫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深層精神內核——儒道思想,能深入體會漢代繪畫中的精神世界,這對于當今的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亦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注釋:
1.李希凡.中華藝術通史(秦漢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同上,第5頁.
3.樊浩.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29.
4.論語?學而.四書五經.北京古籍出版社,199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