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衛 (湖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435002)
黃晶晶 (湖北黃石十四中中學 435002)
略論三國時期魏國的書法與書家
鄭 衛 (湖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 435002)
黃晶晶 (湖北黃石十四中中學 435002)
三國至西晉末約百年間,是新舊書體的交錯時期。三國時期,若論國土之廣,國力之強,文化科技之繁榮,非魏莫屬。論魏國書法之盛,吳蜀兩國也無從比擬。馬宗霍在《書林藻鑒》卷五“三國”敘論中就認為:“三國規模,以魏京為最宏,文士云蒸,書家鱗萃;鴻都流風,去之未運,中郎(蔡邕)雖往,法度可尋;孟皇(梁鵠)尚存,翰墨自在。觀夫《正始石經》、接武《熹平》,則邯鄲之遺也 至于元常(鐘繇)專工,伯儒衛(覬)兼善,更無論矣。因此在論述孫吳、西晉的書法、書家與存世作品之前,有必要對魏國的書藝作一個簡要評述,魏國書家,特別是鐘繇對東吳、西晉的書法影響深遠。
魏國書法繼承東漢八分書風,并加以發揚光大。著名書家如鐘繇、梁鵠、韋誕、衛覬等,都是八分書的能手。鐘繇《群臣上尊號奏》一碑便是八分書,其它如《受禪表》《王基碑》《曹真碑》等,都是承襲東漢書風的,正可謂“鴻都流風,去之未運”。
《上尊號碑》,碑額陽文篆書“公卿將軍上尊號奏”。魏黃初元年(220)刻石,《受禪表》也為同年所刻,此碑書體方正端莊,結字穩健,筆畫蹈方循圓,又粗壯沉厚,與東漢末年熹平石經風格相似,乃為東漢碑刻之余續。但字跡間空白布置勻稱,字形偏方,起筆已由漢隸的“蠶頭”改為“折刀頭法”,體勢雄渾,氣勢宏壯。
《受禪表》,碑額亦為篆書,字法與書法全同《上尊號碑》篆額。清人翁方綱在《兩漢金石記》中認為“二碑實出一人書,蓋純取方整,開唐隸之漸矣。”此碑碑文刻石結體嚴謹,刻寫中棱角顯露,波挑分明,“挑撥平硬如折刀頭”,筆勢流暢,風姿舒展而氣象凝重,有意拉長字形使筆畫顯得“跳宕”,這是魏國隸書的時代特征。
此外,著名的曹魏刻石還有《黃初殘碑》(224),風格在《曹全碑》與《劉熊碑》之間,古健而豐腴,這是魏國的隸書,基本承襲東漢書風,另一方面,也正出現了新書風。如三國的代表書家鐘繇,梁?肖子云臨摹的他的代表作《戎路表》,便已明顯具有真書(楷書)的特點,只是他還處在過渡階段,因此還遺留不少分書的體勢,左右波挑,也是蕭衍所評的“群鴻戲海,舞樂游天”,令人有如有翼翻飛動之感,而孫吳的《九州太守谷朗碑》已成為真書入碑之始(后面將詳細論述)。
鐘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曹操執政時,鎮守關中,招集流散,使生產逐漸得到恢復。魏明帝時任太傅,是漢末魏初的大書家。師法曹喜、蔡邕、劉德昇,博取眾長,兼善各體,自他創左右波挑的真(楷)書后,形成了由隸入楷的新貌。他的楷書用筆結字尚有隸書遺意,平畫寬結,有別于同時代書家衛覬、索靖等人追蹤張芝草書一脈,廣泛流行于士大夫間,風靡魏晉。可惜鐘繇真跡未存世。宋以耒法帖中所刻《宣示表》《賀捷表》《薦季直表》等,都是后人臨摹本。
《薦季直表》,寫于魏初二年(二二一),為鐘繇向曹丕推薦關內候季直的表奏。元時藏于陸行直家,陸氏跋云:“繇《薦季直表》,高古純正,超妙入神,無晉唐插花美女之態。”此表為鐘繇最著名的楷書之作。其用筆醇厚而雅逸,體勢橫遍,饒有隸書筆意,布局空靈,潔體頗顯松散而疏朗、寬博,亦有行書的靈動之姿,為傳世的鐘繇其他正書作品中所未見。當時的楷書剛以隸書中蛻變出來,因此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結體法度均不如晉唐工整,但天趣盎然,氣息高古,意態茂密,妙不可言。所以庾肩吾《書品》中說:“鐘書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姜白石也說:“古今真書之妙,無過鐘元常,其次王逸少,今觀二家之書,皆瀟灑縱橫,何拘平正。”
鐘繇的書法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宣和書譜》云:“楷法今之正書也 ”他對正書的形成有開創之功,為正書成為官方認可的正體字奠定了基礎,他的楷體是“新妍流美”的,同后來的王羲之相比,則古意盎然,隸書氣息尚存,故有質樸之風,但他內涵靈動的用筆,卻是王羲之蕭散書風淵源之一。他創新立的新書體在士大夫階層漸趨流行,從而形成了新的書法時尚,即為后人津津樂道并且仰慕風從的“魏晉風韻”。魏晉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舊書體在沿讀中得以改造,新書體則正蓬勃興盛,而鐘繇的書法建樹,就是這個時代到來的重要標志。他不僅是新體書法的立法者,而且是“魏晉風韻”的奠基人。
魏國書家除鐘繇外,還有魏國的邯鄲淳、胡昭、衛覬、韋誕等。邯鄲淳(生卒年不詳),又名竺,字子敘,潁(今河南禹縣)人,博學有才識,兼善蒼、雅、蟲、篆,魏黃初官至博士給事中,衛恆《四體書勢》云:“魏初傅古文字者,出於邯鄲淳”。又云:“曹喜善篆,少異于李斯而稱善。邯鄲淳師焉,略究其妙,韋誕師淳而不乃。”唐?張懷瓘《書斷》稱其“八體悉工,師於曹喜,尤精古文,大篆、八分、隸書”,胡昭(162-250)年,字孔明,與邯鄲淳老鄉,躬耕樂道,以經藉自娛。《三國志本傳》稱其“善史書(隸書),與鐘繇、邯鄲淳、衛覬、韋誕并有名,遲牘之跡,動見模楷焉”。衛覬(168-229年),字伯儒,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時拜侍中,徙尚書,封閺鄉侯,其子衛瓘、孫衛恆皆以善書名世,衛氏一家在北方地位顯赫,對東晉和北朝書家影響甚遠。他善篆書,受邯鄲淳影響很大,衛恆《四體書勢》云:“魏初傅古文者出于邯鄲淳,恆祖敬候寫淳《尚書》,后以示淳而淳不別。”又善草體,追張芝一路,字體微瘦而筆跡精熟。
韋(韋)誕,(179-253年),字仲將,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博學多才,善辭章,與邯鄲淳、衛覬并名,衛恒《四書體勢》云:“誕師(邯鄲)淳 魏氏寶器銘題留誕書也。”《書斷》中言其“八分隸、章、飛白入妙,小篆入能。”羊欣《采古今能書人名》中云韋誕“又善楷書”,故可知韋誕諸體并善。《三國志?卷二十一》有傳。
鄭衛,湖北師范學院美術學院教師。
黃晶晶,湖北黃石十四中中學美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