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平 (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150000)
在中國山水畫創作中題材眾多,其中“雪”這一意象也成為中國歷屆山水畫家表現的重點。從南北朝之后,中國畫家筆下的雪景圖逐漸增多,如李成、郭熙、范寬、董源、黃公望、馬遠等等。可以說,中國歷朝歷代的畫家們在表現山水畫雪景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表現技法、筆墨特色,形成中國山水畫雪景圖的瑰麗墨寶。
中國的雪景山水畫誕生于晉朝,歷代畫家對雪景山水畫都充滿了個人喜好,這是因為光怪陸離的大自然中,雪的美感深深地打動著人們。有些人喜歡雪的潔白、沉靜、萬籟俱寂的優雅;也有的人喜歡銀裝素裹下的雪景;更有人喜愛寒冬雪花下仍然傲立于自然之巔的植物 所以,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無不用書畫、詩詞、歌賦來表現心中對雪的推崇。除了臺北博物館珍藏的張僧繇《雪山紅樹圖》之外,中國大陸見到的最早雪景山水畫實物當屬唐代詩畫家王維的《江山霽雪圖》和《雪溪圖》。唐宋以來,文人們更是對雪景山水畫甚為推崇。王維在《山水論》中云:“冬景則借地為雪,樵者負薪,漁舟倚岸,水淺沙平。凡畫山水,須按四時。”可以看到,中國傳統的雪景山水畫最初為留白畫雪或“借地為雪”。王維在畫雪時畫面淡雅清新,非常符合其本人的閑適心情。而到了五代及兩宋之后,中國的雪景山水畫筆墨技法發展的更加成熟。
雪景一般是對荒蕪、寒冷之地的意境表現,古代人在對自然寫生、觀察自然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畫雪的筆墨技法。這些筆墨技法都有利于表現雪的輕靈、高潔、優雅質感。而且,利用不同的筆墨技法也會表現出雪的不同形態。
在古代的傳統山水畫雪景圖中,由于多使用黑墨白紙進行創作,所以一些畫家習慣“借地為雪”,即利用濃墨、焦墨把畫紙的空白處留出來當成雪,即“逼白為雪”。這樣的做法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是通過“留白”為雪,表現房屋、山巒、林木上的雪意,這種雪意的表現主要靠墨色的深淺變化掌握,顯得雪花質樸逼真,頗有厚重感;但是這種“借地為雪”畫法的弊端也顯而易見,如果一旦黑墨的濃、焦度掌握不好,就會使畫面顯得非常僵硬、呆板,不容易體現出雪花的輕盈感和靈動性。所以,在一些青綠山水畫中也有一部分畫家主張采用“粉法”畫雪。正如清代學者盛大士記載明代王紱的言論:“李營丘畫精到造化,嘗見其畫雪景,峰巒林屋,皆以淡墨為之,而水天空闊全用粉填,洵是奇絕。”
此外,如果山水畫雪景圖中只有純粹的一片“白”存在,那么畫面自然是非常蒼白空洞的。所以,一般山水畫雪景圖中都會有山石、林木的存在。而在畫山水畫雪景圖的山林時,一般采用皴法較多。這是因為,冬季之山林多是枯槁、蕭條感,而利用皴法可以很好的描繪出樹木的蕭條、山石的飄渺清曠感。
關于山水畫的光影“明暗”一說,很多畫家自然把它理解為“明暗”即代表陰陽,或者說筆墨的協調。事實上,這種理解是頗為片面的。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明暗”一說來源于明朝的大畫家董其昌,董其昌認為,筆和墨應該進行互補,這樣畫面中的墨色空靈而有韻味,顯得干濕得當,而這才形成了山水畫的“暗”色調。但是發展到近現代的山水畫之后,“明暗”主要表現光影的變化,即體現出一種黑白明度的變化。如清代的畫論《芥子園畫譜》中就認為在畫面中描繪山石,應該使山石具備陰陽的凹凸感,這種“陰陽的凹凸感”很顯然是結合了山石的光影效果,即在畫面中表現陽光照耀下山石形態的“凹凸”變化。到西方文化傳入后,西方畫論中的“光影寫實”更是對中國的山水畫創作帶來影響,這就使中國山水畫的光影明暗處理更加鮮明。
此外,正如宗白華在《中國藝術的寫實精神》中曾經所說的那樣:“藝術的境界往往可以概括為傳神、寫實、造境等等,藝術的創作也經歷了大自然的寫實、生命的傳遞到造境的過程。但是,藝術的根本是畫家對自然的熱愛,這種熱愛不僅表現在對自然形體的喜愛上,還表現在對自然靈魂的喜歡。”在山水畫的“雪”景中畫家不僅要表現雪的美感,還通過雪傳達一種生命的神韻。這是因為,雪的輕盈、透亮正表現出一種清涼的境界。
現階段雪景山水畫的創作盡管受到了西方光影藝術以及寫實主義的影響,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從傳統山水畫的雪景圖中去尋求創作的靈感。一方面,畫家要充分認識到傳統山水畫雪景圖中蘊含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心源造化”感,另一方面,畫家也要注意傳統山水畫的筆墨技法尤其是皴染之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畫好山水畫的雪景圖,也才能推動我國山水畫的藝術發展。
導師:盧禹舜
[1]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南[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2]俞劍華.中國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
[4]蔣玄怡.中國繪畫材料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5]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湯一介.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M].深圳: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北京:三聯書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