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宇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00)
淺析武星寬教授畫作的歷史淵源與創作手法
王晨宇 (武漢理工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 430000)
武老師的畫作具有他自己獨特的人生背景和審美趣味,藝術特色極其鮮明,畫作中融合了多種文化,如佛教與中原文化,它的構圖傳達出了靈動多變的自然奧秘,現代趣味與傳統題材完美融合。畫作中的肌理非常豐富,這是他獨有的大筆刷手法與潑墨,并且他的作品也非常具有設計感,與傳統水墨畫有很大區別,圓融般禪味相應其中,青綠重彩與水墨寫意結合地天衣無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他小時候生活的蒙古草原,對其影響至深,這樣的生活感受是他創作的源泉,水墨畫的精髓是水墨語言的豐富表現力,正是這種墨骨才保證了武老師畫作的基因延續性。在其畫作中,其隨意的筆觸與筆刷,似乎在玩一種筆墨游戲,這是其畫作的精神內核,是畫作豐富而富于變化的深層次原因。畫作中的設計痕跡,是其設計作品的骨架支撐,增添了一分雄健之氣。其也善用對比手法、分割手法、調和手法等等,線條與塊面、寫實與寫意、收與放等等處理的恰如其分,這使得最后的作品酣暢淋漓、意境悠遠、雄渾而不失含蓄之氣,令人大飽眼福。
蒙元文化;唐卡;禪宗;重構
蒙元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其最強盛時期是元朝,它是多種文化交融的產物,他不僅融合了邊塞文化、農耕文化、游牧文化等,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特征。最具特色的特征莫過于蒙元文化的包容和開闊的胸襟,元朝是歷朝歷代最為強盛的王朝,也是中華民族最為統一的時期,它不僅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和統一,而且也對世界的發展與文明的傳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文化具有多樣性,每個民族必然有其自己獨有的精神特質,蒙元文化也是一樣的,它經常表現為一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自由不羈的精神、開拓進取的精神,似乎每個蒙古人都有一個英雄情結,他們膜拜他們心目中的大英雄,比較典型是成吉思汗等蒙古族著名的英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都希望得到大英雄的庇護,所以英雄一直受人們的熱捧與崇拜,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創造了偉大的蒙古帝國,是整個蒙古民族的精神寄托、學習的榜樣、至高無上的偶像,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自然早就了他們自由的精神,惡劣的生活環境也使得他們必須經常開拓新的牧場,這種經常遷徙的生活使得他們自然而然形成了開拓進取的精神,他們必須時刻為明天而準備著,必須去開拓以求得生存,因此他們的民族性格中,豪放大氣特征甚是明顯。
1.與唐卡藝術相結合
唐卡是一種比較有自己的風格的繪畫藝術,始于松贊干布時期,鮮明的宗教元素和濃厚的民族特色是其重要特征,畫布和紙是其主要繪畫載體,最后用剛緞裱起來。其繪制工藝及其復雜,裝裱手法也比較講究。 地域特色鮮明,唐卡的內容主要是佛教,這與西藏宗教歷史有關,這是西藏人民的智慧結晶,藏傳佛教是西藏人民的信仰和寄托。
道家有句著名的哲學思想,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絢爛的色彩源自最樸素的三原色,畫師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調配。唐卡能有絢爛的色彩,其精髓是在于充分利用色彩對比的反差。武老師在此期間經過大量的色彩和線條方面的練習,所以他能收放自如地大膽奔放地運用色彩,武老師畫中的題材、構圖,還有他的彩墨運用及其所表現出來的意向,都能找到唐卡的影子,另外,深厚的國畫功底也為他的彩墨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2.與禪宗文化的融合
中國畫講究寫意,強調人對于大自然環境的心靈感悟和對于自己人生經歷的經驗總結,主張師心自用。南朝有個著名的畫家宗炳,他提出了應目會心的理論,“觀察物像”即為應目,人對于物像的主觀能動反映即為“會心”,情景交融、物我兩化,最后達到“萬趣融其深思”的境界。
武老師之所以能夠很好地運用紅、黃、藍、綠、白等鮮亮的色彩,這與他小時候的成長環境——蒙古草原有關,蒙古的空氣清新,雪山草原、自然山川色彩純度很高,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三原色的色彩審美觀。
老子曾經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四句話的意思是修煉的四個階段,簡單明了地給我們闡述了如何回歸、如何天人合一,精辟至極,高度概括,把后天復返自然大道的修正法則揭示出來了。在武老師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以簡化繁、以墨代色,大撲自然而氣的靈韻和靈動,這是由于受到了禪宗美學思想的影響。“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1”這是禪宗思想對中國畫影響的總結,自然、空靈、平淡和趣味性。
3.與西方文化的融合
記得武教授給我們上課時,在關于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的問題上,曾經說過,“東張西望”,就是我們在創作時要有自己關于創作的傳統文化主張,可以借鑒西方的手法,所以其畫作中呈現出來不僅有濃郁的東方特色,同時也具備一些西方的繪畫特點。與傳統的山水畫、山是山、水是水不同,武老師的水墨重彩藝術更強調的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在此點上吸收了西方的抽象繪畫藝術形式,抽象畫形成于20世紀的西方,現代的藝術界更多是一種直接“拿來主義”的形式,即直接照搬。但武老師在創造道路上就在一直思考,他認為,西方藝術好的形式必須學,但是我們必須利用西方的東西,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東西。
任何行業都需要創新,何況是藝術,藝術必須走創新之路。抽象派所表現出來的各種的線條張力,色塊的獨立,這些元素與中國傳統的內斂的國畫想結合,必然具有很強的國際范,視覺效果上更加震撼。中國畫在意境營造方面是高于西方藝術的,在精神層面試圖達到最高層,所以必然要強調意境的高度營造,在抽象的造型中只保留某些元素,并不是一味地抽象,通過新穎的形式表達傳統的思想,他的畫作是多元化藝術形式。
在創作手法上,武老師喜歡用一種重構的手法,他喜歡在不同的藝術門類中融合交叉實踐,多年的國畫和景觀設計實踐,他總結出來很多創作規律,把設計與藝術、漢文化與蒙元文化、唐卡與國畫進行打散、組合,重新構建,融匯貫通,這在系統中是統一的,他的畫作,常常運用抽象的符號、抽象的色塊、色塊與色塊之間的調和,將各種意向,如山、水、花等游走于似是之間,讓人充滿無盡的聯想,他也曾經說過,美的東西是說不清楚的,說清楚的就不是美了。另外,武老師的畫經常也會有一種勢,這種勢能迅速將人帶入其中,或大漠孤煙,或云走天際,或煙云裊裊等等。
總之,武老師的畫作是受多種文化的影響,如蒙元文化、漢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并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并喜歡運用重構手法,營造一種禪宗意境,讓人回味無窮,與之共鳴。
注釋:
1.語出蘇軾.
[1]葉星生《唐卡》[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2012(1).
[2]姚大力《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1).
[3]武星寬《設計美學導論》[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1).
[4]武星寬 武靜《環境藝術設計學:小城鎮特色創新研究》[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