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依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學理論 100000)
臺灣工藝重新演繹文創新語言
楊依忞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學理論 100000)
臺灣傳統工藝是臺灣傳統居民生活的寫照。許多具有工藝價值的技術,往往藉由人們生活之中呈現,而百年以來兩岸傳統工藝也都經歷巨大的變遷,隨著時代改變、社會環境需求的不同,可以預測未來,“傳統工藝”產業將會具有不同的價值認知和概括的意涵。本文將以藉以與臺灣設計師的親訪與其經驗,來體現臺灣文創工藝產業,如何將傳統工藝運用設計語言,走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臺灣工藝;文創產業;設計師;消費
無論傳統工藝和工具、民具和農具等等都是過去一般民間生活的遺留、也可能還留存于今日生活之中,這些文物皆是聯系歷史共同記憶的直接證據。曾經臺灣擁有許多不同工藝的精湛技術,在過去的年代被廣為使用,輔助人們在工作上提高更多功能上的運用,有許多高工藝的產品,也代表了許多精湛的工藝技術或是更高的設計藝術的價值,當然也顯現了各項原生材質的在不同面相的廣泛使用的許多途徑。
然而時代的變遷,人們所使用的生活用品,被許多塑料及化學材質的物品給取代,看似新穎的各類用品與創意,充斥著人們的周遭,過去臺灣有一段以科技起飛的經濟年代,許多的設計師們,也不斷地追尋所謂“創新”的表面意義,開發了相當多的以“設計”為名的“設計品”。然而,科技產品的多方開發,卻也讓設計們開始出現“自省”的現象。到底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么?而不單只是無止盡的開發出符合未知市場的諸多產品,他們開始向過去學習,然而或許是沒落已久的傳統工藝,當要再度回頭借鏡之時,隨著人們的過往,卻也幾乎隱匿消逝于這個新穎時代。設計師們為了不使這些具有歷史意義和故事的技法與價值消逝,開始成為另一種傳承傳統工藝技術的媒介者。結合具有高度技術的工藝師與制造廠,將傳統舊型產品,藉由設計的力量轉型為符合時代又具有工藝價值的設計品,最后甚至在扶植弱勢的工藝師們,讓產品走向國際舞臺,甚至能夠具有商業的價值。
接著舉以兩位臺灣設計師推廣臺灣文創產業及設計產品的規劃作為討論:
胡佑宗,唐草設計總經理,同時也是臺灣許多研究單位及協會的講師及理事,獲國際獎項無數的他,也曾經在科技業里打拼翻滾,然而2006年,胡佑宗開始對于現實的商業現況感到疲倦,也開始反思到底什么才是屬于臺灣的設計,臺灣擁有的是什么樣的設計?或許科技產業的發達產生了很多高級的設計師,但放眼望去大多數的設計師都藏匿于許多大型企業里,要怎么樣才能尋找到答案?于是他開始有了“尋找伙伴的想法”,號召更多設計師一起思考的什么才是答案。“點·心設計邀請展”,就是一場力量的答案,每年透過50件獨立的作品來反應一個共同的議題,并在臺灣各地巡回展出。這是設計師意識到臺灣整體所面臨的轉型挑戰時,透過不同的題材,嘗試著與臺灣的生活文化對話。胡佑宗認為,傳統文化是一項對于設計軌跡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很多設計師做出單純只能美觀或是無用處之產品,臺灣文創產業或許很多問題點就是來自于對于文化的深度不夠了解,這樣一個“五十”的概念,或許可以幫助設計師們找尋另一條不同的路徑,也可以讓傳承以久的諸多美好工藝,用以設計的面貌,再次呈現。
胡佑宗以設計師賀丞右為例,從2007至2014年皆有參與“五十”的展覽。
其產品更多次于巴黎米蘭家具展、法蘭克福家具展、上海時尚家具展中展出。以木頭做為家具主材的他希望透過在參與展覽中所學習到的心得與市場面向的嘗試經驗。所以他尋找在地的工藝師討論產品的修改性,并且加入設計的創新理念,這樣的合作會碰上相當多的困擾,但也是因為這樣的沖突,才能讓兩方都學習到不同的看法,希望尋找到能夠在現實環境與設計堅持理想感動之間的平衡點。《席凳、惜凳》是賀丞右,于2012年獲選得臺灣文創精品獎1的作品。是以苗栗藺草編成的草繩及傳統榫接工法制作的板凳,充分體現堅固耐用又兼具結構美學,全自然素材制作沒有工業文明污染,傳達出臺灣土地原生溫暖的力量。
品研文創設計總監駱毓芬,在參加臺灣工藝中心于2007年所號召的“工藝時尚”(Yii)2的機緣下,開始認識了南投竹山這個小鎮,也開始漸漸地感受到藏匿于臺灣鄉鎮中的工藝技術,是這么的珍貴。駱毓芬,曾經任職于飛利浦設計、燦坤、明基、華碩、神達、琉園的臺灣資深設計師,也曾經獲得國、內外許多產品設計獎項的肯定。一直都在3C產業及大企業體制任職的她,就在開始接觸臺灣的工藝設計之后,也讓她開始有了創立品研文創的勇氣。她開始思考該如何能夠找尋一項可以吸睛國際的材質之后,發現南投竹山的竹材獨特性,不僅能夠做出許多與傳統文化結合的產品,更能表現出關懷臺灣這片土地的意涵。從工藝師身上,她更看到了一股努力一輩子就是為了做好同一件事情的真摯與執著,然而工藝家沒有穩定的收入是最大的產業問題,產業開始迅速凋零或是出現了紛紛轉行的困境。所以,如何串連工藝家、設計師、在地工廠和當地的觀光產業,成為了如今駱毓芬最大的志業與理念。
駱毓芬于米蘭設計師周展出的Tutu椅就是與工藝師蘇素任老師合作的家具,將臺灣傳統意象的竹夫人(夏天所使用抱枕,透氣乾爽),以不改變太多的方式,改變椅子的支撐結構,鏤空的椅腳和六角編的工藝,居然可以承受到80至90公斤的重量,而且每一只椅腳所花費的編織時間也只需要1小時,只要做好模具就可以讓在有工作需求的婦女們加工,而且拿開椅墊,也可做為個人品茶的小茶幾使用。
西方設計產業的與時俱進,加以時代環境的因素,導致許多西方設計產品充斥了全球設計市場,然而不同趨勢的需求,從不同材質、不同功能、不同運用、要環保、要新穎、要有話題等等的條件下,設計產業被所要求的條件給訓練的不斷創新,在技術上也不斷的提升。只要是產業運作,當然也承受經濟的影響,當世界在尋找新的焦距時,中國文化彷佛是世界的新亮點,精湛的工藝技術成為了設計產業討論的焦點議題,設計師們開始希望讓中國文化及手工藝用一種新的傳承方式,讓舊工藝展現新面貌,并且真正走入時代的當下。然而新經濟及新科技的時代的卻讓傳統工藝歷經了停滯的狀態,許多像家珍般的工藝技術,也隨著時代逝去,當再次蘇醒時,為了能夠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設計師們將各個傳統工藝所運用的原生材質,付諸設計的力量于家具、家居用品、服裝、首飾等所有相關的物品,致力演繹一種從傳統工藝出發的新生活方式。
注釋:
1.臺灣于2010年開始舉辦「臺灣文創精品獎」選拔,透過實質的獎勵使創意體現于生活中,選拔出的精品并透過政府資源協助,拓展海內、外市場,讓世人看到臺灣文化之美。
2.以2008-2011年間,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推動工藝時尚「Yii」品牌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與展覽作為研究個案,探討傳統工藝產業如何運用傳統技術結合創新設計,發展具有商業價值的工藝品牌,以締造文化創意產業成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