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龍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12級研究生 010070)
形式與精神
——具象繪畫中的抽象因素與精神因素
李翔龍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2012級研究生 010070)
19世紀末20世紀出,歐洲藝術及文藝思潮井噴發展,藝術大師頻頻涌現,徹底顛覆掉人們對于藝術原有的理解,開始重新審視藝術。19世紀中葉法國人達格爾發明了照相機,架上繪畫藝術從此開始備受質疑,譴責聲日漸嘈雜,一些人認為架上具象繪畫即將走向窮途末路,甚至退出歷史舞臺。由此人們展開了對具象繪畫新的探索。
具象;抽象;精神
西方繪畫源于歐洲,興盛于文藝復興,直到印象派的變革,經歷了五個世紀的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出,歐洲藝術及文藝思潮井噴發展,藝術大師頻頻涌現,徹底顛覆掉人們對于藝術原有的理解,開始重新審視藝術。19世紀中葉法國人達格爾發明了照相機,架上繪畫藝術從此開始備受質疑,譴責聲日漸嘈雜,一些人認為架上具象繪畫即將走向窮途末路,甚至退出歷史舞臺。但美術史卻向我們證明了具象繪畫不僅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并展現了新的藝術生命力。
時代創造人才,19世紀末的歐洲,藝術派別林立,藝術思潮深入人心。這些派別的出現使得藝術家不再把單純的再現具體物象作為繪畫的最終目的,而是來滿足內心精神的需求。繪畫除了表面的表現物象,其實在其內部還存在著抽象因素,正是這種抽象因素的存在,推動者具象繪畫藝術煥發了新的藝術生命。
畫面中表面的抽象因素是指畫面的本身的構成元素如形、色、結構、圖示等相對獨立的,具有一定可視性的因素。從內涵的角度來講可以認為是觀念和情感的表達。當代藝術理論認為藝術家通過繪畫表達情是繪畫創作的的原動力。從辯證的角度來講,畫面中深藏的情感和精神的體現同樣也是要靠合理的安排形與色的位置來實現的。情感是繪畫的主導因素,情感的真摯反映才能使作品的內涵深化,成為各種形式的基石。
(一)形的因素
畫面中被線條分割而形成的空間稱之為形。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和理性占據了人們的思維,藝術表現也深受其影響,在藝術表達中也盡量讓作品更具有科學的透視和理性的推敲。在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畫中,畫家匠心獨運,使所有透視點交匯在耶穌的頭部。頭部的位置也正好在黃金分割線上,從畫面的構成來講,突出了主題人物,也加強了兩邊人物的變化節奏感,使整個畫面的效果顯得更加具有動感和氣氛。
(二)色彩的因素
色彩,這一現代繪畫的重要因素,在原始和早期的所謂的繪畫藝術中并沒有明顯的被表現,文藝復興時期還出現了關于素描和色彩的誰更重要的佛羅倫薩與威尼斯畫派之間的論戰。在印象派繪畫出現之前,素描仍是繪畫的主導力量。古典主義繪畫中罩染法的運用以及當時的觀念和工業生產條件的有限,使得傳統繪畫的色彩較單一,形成所謂的“醬油色”,對色彩藝術的重視和重新發展從印象派開始,這一歷史性的進程,開啟了色彩藝術價值的大門。
色彩對事物的表達不只是對事物表面顏色的表達,而是通過色彩所賦予的內在的象征來實現的。色彩中所蘊含的情感是通過色彩對我們產生的主觀視覺感受,以及心理情緒和感受來表現的,每種色彩都代表著不同的情感和意義。比如:紅色代表著最強有力的色彩,能引起神經的興奮。人們對色彩情感的感知也是在長期的勞動中認識的,它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和民族性。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在《論點、線、面》一書中就提到“就不同的民族而言,所具有的不同的實質內涵才是至關重要的,藝術尤其如此。
藝術形式是人類內心真正情感的表達,是人類探索內心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具象”的世界里,包含了個體對于他所生活的世界的不同解讀,而藝術的真實在于情感或精神體驗上的“真實”,現在看來,過去我們認為的傳統意義上的寫實范疇的繪畫,語言同樣也具有抽象性,這從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繪畫當中可以窺見一斑。這個時期的作品除了再現事物本身,已經在嘗試用最簡單的寫實手法來表現藝術背后 的內涵——“人類的情感”,而前面所論述的形,色的因素都是為情感和精神服務的。
如今繪畫的各種技法材料層出不窮,在嫻熟的技法和風格下我們總是缺失了一些東西——精神的內涵。歷代大師們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不朽之作,傳世經典,打動我們的不僅是繪畫技法和風格的嫻熟,更吸引我們的是藝術家對于內心情感的獨特表達。
康定斯基曾說“凡是內在需求的,發源于內心的,就是美的”。情感,是一個藝術家進行藝術創作的原動力,這種情感是藝術家個體對于大眾的,人類的,或是個人的思想情感皆可。藝術家將情感由主觀體驗轉化為客觀,對內在的情感進行了選擇,加工提煉,再通過具體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20世紀的具象繪畫更注重精神性和藝術家情感的表達。
說到繪畫精神的影響力不得不提到的另一位大師就是美國懷鄉寫實主義大師安德魯?懷斯。他描繪美國鄉間的風土人物,表現了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和諧。殘破的木屋,鄰居家的老人,陽光下的小狗,每一幅作品都暗示著淡淡的哀愁和久遠詩意。這一切是由畫家對事物的特殊關注引起的,也是畫家對其生存的地域所產生的情感而創造出的。他的作品充滿詩性,是對一個大時代環境的真實寫照。在作品《克里斯蒂娜的世界》中,我們可以深深的領會到這樣的情感表達。身患小兒麻痹的少女克里斯蒂娜孤獨爬在身下滿是荒草的地上,望向遠方家的方向,沒有人可以幫她。小姑娘用她那瘦弱的胳膊支撐著她堅強的卻又無助的身體。整個畫面荒蕪的大地占去了全畫的的4/5,給人一種空曠和孤寂的氣氛,形成一種凄涼和悲憫的情調。克里斯蒂娜的那一下回望,注定了其將是永恒的瞬間。也是懷斯想要表達的的永恒的情感主題。這也是許多觀眾在懷斯的作品前都想起了靈魂深處的共鳴的原因吧。
[1]康定斯基.論點線面[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康定斯基.論藝術的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3]何政廣.世界名畫家全集——懷斯[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5]嘯聲.巴爾蒂斯和他的中國情結[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