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齡 (鷹潭職業技術學院 335000)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傳統文化與游戲產業的結合發展
趙凱齡 (鷹潭職業技術學院 335000)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是我們立足的根。游戲從古至今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有些傳統文化的東西并不適合網絡游戲的開發,但也能看出目前游戲開發利用的傳統文化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游戲,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種生活方式,可以利用游戲來保留對本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傳統并讓我們的民俗文化才能被新一代的青少年所接受傳承下去。
傳統習;俗民俗文化;科技;游戲產品;游戲產業;經濟
中國傳統文化是現代中國人的精神血脈,幾千年來一脈相承、博大精深,是我們立足的根。俄羅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曾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民族性格,沒有國民風貌,就不是生動活潑的有機體,而是機械的實驗標本。”現今,中國為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感到自豪的同時,傳承的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也面臨挑戰,全球一體化已是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歷史發展。全球經濟的一體化、文化一體化一方面為各民族文化互相溝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也給了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強勢文化取代弱勢文化成為必然。嚴重影響了我國的文化主權和文化安全。
而游戲從古至今都是人類文明發展重要的組成部分。就算語言不通,游戲也可以進行交流,比如說麻將,在美國就有專業麻將比賽。在《爸爸去哪兒》中也展示出游戲的魅力,“蘿卜蹲”“橄欖球”都人與人之間增進友誼的方手段。18世紀德國哲學家席勒和19世紀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稱為“席勒一斯賓塞理論”。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于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對電視游戲的教育應用價值開始了研究,由此產生了“教育游戲”的概念。隨著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普及到了千家萬戶,網絡游戲成為眾多網友最主要的娛樂方式,對于青少年的學習、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毫無疑問,我們正在步入“人人游戲”的時代,網絡游戲、手機游戲、桌游、大型游戲項目包括游戲屋等等游戲形式以及相關的游戲產業手辦、模型等等。很多研究者發現了現代游戲的價值,作為一種技術媒體手段,是可以用在教育領域中的,并且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記憶手段加以研究開發出相應的游戲產品。
現在的網絡游戲包括桌游,如流行的桌游《三國殺》,網絡游戲《三國》《仙劍奇俠傳》等等越來越多的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及習俗的內容,可這些內容只涉及傳統文化的皮毛。這些游戲開發在某種程度上利用傳統文化一方面是未來加強游戲效果,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傳統文化涉及面太廣無法深入擴展。
對于傳統文化,現代人對其認知存在許多誤區。但凡說到傳統文化不是瓷器就是茶葉,不然就是唐詩宋詞。這些的確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但只是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不光是這些物質文化和文學作品。市場上的游戲對傳統文化的開發利用只是為了游戲效果而涉及。真正的傳統文化并未在游戲中顯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延續積累匯集而成的反映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涵蓋五千年文明遺留下來的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式的整體表現。傳統文化的范圍是很廣泛的,即便某些傳統習俗文化并不適合游戲設計和開發利用,但是傳統文化在游戲設定設計的開發利用率說,只是我國民俗文化很少的一部分。
例如二十四節氣,存在2000多年,用以指導春耕秋收冬藏農業生產活動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根據節氣變化,指導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可是現代的大部分80后90后基本上就沒有節氣的概念。現在很多傳統節日正在逐步被西方的節日所代替,最明顯的就是情人節與圣誕節,包括愚人節在我國新一代的年輕人之間更受重視,直到韓國把端午節申報為文化遺產,我國才開始重視傳統節日清明、中秋被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來提高國民的民族意識,可是很多中國的傳統文化、國學里的很多精髓正在被慢慢遺忘,很多民俗、傳統包括很多古老的技藝現在只存在于學者的研究文獻里。
《沒有石油的世界》是一款大型的多人游戲,非常簡單,是一個“如果 會怎么樣”類的假設游戲,提出,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沒有石油了你會怎么樣,生活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為了生存你準備怎么做。這樣的游戲模式,可以非常容易的套在傳統文化游戲的設定中;單單二十四節氣就可以衍生出非常多的民族文化及習俗,比如說“立春”在周代就有非常隆重的迎接儀式,立春前三天周天子開始齋戒,立春當日帶領大臣每年到郊外迎春,祈求豐收,然后施惠兆民。民間習俗更是豐富,《燕京歲時記》《關中記》《陳檢討集》《四民月令》等文獻中都有關于“立春”的記載,其中包括有“耍灶火”的娛樂活動。《清嘉錄》里記載,立春,女子剪裁為燕稱“春雞”貼羽為蝶稱“春蛾”,纏絨為杖稱“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二十四節氣涉及到的習俗和飲食文化都可以列入游戲里,采取如果少了這些節氣會變成什么樣的設定開發游戲程序,帶出很多包羅萬象的中華傳統文化、習俗、風俗。
游戲,是未來很重要的一種生活方式,將會成為地球生命的下一種突破性的結構。可以利用游戲來改變很多已經或是正在消失的習俗文化,保留對本民族文化的記憶和傳統。開發一款以中華傳統文化習俗為主的游戲是非常有必要的,需要的是真正以民俗文化為核心的游戲,而不是游戲中穿插事是而非的含有傳統文化的游戲,這樣既可以普及全民的傳統文化知識保留和宣傳值得推廣和傳承的民俗技藝。我們的民俗文化才能被新一代的青少年所接受傳承下去。
[1]董學玉,肖克之主編.《二十四節氣》.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6.
[2]簡·麥戈尼格爾著.《游戲改變世界》.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9.
趙凱齡(1982年8月),女,漢族,講師,碩士研究生在讀,鷹潭職業技術學院裝潢藝術設計教研室主任,主要從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