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荒 (遼寧丹東歌舞團 118000)
創作歌曲有點民族風格才好
解 荒 (遼寧丹東歌舞團 118000)
2014年4月,央視舉辦了《中國好歌曲》大型綜藝節目,一群青年歌手在各自的導師帶領下,大顯身手,鏖戰歌壇。演唱風格種類頗豐,有民族的、通俗的、流行的,還有搖滾的等等。選手們各各實力非凡,更有大牌導師強力助陣,演唱者們熱火朝天,聽眾們興高采烈,吶喊聲、歡呼聲人聲鼎沸此起彼伏,好不熱鬧。一輪又一輪的演唱完畢,有一百多位媒體評委進行投票選舉,最終評比結果,青年歌手霍尊的一首帶有中國民族古曲風格的《卷珠簾》奪得冠軍,英西子詩的帶有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的《要死就死在你手里》獲得第二名,其余選手統統“名落孫山”。這場比賽的結果讓我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首先是歌手與歌手之間的較量,體現在他們對作品的把握、臨場的表情達意、聲音條件、演唱技巧及臺風臺緣等,其次是導師和導師之間的較量,如何幫助愛徒遴選曲目,精心指導,把握方向、站腳助威。在其次是廣大觀眾之間的較量,體現在他們的審美標準、欣賞習慣、文化底蘊和個人好惡等等,最后也是最終的較量,則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與現代流行音樂文化的較量。
有這樣一句話:“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世界的泊來品它都是外來的。
什么是流行?什么是時尚?什么是超前?凡事都有源與流之分。所謂的創造性,從來不是白手起家的,它必定是在原有基礎上的一種革新,原有的基礎愈深廣,創造性的可能性就愈大。中國的民族音樂種類繁多,基本可分五大類:民間歌曲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音樂。就數量來看,民間歌曲浩如煙海,四百多個劇種,三百多個曲種。民族音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民族特色,在創作、表演理論方面都有獨特創造,在音樂藝術形象的創作上,在表情達意的方式上,在音樂的體裁、形式及其它各種表現手段(音階、調式、曲目、節奏、多聲部寫作、配器等)上,都有我們民族的特點。這些特點是我們民族的心理素質、文化傳統、審美觀念在音樂上的反映。研究民族音樂的特點,總結民族音樂的特殊規律,對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音樂具有重要的意義。(引自文化部文學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民族音樂概論》引言第三頁 “各種傳統的音樂形式,有著成套的表現手段,有高度的技巧和豐富的經驗,他們為新的創造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音樂的過程中,吸收一些外來的音樂形式(手法和技巧)也是有益的、必要的。但是,吸收和借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發展民族音樂,創造社會主義的民族的新音樂,而不是讓外國音樂把民族音樂融化掉”。
就現在的歌曲創作中,似乎有這樣一種情況,作曲者(大多數也是演唱者)民間音樂底子還不厚,理論上研究還不透,僅僅受一些流行歌曲的影響,就執筆作曲了,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往往缺乏情感,缺乏思想性,大多數是人家的復制品,所以扎根在民間音樂的土壤里,而不是去模擬別人的東西,這乃是有思想、有作為作曲家的追求,要克服浮躁,克服急功近利。
音樂創作的歷史證明:真正流傳的精品,都是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創造出來的,(包括西方大型交響樂,連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歌劇《圖蘭朵》都使用了中國江蘇民歌“茉莉花”。而我們現在大多數青年作曲者所喜歡的流行、搖滾、爵士等等音樂風格,在某種程度上都借鑒了一些外來的音樂元素。比如“爵士樂”是源于黑人原始歌調和復雜粗狂的節奏,“它是來自棉田的黑奴、密西西比河的船夫,敲著他們的非洲鼓,帶著他們的班卓琴在這歡聚,他們哼唱著一些懷念親人和思念家鄉的曲調,演奏著一種富有刺激性的音樂”。(引自《探索與狂熱》,現代西方音樂藝術,225頁。
搖滾樂的誕生就像爵士樂當初的產生一樣,是綜合了多種因素而成的。好似美國特有的雞尾酒,是各國的美酒摻和,卻釀出了一種全新的味道。從搖滾樂的形成來看,“節奏布魯斯”“鄉村和西部音樂”和“廷潘胡同歌曲”可以看成是搖滾樂的主要來源。
由此可見,無論是傳統的交響樂還是現代的各種風格的流行樂,都是建立在本民族音樂的基礎之上。借鑒外來的藝術形式,創造自己的藝術精品才是正確的創作道路。中國第一首搖滾歌曲《一無所有》便是很好的例證。
“音樂的民族風格,主要還是樂曲的創作問題,構成音樂創作的民族風格的主要要素是音樂語言”。音樂語言之所以有民族風格和民族形式的不同,是由于民族的歷史、文化、環境、地域和生活習慣,特別是民族語言的不同而產生的。音樂傳統的發展是一條歷史長河,對于創作者來說,要想擔負起創新的任務,就首先要把繼承的任務擔當起來,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沒有創作就沒有發展。音樂是表達思想感情最強烈、最鮮明的一種藝術形式,他能把人的七情六欲突出的、抽象的表達出來,不分國界、不分人種、不分民族,都能感受到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些感情浸透于音樂之中,表現于音樂之中。
試看,最近在歌壇上流行的一些膾炙人口“神曲”,如《小蘋果》《最炫民族風》《荷塘月色》《月亮之上》《彩云之南》等等,甚至還在國際音樂圈里獲了獎,流行之盛,可謂令人驚嘆。雖然褒貶不一,甚至有些激烈的否定意見,因為音樂如此下去,會使音樂的發展受到阻礙,進程倒退,更被一些專業作曲家、非專業作曲家所不服。但你平心靜氣的想一想,它既然存在流行了,就一定有存在和流行的理由。仔細分析和研究一下,不難發現,無論從作品所表現的內容、曲調風格、曲式結構及旋律、節奏的特點等等,都是值得學習和研究的。首先這幾首作品,它們結構短小、方整、簡潔,歌詞通俗易懂,旋律流暢,瑯瑯上口,節奏活潑輕快,充滿動力,但我們認為,最最主要的還是它的音樂語言和音樂形象,在音樂體裁上,近似中國傳統的分節歌形式,充滿民族風格的音樂語言,由于反復吟唱,在你耳邊注入式的回響,產生共鳴,使你難以忘懷,它的的音樂語言調式結構,基本是中國式的五聲音階,它的弦法也是中國民間歌曲的音程跳動進行模式,音樂風格則是漢族民歌、蒙古族民歌和云南少數民族民歌、器樂曲的風格,這就難免它有附和人民群眾的欣賞習慣,為各個不同民族所接受,它使用的音樂“語言”是民族的,作為“感情語言”是能夠彼此相通的。這比起那些毫無民族民間音樂基礎,一味的想創新,音樂曲調上句不接下句,沒有音樂語言發展的內在邏輯性,東一句西一句的“哼哼韻”,是無法比擬的,不服的要服氣,該學習的要學習。萬不可認為你的作品借鑒了點爵士樂、搖滾樂等創作技巧,高低聲部重音交錯,變成“錯拍音樂”,旋律上用點滑音、顫音、變化音,調式上采用無調性和多調性,在演唱方法用點假聲、喊叫、呻吟、哭泣,甚至近似歇斯底里就是現代音樂了?不其然,所有的技術手段都是為作品所服務的,作者要進入作品的內涵,要有表達民族的情感和最能表達民族情感色彩的民族旋律,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一切技巧和形式都是為內容服務的,只有情感上的情真意切、言之有物才能打動聽者、觀者。
高爾基在對青年作者談文學創作的經驗時曾說,應該學習,象我們古典作家那樣巧妙地掌握文學工作的技術,甚至你要停止二、三年,用所有的時間研究古典作家,看看格涅夫、契科夫是怎么寫的。
音樂創作,就是要創造出生動的、鮮明的音樂形象,音樂家創作的音樂作品,即離不開當代的現實生活,又離不開傳統的音樂遺產。讓我們牢固地立足在本土之上,一只眼睛看著傳統,繼承創新,一只眼睛看著西方,學習借鑒,(毛澤東曾在《講話》中說“有這個借鑒和沒這個借鑒是不同的”)在泱泱中華56個民族音樂的大花園中,去吸取各種更多的營養,創作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高雅向上的、唯美愉悅的、久經不衰的傳世佳作。
解荒,筆名皚夫(1963-) 漢族,中共黨員,副高職稱,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遼寧省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打擊樂學會會員、丹東市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丹東市歌舞團創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