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玉峰 蘇 安 (唐山市藝術研究所 063000)
適應 征服 創造
——談評劇與觀眾
么玉峰 蘇 安 (唐山市藝術研究所 063000)
一百年多年前,冀東大地豐厚沃土,培育了一朵戲曲園地絢麗奇葩——評劇,同時,也創造了一代代欣賞評劇的觀眾。隨著時代發展,評劇作為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審美對象,與其審美主體——觀眾,在時代精神感召下,繼承發展,逐步完美,為世界戲劇之林,提供了窺探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戲劇方式。
然而當今時代,評劇面對眾多文化傳媒競爭,特別是電視這個強大傳媒工具對億萬觀眾的吸引,藝術家使出渾身本事,不但無濟于事,而且在不斷競爭中,還逐漸迷失了方向。下面,僅從評劇與觀眾的角度,進行一點理論上的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
評劇歷史告訴我們,它的前身是流行在冀東一帶的蓮花落。這些唱蓮花落的藝人多是農民,更多是貧苦農民。他們沒有固定的班社,也不脫離農活,只在農閑時到各村打地攤演唱。當時唱蓮花落,也是荒災年農民乞討的一種生存方式。流行在冀東的蓮花落,是雜耍的一種形式,有唱什不閑的、唱樂亭大鼓的、唱灤州影的、唱秧歌小調的等等。不管是演唱一個人的單口或兩個人的對口,旁邊圍起人看,這就是最早的演員與觀眾,也可以說是評劇的雛形。這時候既沒有劇場,也沒有屋子,演員在那表演,就等于是演出區;觀眾在那看就是觀眾區。由于評劇創始人成兆才等前輩藝人共同奮斗,在蓮花落基礎上,創立了“平腔梆子戲”——評劇。他們唱進了唐山、天津、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甚至唱到上海灘。
在劇場里,演員與觀眾是一種活人與活人之間的直接交流。觀眾親臨現場觀看舞臺上演員表演,這種心里經驗,是在家里看電視得不到的。不管你看電視如何感動,它不是與真人交流互動,那只不過是看人的影子。觀眾進劇場與演員、與其他觀眾直接交流,這是一種人類心靈的精神需求。上千人在同一時間和空間,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體驗。盡管個體的審美感受不同,一群人集合到一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經歷,同時他們也具有了另外一些品格,這些品格常常超過了他們的獨立反應。這種集體意識的耗散、汲取,就好比人身體里的糖分, 須臾不可缺。
觀眾進劇場看戲,都愿意坐前排,看得清晰,聽得真。于是,戲劇藝術家抓住這一點,力求縮短劇場觀眾與舞臺的距離,搞起了小劇場藝術。距離是近了,可蹩腳的演技,卻讓觀眾倒了胃口,同時,這種來自外國的戲劇形式,其缺點是忽略了劇場藝術集體心理體驗的特征。不是觀眾離舞臺越近,審美心里契合愈密切。
戲曲最早的形成與祭祀宗教活動有關,這些活動屬于一種集體意識的盛宴。這種集體意識活動元素與戲曲交融,舞臺藝術具有了審美特點。我們看那些大型演唱會、體育比賽,現場幾萬人,后面的觀眾連人和運動員都看不清,成千上萬觀眾卻看得如醉如癡,這不就是集體意識得以釋放的巨大魔力嗎?而那種小劇場戲劇,觀眾與舞臺距離近,可心里遠;廣場大型活動,觀眾身體遠,心理近。評劇藝術家應該抓住這種人與人鮮活交流的戲劇藝術本質,最大限度滿足觀眾審美精神需求。
二
評劇界人士紛紛贊揚唐山人是最佳評劇觀眾。據說唐山有幾個觀眾能把《花為媒》劇中的唱和念白全部背下來。唐山某評劇團下鄉演出《桃花庵》,場上演員一時把詞忘了,臺下觀眾立即提醒。若說觀眾是評劇的上帝,我們可以說,唐山觀眾是最標準的評劇上帝。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說:“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百年來,評劇一代又一代觀眾,把看評劇作為自己精神生活的最大需求。有觀眾的需要,才有藝術家的生產,每一方正如馬克思說的:“把自己當做對方創造出來”。一代代著名的評劇表演藝術家,一大批如《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經典劇目,正是通過觀眾,在劇場內外傳達著無窮的藝術魅力,適應、征服、創造了一代代欣賞評劇的觀眾,凝聚了中國人心靈的幽情壯采。
其實,演員與觀眾就是互相創造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觀眾從舞臺上演員表演得到審美愉快,在對方得到了肯定,同時也在創造著自己。他們來到劇場看演出,是一次群體完成的社會行動,觀眾帶著自己的感情、思考,走進劇場,再走出劇場,帶向社會,散發影響。今天評劇觀眾走不進劇場,除去多元傳媒的競爭、新觀眾尚待培養,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新編評劇劇目,藝術粗制濫造,演出的傳統劇目水平低下。新創作的劇目基本上是為參加什么節、匯演,嚴格講,適應的是評委。參加完藝術節,得了獎,立即“馬放南山,刀槍入庫”, 根本遑論去適應、征服、創造觀眾。
三
電視、電腦等傳媒的高度發展是人類現代文明的一個象征,雖然給社會帶來了一些不文明的東西,我們還是要感謝這一人類科技的進步。當代科技傳媒,讓整個地球變成一個村。現代觀眾的眼界是過去觀眾無法想象的,他們可稱之名符其實的全國觀眾、世界觀眾。一出經典的評劇劇目,如在央視《空中劇院》播放,全國幾十萬觀眾可同時收看。評劇完全可以借助電視、電腦這一高科技傳媒手段去發展自己,爭取更多的觀眾走進劇場。
評劇與各戲曲兄弟劇種一樣,是以表演藝術為中心的舞臺藝術。就是說,舞臺上其他的藝術組成部分包括劇本、舞美、燈光、服裝、道具等,都要通過演員表演體現出來。俗話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毖輪T的自然形體、聲音,經過藝術的火爐,千錘百煉,生鐵化為繞指柔。演員天賦、好的老師傳授、加上自己刻苦努力,才是一名合格的評劇演員。評劇舞臺表演藝術,經過歷代藝術家和觀眾的共同創造,逐漸形成了一套獨具韻味的聲腔系統和既講究規范又充滿生活氣息的形體表演。這種相對獨立的藝術美,在演員身上具象化、肉身化,積淀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精髓。這種美,不像昆劇、京劇老大哥雍容華貴,是名門貴婦,它很像從農村走來的一個淳樸、天真、俏皮的小姑娘。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位小姑娘身上穿戴、用品,日新月異,但本色不改。
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新鳳霞,那種表現被壓迫婦女命運的凄婉聲腔,那種表現解放婦女新生活,流利甜美的韻味,她們在舞臺上似唱似說,聲腔旋律節奏變化不大,韻味無窮,且吐字極為清晰,含有極深演唱功力。兩位評劇藝術家舞臺上表演,自然、大方,每個人物演來無不形神兼備,釋放出強烈審美感應。觀眾在劇場里看她們演出,好比冬夜里坐在溫暖的小屋,品著濃香酒,聽她們訴說著家常話。
評劇表演藝術家魏榮元,那寬厚純正的的聲腔音韻,一招一式的規矩形體、充滿激情、生動鮮活的劇中人物;評劇表演藝術家張德福,用評劇唱作念打表演手段,把傳統小生賈俊英與解放軍雷軍長,同樣演得活靈活現。觀眾能不為藝術家舞臺上傳達出的美,拍手叫絕?為此,我改用一句俗語:不怕不識美,就怕不是美。我相信,觀眾精神追求的評劇美,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冀東民俗、民情相融合,千百年積淀的一種集體無意識。只要你的美,貨真價實,十三億觀眾不愁沒人進劇場。誰愿意整天躲在自己家里的小天地,看粗制濫造的破電視???
評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是藝術地展示我們冀東文化的形象代言,作為評劇的故鄉人,我們有責任大力弘揚評劇藝術。讓我們正確解決好評劇與觀眾的問題,適應、征服、創造成千上萬評劇觀眾,讓評劇在新世紀戲曲園地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