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大連藝術學院 116600)
中國首部4K網絡長劇《匆匆那年》開啟的模式與格局探析
于 淼 (大連藝術學院 116600)
16集周播網劇《匆匆那年》,單集100萬投資成本,制作全片采用4K技術,定位電影級別。其不同于傳統電視劇的敘事策略,可與電影媲美的影像品質,開啟了網絡周播長劇新的模式,以及適于網絡播出平臺的新格局,重新定義新媒體標準下的電視劇,對網劇來說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劇之后,必定會在視頻制作公司掀起網絡開發和制作高水準劇集的風潮。
網劇;《匆匆那年》;4K;模式與格局
當網劇,以鋪天蓋地之勢改變我們的生活時,多屏時代也給電視劇帶來了變革的機遇與挑戰。因播出平臺不同,電視劇和網劇的商業模式、審查制度、觀眾構成、影像風格、敘事策略、發展前景等方面都呈現出迥然的風貌。但也正是因為一大批質量讓人堪憂的網劇層出不窮,低成本制作的“狗血劇”就成為了網劇的代名詞。搜狐視頻引行業之先,以單集100萬的成本投資制作了16集周播網劇《匆匆那年》,全片采用4K技術,定位電影級別。它的出現給整個行業打了一針強心劑,將會重新定義新媒體標準下的電視劇,對網劇來說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劇之后,必定會在視頻制作公司掀起網絡開發和制作高水準劇集的風潮。
《匆匆那年》的形態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視劇,而是一部互聯網平臺播出的周播劇,打破了網劇和電視劇的規格界限,不是短劇,而是16集周播,每集45分鐘的長劇。既具有電視劇的容量,又符合網絡播出平臺,還兼具電影屬性。但與電影和電視劇又存在很大的差異,電影的播放環境是大銀幕前的封閉環境,而網劇是在相對開放的環境,這就需要網劇在情節設置、伏筆鋪陳、暗示手法和節奏感方面提高與觀眾的互動度,帶動、集中觀眾的注意力。此外,每一集都會有獨立的主題,不像很多國產電視劇只是一味地去埋伏筆,做懸念。《匆匆那年》的質感、節奏更像是電影、美劇。另外,在題材選擇上,網劇與傳統電視劇也存在很大區別,喜劇題材最受歡迎,會具有美劇《生活大爆炸》和《老友記》一樣的生命力,很多季不斷拍攝下去。劇情劇在題材類型上會有更多嘗試,如《匆匆那年》這類涉及到早戀內容的電視臺不敢做的青春懷舊劇,《暗黑者》這種很日本動漫風格的罪案調查劇。類似《兄弟連》的超級大劇,未來也可能是重量級導演,比如姜文、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導演,由一線演員主演的電影級別的超級大劇。
這部改編于80后作家九夜茴同名暢銷小說的網劇,有別于懷舊題材電影《致青春》對于個體的書寫,更像是群像的描摹,有時代的記憶和集體的情懷,有你、有我、有他,有每一個走過青春的人的蹤影,是一部具有很強共鳴的青春劇。小說是一個關于北京的故事,具有濃重的北京地域色彩,但網劇《匆匆那年》沒有去強調北京,而是將它北方化,受眾面更廣,接受程度更高。
《匆匆那年》每一集開始都有一個跳脫于劇情,有些自黑性質又富有哲理的片頭語,如“校服再丑,你再也穿不到了”“所有公式都忘了,只記得你笑的樣子”“籃球上的眼兒是用來打氣,不是泄氣的”“即使傷痕累累 還是要相信愛”。這是對青春的寄語,也是對流年的喟嘆。這部網劇沒有掉進生活的泥沼,沒有苦情、小三、二奶等無趣灰暗的壓抑敘事,而是讓每一個一路走來傷痕累累的人,看完此劇都能夠有愛的能力和勇氣。還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就是真實、接地氣,這一點從沈曉棠這個角色的設置上足以體現編劇的功力和堅守,一改小說中虐心的情節處理,沒有呈現一個“渣男”和第三者的故事,也沒有濃墨重彩渲染“出軌”的橋段,而是在書寫關于青春期面臨愛的選擇的故事。
無論是每集片頭的小標題,還是樸樹的《New boy》,亦或是喬燃口中的凡爾納和《小王子》,無一不提升了這部網劇的品質,使其具有文藝氣質和電影品質。
這部網劇的導演是曾執導過高品質微電影《特殊交易》和《頂缸》的姚婷婷,編劇是曾創作《魁拔》《親家過年》的田博,這個團隊的創作基調始終定位為電影的標準和品質。通常電視劇拍攝是一個機位,演員大段對白,全景正反打,換機位再一遍的攝制方式。《匆匆那年》在影像表達上,打破老套機械化的創作,挑戰所有人對網劇的既定印象,執意追求質感和細節完美,不靠臺詞來堆砌時間,而是多機位拍攝。細節的用心打磨是電影質感呈現的關鍵。陳尋、趙燁在街邊打游戲,喬燃來找他們的那場戲,細節打磨的讓人一下子就能回到上學的那個年代。男生們操場上的躁動青春,女生在操場邊偷偷萌發的初戀等都帶有濃重的年代色彩和懷舊符號。
出品方搜狐視頻此次采用的“4k”1技術也給制作帶來非常大的挑戰,一個短短幾分鐘的片頭,都需要占用幾百G的存儲空間。哪怕是一個字幕的修改,都需要經過數據儲存、轉碼處理等一系列流程,而這個流程是12-20小時的周期。一個微小的調整,需要一天時間的等待。雖然后期制作程序復雜,前期拍攝時獲取的信息卻可以更豐富全面,捕捉了更多的層次和細節,以便最終網絡壓縮時能夠保留更多信息。前期拍攝選用了RED的EPIC攝影機雙機拍攝,鏡頭主要是UP定焦頭,保證了電影質感。為了配合4K的效果,后期使用可以實時剪輯調色的DIT設備,保證巨大素材的處理。
《匆匆那年》的故事從中學跨度到大學,不同時期的友情和愛情都滲透著青春殘酷的味道和美好的情懷,由不用的影像風格構筑,中學時代,浪漫的柔光濾鏡和光線,有種情竇初開的朦朧青澀感,攝影有意的降低飽和度的方式,還讓中學時代帶有一種記憶感。當進入大學之后,柔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實的銳利,少了一份青春萌動,多得是關于現實的清晰認知和殘酷色調。
2014年7月30日,《匆匆那年》在北京電影資料博物館首映。這是國內第一部在影院進行首映的互聯網長劇。4k畫質的網劇最終經得住大銀幕的考驗,與電影的距離又進了一步。
網絡視頻的收益模式目前主導的是廣告形式,但未來促進大部頭超級作品出現的,必然是付費院線模式。與收視率不同的是并不追求多少人看了,而是那些觀看的人中欣賞這部作品的人的比率。
一劇兩星也好,湖南衛視的節目只給芒果TV也罷,都會促進加強自制。如果可以實現付費觀看,就更加水到渠成。美國有線電視是付費的,而互聯網視頻先天適合付費模式,可以用眾籌的方式拍一個題材,一個大作品,如果觀眾愿意花錢看某部劇,前期調研觀眾需求,就能算出來大約需要多少錢,單集投入應該是多少。網絡視頻平臺的觀眾規模已經足以與任何媒介形式分庭抗禮,僅依靠網絡播出就火爆異常的內容多不勝數,《來自星星的你》《紙牌屋》《屌絲男士》等。移動支付越來越普及和便利,行業和國家也越發重視版權保護,網絡付費或前期眾籌等模式會促生更多題材、類型和超級制作在互聯網平臺誕生。
注釋:
1.4K,即4096×2160超高清分辨率,標準化的4K能夠達到高清分辨率的4倍,再配合鮮艷的色彩、超真實的音效,能給觀眾帶來極大的觀影享受。4K技術除了提升影視分辨率外,還拉動了從拍攝到顯示等相關領域的一系列革命。
于淼(1984—),女,講師,碩士,現任教于大連藝術學院傳媒學院,研究方向為影視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