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袁媛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314003)
學科交融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作用
吉袁媛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 314003)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經濟文化水平大幅提高,教育事業也取得了迅猛發展。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也應及時進行改革,打破單一狹隘的學科知識結構,加強學科交融,增強藝術設計課程的專業特色,培養高素質的藝術設計人才。本文先從專業招生規模擴大、課程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等方面,分析了當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從增強師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促進特色學科和專業的形成等方面,論述了學科交融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作用。希望以此促進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
學科交融;藝術設計;教育改革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也取得了飛速發展,設計行業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國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同時,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藝術設計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綜合分析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現狀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仍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因此,為了增強我國高校藝術設計的專業特色,提高藝術設計人才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就必須進行合理的學科交融。
1.專業招生規模擴大
21世紀不僅是知識經濟時代,還是信息化時代,我國經濟在取得飛速發展的同時,內部結構和發展方向也產生了巨大變化,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也隨之改變,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高校為了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實現與市場經濟的緊密對接,紛紛開設藝術設計相關專業。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近千所高校開設了藝術設計類專業或院系,其中僅廣州市就在十幾年間增設了數十間藝術設計院校。許多綜合性大學也紛紛增設藝術設計專業,并逐年擴大招生規模,藝術設計專業招生人數從最初的幾百人發展為數萬人,擴招規模和速度都在逐漸增加。
2.課程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
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擴招導致各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設置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都有不同程度的雷同。例如,近些年許多原來沒有藝術設計專業的高校都紛紛增設該專業院系,課程設置也多圍繞商業美術設計、動畫或動漫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等專業類型安排。同時,各高校藝術設計院系在教學內容、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也十分相似,教師隊伍、師資力量、學科結構形式等要素也頗為相近。在這種同質化教育模式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出現規模化、批量化現象,大批藝術設計畢業生無法找到合適的職業崗位,成為待業人員,不能充分展示自身的才華。但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專業型、特色型藝術設計人才仍舊非常缺乏。這表明高校藝術設計教育與市場人才需求出現了錯位,高校未能培養出市場急需的高素質專業型藝術設計人才。
通過以上論述不難發現,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都存在“一多一缺”現象,這種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間的錯位和反差,顯示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若不能及時找到有效的解決途徑,將會對我國藝術設計教育事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造成人才的浪費和流失。要切實解決這種“一多一缺”問題,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合理實施學科交融,促進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專業與其他學科的有機融合,逐步形成特色化、交融化、個性化、創新性的專業優勢,培養社會經濟發展所需的藝術設計人才。總體而言,學科交融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增強師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
通過學科融合,高校可以將藝術設計類的某一專業依據市場需求、科研方向、教學重點等因素,進行整體性、系統性、創新性的調整,合理改革教學計劃、教師結構、教材內容。師生在這種交叉、融合、協作的過程中,將逐漸增強團隊合作意識,主動擺脫專業限制,打破以往“隔行如隔山”的行業束縛,改變過去專業間相互輕視、排斥的陋習。師生在學科交融過程中通過相互學習、溝通交流、共同討論,也勢必將加深自己對其他專業的了解和認識,開闊視野,增強自身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突破以往因單一學科設置所形成的思想、行為、觀念上的局限。同時,在與其他學科相互學習交融的過程中,藝術設計專業師生還可以增強自身面向市場需求勇于創新和挑戰的勇氣,培養自己不恥下問、和諧溝通的合作精神,進而促使自己成長為符合社會需求的創新型藝術設計人才。
2.促進特色學科和專業的形成
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通過學科交融,可以結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及產業結構特征,發揮自身的學科優勢和特長,組建專業素質較高的教師隊伍,開設特色化藝術設計類課程,制定特色化人才培養目標和教材內容,進而實現特色化辦學。打破當前大部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存在的同質化格局,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和本院校實際相吻合的創新型藝術設計教學模式,培養出特色化、專業化的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同時,學科交融將高校的重點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科研成果共同納入藝術設計教學體系中,進而推動高校各學科、各專業的共同發展,實現合作共贏。此外,學科交融也可以引導藝術設計專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向和教學實踐方面尋找到新的發展途徑。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及時調整教學模式,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和新型產業結構,合理采用學科交融的辦學模式,促進不同學科間的溝通與融合。同時,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還應依據最新科研成果及社會實踐現狀,及時創新教學模式,增強藝術設計院系的專業性和實用性,提高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創新型的藝術設計人才,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
[1]潘魯生.我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發展現狀與策略[J].裝飾,2012.
[2]李月.探討學科交融對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意義[J].藝術科技,2010.
[3]田恩舜.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模式的建構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1.
[4]江水明.對我國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現狀及改革的思考[J].雙語學習,2007.
吉袁媛(1979年12月),女,漢族,江蘇南通人,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東南大學碩士在讀,主要從事藝術設計領域內的創新教育研究及專業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