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新 (湖北美術學院動畫學院 430205)
美術教育中的動態化教學
王曉新 (湖北美術學院動畫學院 430205)
法國美術教育中的情境式與跨學科式的教育模式集中體現了新型的動態化教學模式。
動態化 ;情境教學 ;觀察力 ;現場
傳統美術教育中需要繪畫者能夠靜心,藝術家如待字閨中的繡娘一般,長期閉關于畫室中,將立體的世界細細觀察,再結合畫筆與畫紙將其轉換為美妙畫卷。而當代藝術教育中,常常是已經跳脫到了平面的畫卷之外,畫面的美感不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畫面之外的延展性與跨學科性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那么,新型的動態化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了。
以筆者曾經學習過的法國布雷斯特高等美術學院為例,學院的教育是非常動態化的。比如,藝術學院里的學生和導師都非常的“好動”,總是馬不停蹄地穿梭于不同的院校或藝術機構。追蹤他們,了解大家的動態似乎也是在這里學習的一部分。這些人中有聯合教學的,有組織展出的,有實習的,有去外校聽課的,也有借藝術之名舉辦的各種主題Party和短途旅行。我想這和法國美院強調資源共享和藝術無邊界的辦學宗旨有一定的關系。另外,在校際之間建立合作在各位導師和校長那兒總是一件樂事,大家都愿意把觸角伸得更長。所以,布雷斯特這所學院與分布于法國布列塔尼大省的另外三所美術學院共同組成école européenne supérieure d’art de Bretagne(布列塔尼歐洲高等美術學院,簡稱EESAB)。此學院作為一個學院式聯盟共同體提供給學生和導師更優厚的教學資源和學術交流平臺。所以只要一碰到戲劇節,短片節或各種大大小小的展覽或者研討會就會看到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來集體串門兒。快速流動的教學模式使得教師團隊在交流教學的環境中得到提高。除了物理空間上的瘋狂活動,導師們也都很善于利用網絡與學生溝通,從課題到問題都在一來一往的郵件里快速從容地解決掉。課表、講義、學生手冊和各種分類信息也是放在學校的網站上請學生自助下載和打印。除了使用FACEBOOK等通訊工具分享作品或者高調地約一個周末沙灘上的燒烤聚會,各個導師的工作室也在網上建設了開放登錄式的BLOG, 這樣學生們的工作進度就可以第一時間在工作室的BLOG上發布分享和討論了。坐在家里也能上課讓筆者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網絡環境里。曾經,爸爸的祖輩們需翻山越嶺走好幾個小時山路才能接受老師的教導呢,這可能也是他們那個年代沒有體育課的原因之一。
除了成立美術院校間的聯盟,為了拓展學科間的共生與發展,學生除了在美術學院上課也必須參加在西布列塔尼大學(UBO)開設的UE libre。UE是一種算學分的選修課,目的是讓學生接觸自己專業領域外的學科。如,醫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文學等。筆者因為語言障礙不敢跳出藝術的框框,選了三門課其中兩門和電影有關,在猶豫了很久之后,第三門最終選了法國詩歌。本想借著大量的詩朗誦提高自己的法語,結果開課第一天,整班學生就被導師發配出去體會城市的節奏,更要求必須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并在票根上寫下小詩后趕在下課前回去交“作業”。文學課也能如此動感,如果學生想要一個伏案聽講打瞌睡的課堂,是門都沒有。后來筆者發現法國詩歌也不全都適合朗誦,比如,在這堂課上初次讀到法國詩人Guillaume Apollinaire(紀堯姆·阿波利奈爾)的詩句,這位超現實主義的先驅者譜寫的詩歌似乎更適于把它當作一幅立體派繪畫去欣賞。顯然,能把圖像、情境和文字糅合一體的詩人一定也具備過人的觀察力。而法國的學院教育最注重培養的學生能力之一就是觀察力,這和法國從幼兒就開始的教育宗旨有密切的聯系。教育者認為凡是能在社會和自然界中掌握的內容,一律不停留在書本知識上; 而凡是能觀察到的動態事物,絕不觀察停止不動的事物。
既然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設計一套讓學生覺得有趣味的情境教學必不可少。設計工作室的導師Jean Augereau(讓·奧熱羅)主講產品設計,他喜歡讓學生們從聽課的第一個動作出發去設計產品。這個動作是坐,當然產品就是座椅。第一次聽Jean的課是在一間步行便可抵達的咖啡廳,內容大概是聊天,互相觀察,喝咖啡,Jean買單。第二次聽他的課同樣是聊天,觀察,喝咖啡,Jean買單。只是第二次咖啡是自帶的,Jean買的是大家的汽油錢。同學們在略帶凍感的十月天凌晨三點出發,驅車前往距離布雷斯特一小時左右的郊外湖區。去干嘛呢? 為了換一間更大的咖啡廳嗎? 如果你曾師從過任何一個重視空間和感受的導師你就會明白,答案是“現場”。讓每個人都能行動起來,到不同的“現場”去,從周圍的環境入手尋找構成因素,并用自己的身體去體驗。比如,用鼻子去嗅出年代感,用皮膚確認光線,用趴、躺、坐、站等姿勢地去考量一個物體。總之,藉由自己的系列經驗去探尋一條屬于自己的創作線索,然后仔細的品味它們。當你韻出了些味道,作品也就應“韻”而生了。這樣的教學法,在法國著名設計師Philippe Starck(菲利浦·斯塔克)的真人秀節目《Design For Life》中也有體現。Philippe請他的學生去生活中尋找和發現特別值得關注的對象,在這些對象身上發現問題從而開啟創意的大門。同樣,少年時期的天才畫家Salvador Dali(薩爾瓦多·達利),想必也應該是嗅著海潮味兒在Cadaques的巖石邊或趴,或躺,或坐,或站的姿勢徘徊了良久,才從那些古怪的巖石中看出了多樣的現實,進而創作了《The Great Masturbator》(1929)。
影像工作室的導師Sylvie Ungauer(西爾維.恩浩)長期致力于撮合科技與藝術。她組建的與美國電子樂團MAHJONGG(麻將樂團)合作的實驗音樂工作坊對學生們來說是一次非常好玩的經歷和挑戰。學生們需要參與合成電子樂,對樂團進行采訪,完成樂團在La Carène音樂廳的舞臺安裝,對演出現場進行錄音與攝像,最終剪輯制作出一套幾乎可以上市的DVD。讓學生們在不同的現場環境里體驗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后,能夠學以致用組建屬于自己的“現場”,這才叫作讓夢想照進現實呢。當學生們進行個人創作時,根據作品的屬性選擇展覽場地是首先要考慮到的。空間大小,光線效果,音響效果等因素都直接作用于一件藝術作品。為了服務和支持學生展出和創作自己的作品,布雷斯特高等美術學院與合作院校,以及本市的Passerelle藝術中心、le Quartz國家劇院、La Carène音樂廳、布雷斯特音樂學院、區立藝術中心及布列塔尼Frac博物館都建立了合作網。雖然學院已經提供給學生免費使用的工作間,如攝影棚、暗房、模具車間、焊接工作間、版畫工作間、后期編輯工作室等。在某些課程設計上還是會把學生交給某專業領域中的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進行實踐性質的教學或展演活動。例如,學生畢業后會用到的作品集和簡歷曾經是交由Passerelle藝術中心負責人Morwena Novion(莫爾文娜·諾維翁)指導編輯。這位檢閱過眾多藝術家簡歷的藝術中心負責人當然比學校里的導師更懂得如何在雞蛋里挑骨頭,要想有足夠的底氣向藝術中心推薦自己當然得先過得了她那關,經由她苛刻把關的作品集和簡歷多少都能被整理地外表漂亮而內在豐滿和清晰。學院里很多以Workshop(工作坊)形式開展的項目課程都是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合作機構里進行的,只因為其各自的專業性。對于筆者來說,那些最最快樂的時光也都是在這些極具藝術味兒的地方度過的。
不管學生如何實驗,怎樣創作。雖然經歷了各種展出,要拿到學分還是要參加類似期末考試的個人作品展。期末考的評審小組除了自己的導師外常常伴有特約嘉賓。他們有時是導師的藝術家朋友,有時是聯盟學校中較高年級的學生。這樣混搭的評審組合既能夠公正的給出意見,也同時提高學生與陌生人的交流能力,為日后能夠不帶懼色的向眾人解讀自己的作品打下基礎。畢業展則更嚴格,“特約嘉賓”是由教育部下派的神秘人物,有各路藝術家,也有評論家或者策展人。一旦征服了他們,便是時候再次上路,去更廣闊的藝術天地里動彈,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