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亮 邱 泉 徐 寧
(1.江蘇省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13164;2.廣東省深圳藍波綠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518067)
2014年12月29日,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名單終于在國家層面得以正式公布,首批試點主要在確定在蘇皖兩省以及寧波等62個城市(鎮)開展。這一輪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是以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的城鎮化,是城鄉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一本石化的史書,而建筑文化則是人類文明長河中產生的一大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它是一道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的靚麗風景。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建筑如何既傳承地域文化特色,又實現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成為建筑與藝術文化領域都頗為關注的話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在上下五千年的歲月洗禮中,由于廣袤地域的自然環境、氣候條件、風土人情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巨大差異性,華夏大地孕育了不同特質、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諸如中原文化、嶺南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等。這些各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不僅是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甚至是精華部分,而且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基于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視角,目前學術界將地域文化定義為: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這一內涵深刻揭示了地域文化的歷史性、獨特性和不可分割性,也闡明了其傳承與教育功能。自古以來,區域經濟決定著地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同時,地域文化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圍。它通過與地域經濟社會的相互融合,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在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地域文化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和諧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個高水平的建筑,無疑是象征該時代精神的豐碑。建筑猶如一面明鏡,人們往往通過建筑來認識該地域的文化與生活。著名的芬蘭建筑師與規劃學家沙里寧曾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在當今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愈來愈多的建筑喪失了原有的文化傳統特征,脫離于原有的文明環境之中。很多建筑只是形成了鋼筋混凝土森林,人們無法感受到建筑在地域文化上的傳承,所感受到的只是各類奇異炫目的建筑,它們形成所謂的創新式建筑群或單體。人們渴望真正優秀的建筑,因為它可以代表一個地域的精神面貌,它反映地域人群的特點及文化內涵、審美情趣以及價值取向等。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載體,而地域文化則是建筑的靈魂。筆者建議,通過以下途徑,實現建筑對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很多城市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之前,就一直遵循著對原有歷史建筑街區的保護性規劃與開發規定。例如,哈爾濱市早在2001年12月,就開始實行《哈爾濱市保護建筑和保護街區條例》,這是全國第一部關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地方性法規。如今的哈爾濱市,從中央大街的巴洛克式、文藝復興式等西方建筑樣式,再到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建筑,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街區、群落,將東西方文明巧妙融合、發展,生動展示了哈爾濱的地域文化發展史,形成了居民安居樂業、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街區。
西方古典建筑典籍《建筑十書》主張一切建筑物都應當恰如其分地考慮“堅固、方便、美觀”,而我國目前的建筑設計中也要求“安全、適用和美觀”。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不少的城鄉結合區需要進行大量的工程建設活動。在此過程中,應積極研究當地的風土人情,將鄉土材料物盡其用,根據當地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和人文環境,選擇合適的建筑形式、布局與構造,才能夠使建筑發揮應有的功能,體現地域文化的內涵。例如,在鋼材生產較多的地區,可以用鋼材作為房屋的主要骨架體系或支撐板材,外面覆蓋以其他鄉土材料(石板或竹木),同時融入特色的文化符號或標識,這樣整體施工便捷,對周圍環境影響小,且實現了建筑材料的綜合利用,引入了地域文化元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傳承發展。
在21世紀,建筑不再是強調以人為中心,而是要求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世界各發達國家,都注重開發高科技生態技術,并應用于建筑實踐中。新型城鎮化,最終也是為了實現人居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建筑所包含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觀、地域與本土觀、回歸自然觀等等,都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理論建構部分。我們應積極借鑒國內外優秀的生態建筑范例,通過借鑒理念和技術改造,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不斷推動建筑技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實現其創新發展。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實施開來,國內不同地域的建設活動也將隨之開展起來。我國幅員遼闊,地域文化由來已久,建筑必將盡情地展現出地域文化的傳統魅力,又呈現出新時代的創新發展,人們必將感受到更多美好的建筑藝術與時代文化,親身經歷這和諧盛世的時代華章。
[1][美]羅伯特.A.楊.歷史建筑保護技術[M].任國亮譯.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4.
[2]唐瑤,賈尚宏.地域文化在現代城市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四川建筑,2011(02).
[3]齊放.城市地域性文化與建筑設計[J].魅力中國,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