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菁誼 (惠安縣螺城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362000)
抓“龍頭”抓出社區文體活動蓬勃開展的新局面
史菁誼 (惠安縣螺城鎮文化體育服務中心 362000)
中新社區位于惠安縣城中心地帶,戶籍人口一萬兩千多人。幾年來,隨著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文化體育的需求欲望日益增強,如何有效地把群眾性的文體活動組織開展起來呢?中新社區“兩委”經過多次商討和征求多方意見,決定從開展健身秧歌舞蹈活動為“龍頭”來推動社區文體活動開展。幾年來的實踐證明,只要“龍頭”抓準了,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工作就容易多了。他們的做法歸納如下:
第一,抓骨干隊伍建設,即建立健身秧歌隊伍。社區藝術團成立于2004年,團中有一支二三十人的舞蹈隊伍,她們舞姿優美,又甘于奉獻,熱心于全民健身活動。舞蹈隊的節目《風景這邊獨好》曾參加過省舞蹈大賽榮獲二等獎,節目《女兵謠》參加過市第二屆廣場健身舞決賽榮獲“泉州市十佳廣場舞蹈隊”稱號。平時該舞蹈隊積極配合縣、鎮各種活動參加下鄉演出,深受廣泛好評。社區就以這支隊伍為骨干,派員參加市、縣組織的秧歌舞蹈培訓,回來立即自己組織集中學習秧歌舞蹈,至今已學會秧歌舞蹈一、二、三、四套。
第二,善于充分利用區位優勢,認真推動群眾性健身秧歌活動的開展。該社區是一個集住居、商貿、學校、醫院、娛樂、休閑等為一體的新型社區,擁有一個53畝面積的中新花園,花園周邊樓宇環境優美,綠樹成蔭。花園中有健身器械、休閑座椅、音樂噴泉、電視大屏幕和鋪筑別致的石板材埕地,是群眾休閑、鍛煉、娛樂的好去處。社區充分發揮舞蹈隊傳幫帶作用和健身秧歌積極分子的帶頭示范作用,還為廣場提供燈光和音響設備及電源供應,并指派社區治安聯防隊員為搞好治安保衛工作。如今這里確實彰顯太平盛世、生機盎然的一派景象。早晨,拂曉,太極拳、健身操等晨練人群早就各就各位;晚間,華燈初上,跳健身秧歌、交誼舞、廣場舞不下五百人,一直舞到將近十點鐘才回家。
第三,抓展演,促進健身秧歌舞蹈的普及與提高。為不斷增強居民群眾建設文明社區的觀念,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社區充分運用元宵節,勞動節、重陽節、國慶節等節日氛圍,組織老協會、藝術團、農體協開展由本社區單獨組織的文體展演活動,以健身秧歌、廣場舞、舞蹈、太極系列、器樂曲藝等多種表演形式,搭建舞臺、張掛天幕,邀請縣、鎮有關領導到場指導,像模像樣地正規展演。2012年4月,社區還承辦惠安縣第十二屆老年人健身節開幕式;“五一”勞動節,他們又承辦惠安縣企業退休人員第七屆“社保杯”慶五一文藝展演……這些都恰到好處地促進健身秧歌舞蹈的推廣。
第四,抓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蓬勃開展。在群眾性健身秧歌得到推廣、普及的熱烈氛圍下,社區趁勢大力開展體育活動,如承辦鎮第十屆老年人運動會。接下每年都承辦鎮農體協、老體協統一安排的氣排球、競技麻將、象棋、地擲球等的協作賽。同時派項目運動員參加兄弟社區承辦的相關協作賽。還組織三百多人參加縣農體協、老體協組織的“萬人登山”活動。平時,常年性開展氣排球、競技麻將、地擲球、地滾球、飛鏢、投環等項目運動訓練。花園中的健身器械全天候提供,群眾可以自由選擇健身項目,此舉也增強群眾參與全民健身活動的意識。
他們的成功所為,帶給我們的幾點思考:
首先是認識要到位。社區黨政領導充分認識到搞好全民健身活動是事關民生的大事,不是單純的跳跳舞、做做操。他們把健身秧歌作為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的龍頭首先抓起來,抓了一個點,帶動了一大片。現在,健身秧歌舞蹈活動已成為社區群眾每個晚上普遍參與的保留項目。
其次要要抓骨干帶動,才能將這頊活動廣泛推開。社區的藝術團、老協會、農體協隊伍組織健全,人員得力,能組織與團結、調動舞蹈隊和健身秧歌積極分子、熱心人士的積極性和靈動性,有聲有色地推動活動的開展。
最后要有不斷創新的精神,才能保證這項活動持之以恒。社區領導與文體骨干們很注意項目內容的更新和技藝的不斷提高,他們堅持不懈向先進社區取經,堅持不懈地向較高水平的文化輔導老師學習,堅持不懈地移植和創作新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