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文華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 037009)
尤金·奧尼爾戲劇創作特色探討
宮文華 (山西大同大學文學院 037009)
尤金·奧尼爾是美國著名的戲劇家,他一生共獲得了四次普利策獎,一次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美國表現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美國民族戲劇的領軍人。此外尤金·奧尼爾的戲劇有著自身鮮明的特色,因此他的戲劇值得后人去學習研究。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尤金·奧尼爾的戲劇特色以及中國道家思想對其創作的影響。
尤金·奧尼爾;戲劇創作;戲劇特色
尤金·奧尼爾在戲劇的創作上標新立異,力求變革,使戲劇成功突破了現實主義的局限性,拓寬了戲劇的表現手法及發展空間。他卓越的戲劇成就讓他的作品成為了美國民族戲劇成熟的標志,也讓他成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劇作家。
尤金·奧尼爾一生創作的戲劇作品多達六十多部,其中代表作有《毛猿》《悲悼》《瓊斯皇》《無窮的歲月》等,美國戲劇評論家加斯納教授在評論奧尼爾時說:“在奧尼爾之前,美國只有劇院,在奧尼爾之后,美國才有了戲劇。”然而奧尼爾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這同他堅持不懈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尤金·奧尼爾的初期創作是以描寫海上生活的獨幕劇為主,這同他之前做過一年船員的經歷有關,但奧尼爾初期作品題材狹隘,獨幕劇的劇種也不能賦予戲劇豐富的表現手法,因此奧尼爾在創作之初走的是抒情路線,但因其能迎合市民的喜好,其戲劇在初期具有較高的商業價值。
之后1920年,尤金·奧尼爾創作出《天邊外》并在百老匯上演,這一戲劇迎來了他人生的第一個普利策獎,讓他在美國的戲劇界一夜成名,從此奧尼爾開始了他戲劇創作的第一個高潮。這一階段,奧尼爾的創作不僅擴大了題材,在戲劇的形式上也改變了原本的以自然主義為主的風格,運用象征、表現、意識流等創新技巧,開辟了奧尼爾獨特的藝術風格,進一步展現了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使戲劇更據情感,更具思想。這一時期,奧尼爾寫下了二十多部經典的戲劇,1936年更是獲得了文學最高的獎章——諾貝爾文學獎。
然而之后,奧尼爾因身體欠佳,戲劇寫作變得緩慢,使他的戲劇生涯在高潮之后進入一個小低潮,但在之后的1946年,奧尼爾發表了《送冰的人來了》,這是晚年的他最杰出的作品。
奧尼爾戲劇創作的后期是在1939-1953年之間,這段時間奧尼爾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他的作品一改之前的以象征主義、意識流形態為主的創作風格,開始走返璞歸真的寫實路線。然而奧尼爾的寫實不同于普通的現實主義,他是將現實主義同現代主義相融合,將悲劇情懷融入生活化的場景中,如《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奧尼爾后期的作品,更具思想深度,以及現實批判意義。
1.戲劇題材
尤金·奧尼爾在戲劇方面獨愛悲劇,他一生創作的劇本僅有《啊,荒野》是唯一一部喜劇,這同他的生活經歷有關,然而也正是生活經歷給予了奧尼爾豐富多彩的、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和題材。
1910年,奧尼爾曾在一艘商船上做過一年的船員,就是這一年的航海經歷,給予了奧尼爾早期劇作的創作題材。同樣在后期作品中,他以自己親身經歷的家庭不幸為題材,將自己所受的痛苦通過戲劇表達出來。此外,尤金·奧尼爾偏愛古希臘悲劇,他認為古希臘悲劇在藝術、宗教方面的造詣是難以超越的,因此奧尼爾以還原希臘悲劇精神為目標,并將古希臘悲劇作為自己戲劇創作的題材,如:《悲悼三部曲》便是借用了希臘悲劇《俄瑞斯忒亞》。
2.戲劇表達方式
奧尼爾在戲劇表達方式的創新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采用多種自由的表現手法突破了現實主義的束縛,拓寬了戲劇的發展空間。
奧尼爾對現實主義的突破并不是對現實主義的摒棄,他希望通過戲劇能夠還原現實,但卻不是將現實事物不分巨細地搬到舞臺上來。奧尼爾要的“現實主義”是通過象征手段,將現實生活中的困難苦痛以戲劇的形式提煉出來,而不是要求戲劇在表演中逼真模仿現實生活的細節。盡管現實主義的“逼真還原”在戲劇表演中能做到使觀眾具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卻不能滿足人物形象豐富的情感流露,更難以表達戲劇所要表達的思想,因此奧尼爾在表演中大膽增加了象征性的手勢或者肢體語言來提高戲劇的自由、靈氣與感染力。
奧尼爾曾經說,事無巨細地模仿現實生活就使戲劇失去了藝術的意義,但面具可以給演員提供一個新的機會,讓他們不再去模仿而是以新的心態進行表演,以此最大限度地激發演員的表演潛力。于是,他給演員們帶上面具,讓他們擺脫自我的束縛,在看不到彼此表情的情況下,通過肢體語言來傳遞情感,這種象征的肢體語言使奧尼爾的戲劇突破了現實主義的束縛。此外演員帶上面具導致在表演中觀眾無法看到演員的表情,這一方法也擴大了觀眾的想象空間。
在舞臺的布景上,奧尼爾不再拘泥于現實情景的還原,而是大膽采用樂隊、合唱團等非現實主義來布景,同時采用跨越時空的獨白等戲劇手法,讓戲劇一改現實主義的死氣沉沉。
3.戲劇作品反映出的悲劇精神
尤金·奧尼爾對待戲劇的態度非常莊重嚴肅,現實生活對他戲劇的取材有很大的影響。而他在長期困苦的生活中看到了許多潛存在社會中的問題,但卻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于是他變得痛苦而絕望。因此奧尼爾對古希臘悲劇一見鐘情,在古希臘戲劇表現人類同命運搏斗的同時,奧尼爾則通過戲劇表現人類在社會中的痛苦、掙扎與抗爭。
無論是《悲悼》還是《毛猿》或者《安娜·克里斯蒂》,奧尼爾塑造的悲劇主體都有著自身的貪婪等負面情緒,也有著糾結的內心掙扎,當他們內心的掙扎、斗爭反抗不過現實的時候,悲劇便產生了,這種悲劇是極具震撼力的,讓觀看的人在悲痛之時警醒自身。
1928年,奧尼爾啟程來到了中國,然而他不曾想到那時的中國在帝國主義的侵略下已滿目瘡痍,奧尼爾失望之極。盡管如此,但對他來說,他對道家思想的信仰,對東方文化的迷戀是因為他想要尋找一個歸屬,這個歸屬能夠收容他漂泊而孤獨的靈魂,因此他為自己建了一座中國古風的別墅,提名為“大道”。
中國道教講究無為而治,講究順應自然的生存法則,而奧尼爾在社會的掙扎中尋找出路,道家的思想對其人生態度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影響了他后期的戲劇創作。奧尼爾后期的作品,代表作有《進入黑夜的漫長旅程》《送冰的人來了》《月照不幸人》,這三部作品中暗含了道家“無為而治”“天人合一”“大夢人生”的思想,是他想要尋找的平靜、和諧的歸宿,這些都是道家思想對奧尼爾創作的影響。
尤金·奧尼爾一生經歷曲折坎坷,不幸的家庭,潦倒的人生。他親身經歷了世界轉型時期的黑暗,看到了社會的詬病,于是他的作品是嚴肅的,是悲劇形式的,他的悲劇是因為他想要尋找走出痛苦的光明大道而不得,因此他的悲劇是偉大的、崇高的。在戲劇創作表達方面,奧尼爾突破了現實主義的枷鎖,用面具、象征等非現實主義方式,將現代主義融入現實主義,讓戲劇更具“現實主義”。
[1]張煥珍.奧尼爾對傳統悲劇的突破[J].南都學壇.2004(5).
[2]許詩焱.面向劇場:奧尼爾20世紀20年代戲劇表現手段研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2(3).
[3]解英蘭.尤金·奧尼爾劇作中的老莊情結[J].運城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