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軍 鄭 毅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 430000;應城市宣傳部 432400)
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研究
魏 軍 鄭 毅
(江漢大學音樂學院 430000;應城市宣傳部 432400)
本文擬在關注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與他的皮影戲這一歷史文化遺產,推廣應城皮影的傳承分析基礎之上,從應城皮影傳承的現狀、社會推廣等方面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入地探討和研究。
夏想德;應城皮影; 社會推廣; 文化傳承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音樂的感觀也在不斷的變化,君不見樂壇相繼崛起了很多的新音樂文化,鐵打的樂壇流水的音樂。現代人隨著生活節奏的變快,對音樂文化的欣賞也發生了強烈的變化,在促進音樂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傳統音樂文化由于不受重視,傳承人較少,堅持下來的藝人多已年邁,他們和他們所執著的音樂文化無法跟上這個信息產業化時代的飛速發展,陷入到他們所料不及而且無法聽力的困境,甚至被現實生活無情地淘汰,為了擺脫這種境況,一些有識之士在為之而努力,但是仍然是處境堪憂。僅靠少數人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社會扶持、相關部門出臺一些有利于以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為代表的民間音樂文化發展、傳承的政策,再以此為平臺呼吁更多有活力、有激情、有追求的新生力量才有可能完成這一艱巨的歷史重任。如何將這一議題落實到實處,不僅僅是簡單的呼吁,經過筆者前期一同去應城市湯池鎮方集村的相關調研工作,提出以下研究建議:
民族音樂文化應城皮影,又名燈影,興起于清朝的中葉,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悠久歷史。新中國成立之前,在應城的各大茶館皮影戲流行一時,是當時群眾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之一,傳播范圍較廣。新中國成立初期,應城就有天鵝石陳、湯池方集、楊嶺高何、城效范河、巡檢紅星、三合土門6個皮影隊,共有20多位皮影藝人,活躍于應城城關及膏鹽礦區。筆者要研究的對象夏想德,就來自前面所提到的湯池方集。
70多歲的皮影藝人夏想德,家住應城市湯池鎮方集村,文化水平不高,初中畢業以后直接考進了天門曲藝工作團皮影隊,拜自己的家叔夏炳肇團長為師,1964年,夏想德由于自己的優異表現被天門曲藝工作團派到武漢民眾樂園學習光電皮影,回到天門后創辦光電皮影。與傳統的皮影藝術不同,光電皮影不僅能動口、眼,還有藝術化的山水、樹木、風景、雷電、閃光等燈光布景,顯得非常逼真。得到深造的他,多年以來從春秋時代的《封神榜》,一直唱到清朝的《白蛇傳》《金錢記》《三打桃花案》《花戲》《張恭百忍》,1036場戲,每天唱一場,每場180分鐘,可唱近3年,這在全國也是少有的。1968年,應城皮影隊陶朝芝師傅接夏想德回應城擔任主演。就在皮影興旺之時,由于文革的特殊歷史原因,應城皮影隊被迫停止了所有的演出活動,夏想德也回到老家湯池方集大隊夏東灣烏龍,沉寂多年。一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后,夏想德又重新開始雕刻皮影,并組織本村的陶銀伢、京山曹武鎮燕治良、漢川垌冢范想茍、天門皂市鎮李太安等民間藝人組成了方集皮影隊,到應城、京山、天門、漢川等地演出,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后來又得到應城市宣傳部、文化館的鼎力相助,為夏想德的皮影藝術推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始源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應城皮影戲是當地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傳統戲劇之一。夏想德自己和他的徒弟們一起堅持用牛皮、硬紙等材料來制成皮影人物的剪影,并涂上不同的顏色,用燈光映在紗幕上,由他和他的徒弟們一起在幕后操作、說唱。應城皮影造型比較美觀,人物表現也較為精細,人物線條流暢,人影色彩鮮明,藝術形象逼真。影長的圖像一般不超過0.5公尺,用了三根桿進行操作,一手一根,頸部一根,頭可以動,嘴可以張,眼睛也可以轉動,皮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應城皮影戲還可同時操作四個人影,說唱時也可為四個代言,說唱賦予表演,武戲對打十分精彩,不象演真戲那樣要許多人,但卻可以假戲真做。
應城皮影的唱腔包括有漢劇、楚劇、花鼓戲等,同時也可用漁鼓、簡板、胡琴、鼓鈸等傳統樂器來進行伴奏,這些樂器的腔調有著應城水鄉的地方性韻味,其內容與古裝傳統戲差不多。雖然由于演出條件的限制,樂隊編制還略顯簡單,配樂稍顯單薄,夏想德和他的徒弟們從《封神榜》,一直唱到《白蛇傳》,其中的艱辛不是我們能深切體會的。
在筆者對當地村民的調查中得知,“夏想德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別看現在村里剩下的多是老年人和小孩子,那些出去打工的青年人、中年人都是聽著夏想德老人的皮影戲長大的。”
1980年,夏想德參加應城文化局調演取得第一名,并代表應城參加孝感地區舉辦的民間文藝調演,再次獲獎,這對他和他所執著的皮影戲是莫大的安慰。在夏想德的努力下,皮影藝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和傳承,他多年以來先后收了100多名徒弟,但留在他身邊能夠堅持下來的寥寥數人。由于他們沒有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只能一邊務農、一邊在各村各鎮演出,收取微博的報酬,也僅僅只能維持他們的基本生活。直到被筆者之一的組織部鄭毅在下面調研的時候發現,逐步有了改善,目前應城市已將夏想德列為“優秀民間藝人”候選人,并準備為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應城市湯池鎮方集村的皮影藝人夏想德和他那些一直追隨師傅為了皮影藝術傳承和推廣而努力的淳樸的徒弟們。
而作為音樂專業的高校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有效資源,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在高校開展一系列有關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的專題學術講座與交流,爭取讓更多的年輕學子們參與進來,通過專家講學為大家提供一個廣闊的非遺文化知識平臺,開拓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欣賞水平,引領對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的保護、傳承等方面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實踐。然后,再以這些參與進來的年輕學子們為骨干,依托高校現有的藝術資源,組織學生進行相關實踐調研活動,通過實地考察的調研形式提高對應城皮影文化的認知度和關注度。進而讓更多的群體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和關注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進而成功地推廣。
無論處于何種立場,無論從何種角度開展這一研究議題,改變民間藝人的生活困境,幫助他們在樂隊建制上進行補充,在配樂上進行重新整理都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的工作,個人的能力畢竟有限,只有更多的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一起努力,才能給以“應城皮影藝人夏想德和他的皮影文化”為代表的那些相似境遇的傳統音樂文化創造一個更為廣闊地發展空間。
[1]楊軍燕.《對皮影戲衰落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6(5).
[2]董勵華,鄭繼仁. 《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3]楊穆佳.《淺析皮影戲的傳承危機與發展對策》[J].芒種,2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