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琪 (南京大學 藝術研究院 210093)
論格列柯繪畫藝術中的“望”
周 琪 (南京大學 藝術研究院 210093)
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的繪畫作品多以宗教為題材,其畫中人物有一個經典的動作—“望”,而人們對格列柯的研究則多是基于其異教信仰和性格的背景,但格列柯的“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以致在美術史中再無如格列柯這般能將“望”詮釋得如此生動和震撼,“望”不僅僅單純只是一個動作,本文將從審美對象本身闡述畫作中“望”的內涵和價值意義。
格列柯;望;宗教;自我矛盾
一
宗教背景和性格分析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研究西班牙畫家格列柯的有力工具。格列柯生于希臘的克里特島,流行圣像畫,圣像畫的訓練并不是簡單的表象勾勒,克里特島的培訓要求格列柯以固有的范式描繪神像,并要求內發地帶有一顆忠實的追隨者之心達到與神圣對象相交流的目地。1565年,格列柯來到威尼斯,這個到處充斥著16世紀意大利繪畫風格的城市伴著威尼斯特有的藍色基調給予格列柯在創作方法上極大的靈感,格列柯后期的作品中依然渲染著威尼斯式閃爍的光與迷離的影。之后,格列柯拜師提香引導至羅馬深造學習。
格列柯人生的最后一站是西班牙的托列多(Toledo),作為16世紀西班牙反宗教改革運動的核心城市,其始終保持著古老的宗教崇拜,禁欲主義深深影響了格列柯,他的畫作題材從世俗轉向宗教。不同于希臘的克里特島,托列多的宗教如同當時西班牙的政治格局,古老而又迷狂,這里允許格列柯性格中的孤僻乖張。可以說格列柯一生的訓練都集中于這幾個階段。
二
在格列柯的諸多藝術作品中,“望”的動作尤為經典。長久以來,人們多習慣于直接從西班牙社會、宗教、畫家的個人因素直接分析畫面的內涵,忽略了審美對象本身。
(一)人物比例
研究者們總是對格列柯畫的人物比例失調的現象頗有說詞。一方面說格列柯之所以總是將畫面人物畫成九頭身(有的則達到12個頭長)是因為其患有錯視癥。然而,格列柯在羅馬學到了正確的人體解剖素描和幾何透視關系1,有著過硬的解剖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格列柯最初接觸的圣像畫訓練是絕對不允許畫家出現比例失調的問題。當時的藝術認知尚還不能接受人物比例受到改變的先例,就連格列柯的老師提香在這方面也是尤為循規蹈矩的;最后一點,托列多的圣多明哥修道院為格列柯帶來了大量的訂件,代表著當時的舊沒落貴族并沒有對格列柯異常修長的人物比例提出質疑,且變相地承認了格列柯的這種畫風,我們有理由相信格列柯的“有意圖而為之”。對于繪畫藝術研究來說,去深究格列柯是否患有錯視癥,終究無意義,刻意拉長的人物比例到底有著什么樣的作用才是關注點。顯然,與同類畫作相比,格列柯的人物更具有震撼力,其畫中人物能夠將觀者的視平線和人物的下部置于同一平面造成仰望的效果,上小下大。觀者本身的渺小和審美對象的立體宏大與希臘人物雕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二)色彩
在格列柯的藝術作品中,人物表情通過色彩表達。受早期門徒訓練時的影響,不同于文藝復興時期主棕色調和提倡理性作畫的杰出大師列奧納多·達·芬奇2,格列柯將情緒方面的發泄投射到了畫面的色彩中,人物的眼神本不會說話,是個死物,在畫家筆下色彩的渲染后,眼神逐步能表達一切,給觀者一種默會3的認同,無表情的演繹是極為高超的技法。格列柯又擅長色彩詭異的冷色調,營造神秘的宗教氣氛。
(三)構圖
有別于提香的構圖的豐滿,格列柯的畫面存在一種“未完成性”。提香的畫面存在一種上升式的瞻仰和頂部構圖的戛然而止,而格列柯的構圖旨在強調一種單純為上升式的強調。在他的畫面中,動蕩的背景和僵直的身體、過度夸張的人物造型,其所望之處都能夠在觀者的腦海中繼續向畫面邊緣逐步延伸。因而說,格列柯的構圖也是為“望”這個動作服務著的。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格列柯的仰望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格列柯式專有的人物比例、色彩、畫面構圖共同為“望”作出鋪墊,從而營造出一種宏大、動蕩、永無止境的視覺效果。格列柯式的“望”與美術史上特別是中世紀宗教畫的一些藝術作品相比,具有充滿戲劇性的悲劇意識,在畫家的營造下,人物的“望”如同一把凜冽的劍,直指心靈,這同宗教帶來的效果如出一轍。
三
格列柯的畫作在他所處的時代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因為這種新型視覺形象已經超越了當時的繪畫藝術(超越了時間和真實的空間)。直到浪漫主義時期,才逐步引起世界的關注。今天,格列柯的藝術作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受到了來自各方的肯定,其本人超前的意識和激昂求變的膽識是所有創作者應當學習的。
對于主觀意識強烈的畫家,也主張從藝術家具體作品分析,切勿從觀世界的角度猜測藝術家的精神境界,忽略畫家固有的經歷和精神狀態。對于繪畫藝術本身,其一不能忽略作品本身的語言形象,其二為了避免由于個人鑒賞能力的高低引起的異同,又需要結合畫家的時代背景和鮮明的個人特征進行總結,由小到大,這樣得出的結論才能避免謬誤,體現特殊性。
“藝術家往往都是非常敏感、非常有個性、很注重自己的內心世界,甚至有些神經質的人。”4格列柯的藝術作品無疑對于今天全世界范圍內堅守特立獨行的創作者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莫大的鼓舞。
注釋:
1.洪濤.神秘的繪畫、詭異的個性埃爾·格列柯.文藝評論.
2.列奧納多·達·芬奇,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主張理性作畫,認為色彩是宣泄人的情感,是不好的.
3.波蘭尼.《個體知識》.1958年.“默會的知識”(又稱“緘默的知識”,又稱“內隱的知識”),主要是相對于顯性知識而言的,它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
4.黃淳.《藝術學研究》第一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73).
[1]黃淳.《藝術學研究》第一卷,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273).
[3]汪躍進.美術史研究與圖像的深層理路.東方早報.2011(12)(19)第C06版.
[4]范景中.美術史的形狀[M].北京: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5]李順慶.論西方藝術家的特立獨行精神—16世紀以來西班牙的畫家及其作品.學術界(月刊).2013.6.
周琪(1990年12月5日-),女,民族:漢,籍貫:江蘇鹽城,工作單位:南京大學藝術研究院學位: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藝術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