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輝 (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473000)
“金碧輝煌”的宋代青綠山水畫
張 輝 (南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473000)
宋代經濟文化發展北京下,宋代青綠山水也得到興盛發展,達到頂峰。王希孟、李唐、趙伯駒等畫家更進一步推動了宋代青綠山水的發展,他們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豐富多彩的意蘊表達,體現了中國所特有的審美觀念,通過對這一時期青綠山水畫的研究,了解其繪畫風格以及對后世繪畫的影響。
青綠山水;王希孟;李唐;技法
中國傳統繪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各個流派、各個畫種如涓涓清泉,匯成了浩瀚的中華民族傳統藝術長河,中國青綠山水畫便是其中一支支流。源于南北朝,興起于唐代,興盛發展壯大于宋代。這與當時的政治、思想文化以及人們的審美是分不開的。
青綠山水顏色華麗富有裝飾性,屬工筆重彩范疇。米芾《畫史》中講到:“王詵學李成皴法,以金碌為之……”,元朝湯垕《畫鑒》中說到:“李思訓畫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故青綠山水又有“金碧輝煌”之感。由于宋代初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的繁榮,使山水畫也得到了成熟并高速發展,朝廷開設畫院并廣邀天下名家,宋代青綠山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得以生存并發展。并出現了以王希孟、李唐、趙伯駒為代表的大批優秀畫家。
《千里江山圖》可以成為宋代青綠山水畫的代表之作,是王希孟唯一傳世之作,迄今為止最大的一副青綠山水花卷,大青綠設色,技法上大大拓展了唐代“筆法”僅勾勒成山,平涂石色的畫法,別具一格。表現全景式雄峻厚拔、闊然開朗的意境。畫中天光色層出不窮,千里江山氣象萬千,千峰萬壑排列布局、高低遠近錯落有序,茂林修竹、路橋連接、行人時隱時現,寺觀、莊園、水舟、亭榭置于山間,如一副人間仙境。1當時人稱此畫“此畫一點一畫均無敗筆,遠山近水,山村野市,漁艇客舟,橋梁水車,乃至飛鳥翔空,細若小點,無不出精心,運以細毫”。《千里江山圖》在技法上繼承了傳統青綠法,延續了李思訓的“線”法,適當吸收了董源、巨然的筆法,用濃淡水墨勾出山石輪廓,后以圓潤柔軟線條勾皴,再用濃淡墨色渲染,襯托山石前后,突出其層次感,已經不再像隋唐青綠山水時期只重視勾勒填色的裝飾畫法,為山石皴法和色彩渲染留出余地。畫面極富變化色澤燦爛,富麗堂皇。不僅大膽借鑒了傳統水墨中的寫實技法,使水墨畫中的技法與勾勒填色的青綠山水相結合,并完美地與皴法相糅合,自此,青綠山水與水墨畫一樣注重自然寫實,也具有了筆墨情趣。
如同王希孟一樣,畫家李唐也使用濃綠重青,其山水畫中濃烈氣氛及其精神狀態極為一致,這便是南宋“水磨剛勁”派的青綠山水畫。由于宋朝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畫家自身的經歷遭遇,畫家將其情感融入畫面之中,便形成了以“大斧劈皴”為特點的“水墨蒼勁”的山水畫風。以《清溪漁隱圖》、《長夏江寺圖》為代表。《清溪漁隱圖》在構圖上徹底突破了之前山水全景式構圖,上不留天,下不留地,以自然景物中的“清溪”為主體。在山石的用筆上采用“大斧劈皴”,突破前人先勾輪廓反復皴染的筆法。只是略勾輪廓,在用蘸滿水墨的筆頭以側鋒一氣呵成,皴染為一體,皴筆簡練,頗得天趣。《長夏江寺圖》布局緊湊,畫面飽滿,主峰位于畫面中部、外加小橋流水,整幅畫面豐富又有整體感。在用筆上剛勁挺拔,并以斧披皴橫掃,再賦以青綠顏色,為“大斧劈皴”水墨與青綠結合之作。卷尾處宋高宗題“李唐可比唐李思訓”,足見李唐青綠山水的最高評價。李唐所獨創的“大斧劈皴”極大豐富了古代山水畫的表現技巧和內涵,在李唐之后,歷朝歷代的畫家都受到他的影響。
除了雍容大氣的王希孟、剛勁蒼健的李唐,宋代青綠山水畫風不斷豐富并變化,蒼健、剛勁的李唐一派畫風在南宋幾乎占據了整個畫壇,但是,皇家宗室的趙伯駒、趙伯骕卻從古風畫中汲取精華,繼承隋唐,并且在王希孟、李唐的畫中也尋找點滴,形成獨特風格及畫法。不僅具有表現力,而且極富文人情懷。在青綠山水興盛的宋代,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畫一方面體現了宮廷貴族的富貴審美趣味,另一方面二人將文人畫的思想和理論運用于青綠山水的創作之中,開創了青綠山水的新境界,雅俗共賞,使文人畫和青綠畫相融合。畫面無論橫卷、豎卷都是春天的群山、屋宇、樹木、人物、流水等景物,之間相互輝映,相得益彰。顏色雨潤而富有光澤。趙伯骕的《萬松金闕圖》在構圖上獨具意境,在水的畫法上則采用傳統的春蠶吐絲式的線條勾寫,根據波浪起伏組織線條,簡潔有序且符合自然現象。整幅畫面富有朝氣,吸收各家所長,并融入了文人畫的思想,最終變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因此二人的畫也被稱之為“精致、蒼潤”的青綠山水畫。宋代趙希鵠將趙伯駒列為南渡后第一畫家,可見二人在宋代青綠山水畫壇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是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繪畫名家輩出,特別是山水畫家,各個畫派也競相涌現,不僅有“米家山水”“青綠山水”以及以南宋四大家為達標的南宋院體山水畫,山水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以王希孟、李唐、趙伯駒、趙伯骕等為代表的青綠畫家,不僅對前人的技法加以繼承發展,并且不斷創新改革,形成了水墨山水與青綠畫的結合并與文人畫相融合,畫家的創作目的逐漸從以統治者的喜好變為抒發自身情感。宋代以后,青綠山水仍活躍于畫壇,在現代青綠山水畫的創作中,因受文人畫以及其他形式主義的影響,發展緩慢,逐漸陷入困境。但青綠山水發展至今已有千年的歷程,重新崛起指日可待,我們應繼承精華,把握發展規律,繼承傳統并加以發展,為中國藝術增色添彩。
注釋:
1.江宏《中國山水畫通鑒·千里江山》上海圖畫出版社,2006.
[1]江宏.中國山水畫通鑒·千里江山[M].上海,上海圖畫出版社,2006.
[2]徐書城.中國繪畫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3]徐書城.中國繪畫斷代史·宋代繪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4]令狐彪.宋代畫院研究[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5]李來源,林木.中國古代畫論發展史[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