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雙 鄧玉萍 (廣西藝術學院 530000)
捆綁手法在服裝設計中的裝飾性表現
張玉雙鄧玉萍(廣西藝術學院530000)
捆綁是一種具有束縛功能的操作手法,通過繩帶這類線材進行捆綁后將在被捆綁物上形成各式各樣的線性裝飾。本文著重分析利用捆綁手法的特征性產生的裝飾性效果以及這種裝飾效果在服裝設計中的體現。首先將捆綁手法的束縛性功能特征進行分類,按松緊程度分為緊實型捆綁和交叉型捆綁。再根據捆綁后的線性特征分類,按線條的組合形式可分為直線型捆綁和交叉型捆綁;按線條的疏密不同分為緊密型捆綁和疏密型捆綁。不同的捆綁方式形成不同的線性特征,通過實踐和案例分析,總結出這些線性特征產生的圖形感、肌理感、層次感等裝飾性效果。并將這些裝飾性效果運用到服裝上去,產生層次、肌理、序列感以及視錯效果等。隨著人們的時尚態度和審美觀念的改變,捆綁手法在服裝設計中是值得被設計師們借鑒運用的。
捆綁手法;服裝設計;裝飾性
(一)捆綁手法的概念和裝飾性
1.捆綁手法的概念
捆綁,顧名思義“捆”與“綁”都有被纏繞拴住的意思,是一動詞,可被看作是以種手法。一般捆綁的工具都采用繩帶等線材,有形的物體均可作為被捆綁的對象。當捆綁這一動作完成后,在被捆對象身上我們將可以看到線材產生的各種線性變化。
2.捆綁手法的分類及特點
捆綁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手法,其操作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首先按束縛的松緊來分,可分為緊實型捆綁和松散型捆綁。緊實型捆綁手法意思就是在捆綁的過程中,將被捆綁物體纏繞緊實,捆綁所用線材處于緊繃狀態的捆綁手法,線條充滿力量感。松散型捆綁則是指在完成捆綁動作后,用于捆綁的線材仍處于松弛自然狀態的捆綁手法,線條輕松隨意、自由靈動。
再按捆綁后線性的特征來分,緊實型捆綁有可分為直線型捆綁和交叉型捆綁。緊實的直線型捆綁手法是指用線材朝單一方向螺旋狀纏繞后,線與線之間無重疊的緊實捆綁方式。這種捆綁方式具有良好的遮蔽和保護功能,同時又給人理性的序列感感受。緊實的交叉型捆綁方式及用線材纏繞時,使線與線之間產生交點的緊實捆綁形式。如此捆綁往往會產生幾何感的圖形。從此可以得出,這兩種捆綁形式的差異僅僅存在于線條的交叉與否。另外,松散型捆綁中按線性特征,則可分為有序的松散捆綁手法和無序的松散捆綁手法。有雪的松散捆綁手法即松散捆版完后能產生按一定的規律排列的弧狀線條的捆綁手法;無序的松散捆綁手法與有序相對,指捆綁完后能產生無規律排列的弧狀線條的捆綁手法。
(二)捆綁手法的特征性及產生的裝飾性效果
捆綁手法利用線材束縛被捆綁物,束縛的松緊程度決定束縛的牢固程度,本身具備著功能性的作用,但通過對松緊不一的捆綁進行觀察,可以發現不同程度的松緊所產生的線性也各有不同。他們或緊張,或放松,且存在著無數種松緊度可能性,因而產生豐富的線性裝飾效果。當捆綁動作完成后,用與捆綁的線材就發生了線性變化。線性的疏密變化產生鏤空效果,也給人或簡約或繁復的視覺效果;線性的平行和交錯變化形成的圖形感具有一定的裝飾性效果。另外,其線材本身就給人一種質感感受。線材的肌理、光澤度、粗細的變化和組合豐富視覺效果,也極具裝飾作用。
綜上所述,捆綁手法的這些特征性因其表現形式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裝飾效果。“束縛性”特征因松緊變化產生的線性裝飾效果;線條“線性”的疏密變化產生不同的鏤空效果,線性的組合構成變化形成的幾何圖形感裝飾;“線條”的改變產生質感變化。
(一)利用緊實的捆綁手法產生裝飾性效果
利用緊實的捆綁手法形成的緊繃的、直的線條給人強勢穩固的感覺,充滿力量感。在這種捆綁手法的基礎上通過改變線材的線性排列,可以產生兩種不同的線性感覺,分別為平行排列的直線型緊實捆綁和不平行排列的交叉型緊實捆綁。
1.利用緊實的直線型捆綁手法形成的裝飾性效果
利用緊實的直線型捆綁手法形成井然有序的線條和穩固的捆綁狀態,給人秩序感、機械感和理性的感覺。通過提取在捆綁手法的作用后產生的線性特征進行小樣的開發制作,用這種捆綁方法對其排列的稀疏程度進行設計,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當排列緊密時,緊密有序的線條組合成面,整體來看產生重復條狀的紋理感形成肌理效果,給人緊張的。繁復的視覺感受;當排列稀疏時,大鏤空效果的視覺感遠強于線材本身成為亮點,通過鏤空中透出其他材質,形成層次裝飾性,給人透氣的、簡約的效果感覺。
2.利用緊實的交叉捆綁手法形成的裝飾性效果
若出現互相交錯的線性排列方式,則是因為交叉型捆綁手法的作用。利用這種捆綁手法產生的緊實的、不規律的幾何狀絞織線條給人帶來靈動簡約、現代摩登感的同時產生幾何圖形裝飾效果。簡單幾何圖形也正是當今流行的一種圖形感。
(二)利用松散的捆綁手法形成裝飾性效果
利用松散的捆綁手法形成的放松的線條給人柔和輕松地感覺。以這種捆綁手法為基礎通過改變線材的線性排列,形成兩種不同的線性感覺,分別為有序的松散型捆綁手法和無序的松散型捆綁手法。
1.利用有序的松散型捆綁手法形成的裝飾性效果
利用有序的松散型捆綁手法形成有規律感的線條和放松的捆綁狀態,給人女性化的、柔和的、理性的感覺。在保持線條松散的前提下,當線條排列緊密時,產生柔和的弧線線條感,整體給人波紋狀的肌理效果,精致柔美;與之相對當線條排列稀疏時,產生大鏤空效果的視覺效果,通過鏤空中透出其他材質,形成層次裝飾性,顯得透氣。
2.利用無序的松散捆綁手法形成的裝飾性效果
利用無序的松散型捆綁手法形成有軟性的線條和自由的捆綁狀態,給人輕松隨意、休閑的感覺。同時產生幾何圖形的裝飾性效果。
3.利用緊實與松散相結合的捆綁手法形成裝飾性效果
利用緊實與松散相結合的捆綁手法兼具了緊實型捆綁手法產生的具有力量感、機械感的線性特征,以及松散型捆綁手法產生的柔和的松弛的線性特征。將兩種不一樣的線條感覺進行疊加設計產生了機械感、力量感與女性柔美感并存的新穎視覺體驗。并且該結合的線性本身也具備了幾何圖形感、層次感、波浪肌理感等多種裝飾性效果。
4.利用線材的材質變化產生的裝飾性效果
除了捆綁手法的線性性能裝飾性效果外,線材的質感變化也有直接的裝飾性效果。以下列舉部分可進行捆綁的材質及利用這些材質產生的裝飾性效果。
當采用緞類面料制成線材時,該面料本身具有柔和的光澤感,并且表面光滑細膩,顯得精致摩登。若采用彈性面料,其本身具備良好的服用功能,方便人體活動,給人年親、運動感的視覺效果。若使用皮革類面料,此類面料表面往往會有很明顯的自然肌理變化,顯得野性、粗獷、張揚。金屬材質雖然是非服用材料,但其本身具備著裝飾性。用該材質進行捆綁其獨有的光澤感可以增強整體的機械感和工業感。用最傳統的繩帶編織物進行捆綁,具有民族、原始手工感,顯得利索大方。
以上,通過利用各種捆綁手法對其產生的線性變化進行分類歸納,分析他們分別會產生的裝飾效果。
首先對利用捆綁手法產生的不同的線性排列進行歸納:當線條平行排列且排列緊密時,無論是利用緊實型捆綁手法還是松散型的捆綁手法所形成的線性都會產生面,并具有肌理裝飾感,他們分別產生直線型肌理效果和波浪形肌理效果;當線條平行排列且排列稀疏時,不管是利用緊實型捆綁手法還是松散型捆綁手法都會產生大鏤空的裝飾效果;當線條出現交叉排列時,利用緊實捆綁手法和松散型的捆綁手法都會形成幾何圖形感。
其次,歸納捆綁時其本身的線材線性差別:利用緊實捆綁手法產生的線性形成強勢穩固,充滿力量感,建筑感的裝飾性效果;利用松散型捆綁手法產生的線性形成放松的、柔美的、模糊的裝飾性效果。
最后,捆綁手法所用材質的質感也產生精致的、運動感的、工業化的等等裝飾效果。
(一)利用捆綁形成的平行排列的線性裝飾性效果在服裝中的運用
1.緊密平行排列的線性運用在服裝中體現肌理感
當緊密平行排列的線性聚集在一起形成面,這個面具有密集的線條感,形成直線的或者波浪狀的條紋肌理。利用排列緊密的直線型捆綁手法能產生條紋狀肌理感裝飾效果。松散捆綁手法中的有序捆綁形成緊密平行的弧線狀排列,形成一種松弛的富有動感的波浪狀的肌理感。
2.稀疏平行排列的線性運用在服裝中體現層次感
利用排列稀疏的直線型捆綁手法常以內外搭配的服裝穿著形式或者雙層服裝形式出現,它除了表面的肌理效果,還能產生鏤空層次裝飾效果。隨著人體的活動帶動條帶的移動,內層的服裝將會若隱若現。
(二)捆綁后形成的交叉線性運用在服裝中體現視錯效果
利用緊實的交叉捆綁可以產生穩定的幾何圖形感線性,我們利用它的這一特點改變服裝的比例和視覺效果,給人視錯的美感。比如在服裝的后片部分和腰部通過呈“倒三角”“倒梯形”的交叉捆綁方式,給人視覺上的收腰效果;再如通過線條的走勢產生交點,或給人能出現交叉點的趨向性,讓人產生視覺中心,使服裝看上去更為緊湊。
緊實的交叉捆綁優點在于能產生視錯裝飾效果,起到劃分了服裝的比例,讓穿著者揚長避短,增強服裝的美感和修飾作用,且線條簡約大氣,極具現代感。
(三)平行與交叉相結合的捆綁裝飾效果在服裝中的運用
利用緊密平行的線性裝飾產生的肌理感,結合稀疏平行排列的層次感和交叉線性產生的幾何圖形視錯各取所長運用于服裝。
本文從捆綁手法的原理出發,利用多種捆綁手法產生不同的線性變化,并對各種線性變化進行分類分析歸納總結出了相應的裝飾性作用,最后對服裝產生的裝飾性效果進行研究分析。通過歸納總結將捆綁手法按捆綁的松緊來分,分成了緊實型和松散型兩種,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捆綁后產生的線性不同又將緊實型的捆綁手法分為了直線型捆綁和交叉型捆綁;將松散型捆綁手法分為了有序的松散捆綁和無序的松散捆綁。接著由于捆綁后產生的線條的疏密變化又將捆綁手法分成了緊密和稀疏兩種。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總結出這些線性特征產生的圖形感、肌理感、層次感等裝飾性效果。并將這些裝飾性效果運用到服裝上去,產生層次、肌理、序列感以及視錯效果等。
[1]劉曉剛. 服裝設計師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李立新主編 .服裝裝飾技法[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
[3]劉元鳳. 服裝設計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7.(2002年重印):28-47
[4]葉立誠. 服飾美學[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260-315.
[5]劉曉剛. 服裝設計元素論[N].東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02).
[6]張文斌主編.服裝結構設計[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