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璇 (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研究生 410000)
淺析服裝中的無結構式造型與文化底蘊
龍 璇 (湖南師范大學工程與設計學院研究生 410000)
中國的無結構式服裝造型可追溯到古代的漢服,裁剪方式以直線裁剪與平面裁剪為主,穿著后服裝與人體有較多的內空間,隨人體的走動呈現出流動的造型效果,體現了這一時代大氣恢宏的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在如今的服裝設計中,將無結構式的造型與禪學中自然舒適的理念聯系在一起進行創作,可形成一種自然主義的風格,并受到許多消費者的青睞。
無結構式造型;服裝史;現代服飾;禪學文化
服飾的結構造型與人們的審美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消費品的需求也精益求精,現代服裝中多以立體結構形式的裁剪方式為主,這種結構方式表現為三維立體的服裝造型,根據對人體各部位的測量,利用省道、縫份線等方式做出貼合于人體的造型方式。其中省道的形式是由西方引進來的,是早期東西方服飾二維造型與三維造型的分水嶺。而古代的東方國家,服裝多以無結構式造型方式為主,在中國以漢服最具代表,如今已成為中國的傳統民族服裝,服裝的結構與裁剪方式都非常簡單,造型端莊、持重,與中國的和諧、對稱、統一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漢服在結構上使用平面裁剪的方式,將面料對折進行直線裁剪,肩部不做縫紉線,后中拼接,前中為交領、右衽的形式,著重表現兩維效果,很少注重人體的曲線,服裝依附于人體成型,沒有復雜的省道與結構線,與人體之間形成多余的空間,這種結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較為舒適,故在現代的休閑服飾中運用較多,區別于西方的合體型服裝,沒有巴洛克風格的束縛感與夸張的立體造型,卻體現了一種人性的自然美。無結構式造型發展至盛唐時期已變得極為華麗,造型飽滿向上,唐代著名畫家張萱的繪畫作品《簪花仕女圖》中便描繪了盛唐時期女子的穿著裝扮,婦女身披薄質輕紗,衣袖寬大,服飾多以披、掛、系為主,大氣飄逸,流暢的線條表現了服飾的懸垂性。而日本的和服最初的形制也是由唐朝傳入而形成,此時期兩國交流頻繁,日本在學習唐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宗教制度的同時也伴隨著對先進民族的服飾文化的借鑒。其服裝形制與漢服基本一致,前為交領右衽,后中縫合,其裁剪方式也屬于平面裁剪,多以直線為主,很少出現曲線的形式,將其拆開便形成一塊完整的長方形面料,需要通過披掛或纏繞于人體方可成型。
漢服與和服的無結構式的造型方式,與兩國的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隨著兩國服裝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立足于本土文化進行設計,東方設計師如中國的馬可、日本的三宅一生等,兩者的服飾設計中有許多相似之處,設計的風格滲透著濃厚的民族精神,如他們許多的設計中加入了道教禪學的思維方式,從禪學中“無”與“空”的角度理解設計產品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
“例外”服飾,其品牌以及品牌背后的設計師馬可,她的設計始終秉承著以東方文化為主導,追求創新,服飾的風格輕松隨意,強調一種舒適的生活方式,在她的許多服裝設計中很少看到省道等服裝內部結構形式的出現,更多的是用披掛、纏繞等形式來完成設計與穿著,沒有太多花哨的裝飾,線條流暢、廓形簡潔,利用大塊面料的剪裁表現女性的自信。另外在她的藝術性服裝品牌“無用”中,試圖通過“無用”的作品來尋找人性中最質樸與本質的東西,與老子的“無為”有異曲同工之妙處,無即是有,無為不是沒有作為,而是遵循自然的發展規律,不強為。禪學中也說道:“寧靜的心,質樸無瑕,回歸本真,這便是參透人生”。這與無結構的設計理念不謀而合,“無”并非沒有,而是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實現,強調以人為本質進行設計,沒有太多結構的限制,不將服裝變成人體的束縛品而強行地裹胸束腰。無結構的模式遵循人體的發展趨勢,使服裝與人體形成自由、寬松、隨意的關系,服裝也仿佛是一塊隨意依附于人體的面料,隨著人體的運動,形成流動、自由的形態。
無結構式的造型方式在日本也得到了許多設計師的青睞,最具代表性的設計師為三宅一生,他的作品里出現了大量的無結構設計方式,無拘無束,多使用包裹、纏繞、折疊的制作方式,在三宅一生品牌2011秋冬設計中,使用折疊與纏繞的造型手法進行創作,將折疊的服飾展開即可形成一塊完整的面料,穿著舒適灑脫。設計理念以簡潔為出發點,將服裝看做為一塊面料,弱化了西方的三維結構。另外受到日本文化中的神道教的影響,在作品中可看出禪學“空”的哲學理念,其“空”非空洞,只有倒空才能更多地容納,將人體處于“空置”,忽視人體的曲線美,沒有將人體束縛于狹窄的曲面空間里,他的作品中沒有省道,沒有結構線,看似無形、無結構,卻有十足的空間造型感,創造出了服飾與人體之間的空間,他的這個“空”有“容”的意境,“容納”而非“限制”。三宅一生的“我要褶皺系列”中,設計師注重的并非服裝本身,而是人與服裝所形成的自由空間,有本土的民族風格,但卻突破了傳統的思維,利用褶皺制作出雕塑感,造型獨特,輪廓造型都不以人體為基礎。無結構式造型設計中也講究人體與服裝之間空間的關系,強調人體的自由,而非局限于面料之中,因為沒有結構,所以人體才不會被結構所搭建的框架束縛。
文中介紹了中國傳統的服飾均以平面裁剪為主,需要依附于人體才能成型,而脫離人體,就是一塊平面的面料,無結構的造型方式是東方服飾中一種獨特的傳統設計手法,所形成的二維造型也逐漸成為現代服飾造型設計的一種方式,區別于西方服飾中凸顯形體的三維造型方式。中國與日本在服飾上有著相類似的歷史背景,從造型中所傳達的理念來詮釋,不論是馬可還是三宅一生,中國與日本現代本土服飾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設計師,兩者都堅持了本土的文化思維,堅持以人為本質,追求人與服裝的自由穿著。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這種披掛、纏繞、折疊等看似隨意穿著的方式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傳達了舒適、閑靜的生活方式,散發了“禪”意的設計理念,講求舒適自然的美。人和自然的本質上是相同的,講求“天人合一”,不違背人體的發展規律,不刻意用服裝去約束人體,這種不違背不強求的設計理念也被更多的設計師所接受,縱觀兩者成功的共同之處與無結構式的自由設計理念以及堅持本土民族文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