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的傳說
爆竹又稱鞭炮、紙炮仔(客家話),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鞭炮最開始主要用于驅魔避邪,而在現代,華人在傳統節日、婚禮、各類慶典、廟會活動等場合幾乎都會燃放鞭炮,特別是在農歷新年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
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們稱為“爆竿”,大概是一根較長的竹竿逐節燃燒,連續發出爆破聲。南昌詩人來鵠的《早春》詩句:新歷才半紙開,小亭猶聚爆竿灰。寫的就是當時春節燃燒竹竿的情景。
后來,煉丹家經過不斷的化學試驗,發現硝石、硫黃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燒和爆炸,于是發明了火藥。有人把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從而代替了火燒竹子的古老習俗。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改名“爆仗”,后又改為“鞭炮”。
詩歌
自唐朝以來,詩歌涉及爆竹的現象便出現了。唐朝詩人張悅的《岳州守歲》道:“桃符堪辟惡,竹爆妙晾眠。”這位宰相在睡夢中被驚醒,連聲稱贊“妙”,可見其在除夕之夜的興奮和愉快。薛能也在《除夕作》中吟道:“蘭萎殘此夜,竹爆和諸鄰。”就是說施放爆竹還有融洽鄰里感情的作用,稱得上是一種新式的社、會學理論。
王安石《元日》中著名的詩句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它是從晏殊的“夜寒凝爆燎,春風入屠蘇”演化得來的。
明人沈宣有闕《蝶戀花·除夕》很好地體現了當日除夕的風情:“鑼鼓兒童聲聒耳,傍早關門。掛起新簾子。爆竹滿街驚耗鬼。松柴燒在烏盆里。寫就神荼并郁壘,細馬送神,多著同興紙。分歲酒闌扶醉起。闔門一夜齊歡喜。”多么美好的除夕夜生活。
溫馨提示
請您要記住安全燃放煙花爆竹啊!有未有!
親!大意燃放煙花爆竹會引起火災啊!
新年樓房著火多恐怖啊!有木有!
發生火災會火燒連營的!
發生火災的家庭你傷不:起啊!
不要因為大意燃放成為折冀的天使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