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格林卡音樂學院 603005)
從《木蘭詩篇》看歌劇創作
陳 穎 (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格林卡音樂學院 603005)
中國歌劇《木蘭詩篇》獲得的成功,是中國歌劇創作在20世紀經驗積累基礎之上的再發展;其創作與表演不僅注重了西方歌劇的范式與語言,同時強調中國傳統音樂風格,這是歌劇創作進一步發展的經驗;不同文化的融合是歌劇創作未來發展方向。
木蘭詩篇;關峽;音樂創作;歌劇
在世界藝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東西方藝術也在尋找各自發展方向的路上相互借鑒和影響,這成為藝術發展的必然因素。歌劇藝術作為音樂、戲劇和舞蹈藝術的結合體,同樣在東西方藝術傳統的影響下發展。中國歌劇從上世紀30年代誕生到今天,在幾代音樂家們的努力探索下,在曲折的道路上成長著,在創作上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世紀中國音樂創作多角度學習西方,但如彭程所說,其“音樂性格確實可以表現民族的精神”,那么在進入新的世紀之后,中國音樂家的創作更加突出了這一點,這與本世紀中國民族文化的全面復興、民族自信的整體提升密切相關。
在本世紀,越來越多優秀的中國音樂作品走上了世界的舞臺,歌劇當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大型體裁,為世界歌劇藝術注入了新的力量。如著名作曲家關峽創作的歌劇《木蘭詩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很大的成功。這里充分體現出創作者對中西方藝術規律的深刻了解,體現出創作中對不同音樂傳統養分的汲取。
歌劇《木蘭詩篇》2004年于北京首演。后受美國林肯藝術中心邀請,2005年在紐約首登國際舞臺,2006年這部歌劇由著名指揮家米歇爾·海爾馬斯與德國交響樂團、美國、中國歌唱家合作在人民大會堂再次演出,2008年《木蘭詩篇》登陸歐洲,李心草指揮維也納交響樂團、維也納皇家合唱團與中國歌唱家彭麗媛、戴玉強等合作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演出。這部作品在國外獲得了極高的贊譽,奧地利國家劇院聯盟主席施普林格等許多西方音樂家都給予非常正面的評價。這與19世紀中葉西方重要的音樂家對中國音樂的態度和評價形成了天壤之別,比如,1851年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對中國音樂的諷刺:“如果稱這種人聲和樂器的叫囂為音樂,是莫名奇妙地濫用了音樂之語”。當然這并不能證明中國音樂真的是“莫名其妙的濫用”,首先說明的是當時東西方音樂審美觀點的差異與缺乏溝通、缺乏相互的了解。而現在中國歌劇在西方所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這種溝通與相互了解增加的結果。這一方面是歐洲文化中心思維在世界上逐步走向衰弱,歐洲音樂界越來越尊重不同風格音樂話語平等權,同時也是中國音樂家經過20世紀的學習與創新發展,已經可以在掌握西方作曲技術與理論、音樂表演技巧的基礎上,靈活巧妙地進行民族特色音樂的創作。
西方的作曲技術與理論已經成為當代中國作曲家必須掌握的內容,在各種音樂類學校學習的過程中,甚至直接使用歐洲教材,比如譯自俄文的和聲學教程“幾十年來在我國和聲學教學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同時各所音樂學院里很多教授都具有西方學習的經歷。這使得中國作曲家越來越了解西方音樂語言,音樂表演者也越來越了解西方的表演技巧,并在很大程度上接受西方的美學觀點。因此這部作品的成功,是中國音樂家在20世紀所積累的西方式創作與表演經驗基礎上的再發展。
當然,中國音樂家并沒有完全使用西方的語言進行創作,而是結合西方的語言范式說自己的話。《木蘭詩篇》以歌劇的形式賦予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古老故事以新的生命力,從音樂形式上講,它具備了歌劇性、清唱劇性及交響性等不同的特點,并且巧妙地通過不同的合唱組合作為不同的角色。合唱充分利用的多聲部的作用,在合唱襯托下推進每一幕背景和戲劇的變換。比如說,歌劇中的合唱形式與樂府詩《木蘭辭》的結合,既體現了中國古詩的音韻之美,展現了中華千年文化的精華,又使用西方多聲部歌唱形式,和聲之美同時得以展現,這大大增加了歌劇的藝術表現力。
音樂整體語言采用西方戲劇性音樂風格與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特征相結合,以西方音樂語言表現更為宏大的主題(比如戰爭主題),以戲曲唱段性格展現更為抒情的部分(比如木蘭的詠嘆調),取二者之長。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并靈活運用了重唱與對唱(如劉爽與木蘭的諧趣二重唱《假如你是個女人》),這對“歌劇中……如能將重唱和對唱組合,可能更具表現力”的觀點是很好的印證。演唱中,木蘭的角色更多地體現中國傳統特色,注重韻、腔,比較內斂,而劉爽及其他角色更多地以歐洲的傳統演唱技巧為主導。結合傳統戲曲的舞蹈元素與現代舞臺藝術的表演,全劇透著濃郁中國風格的同時,又有西方歌劇的傳統魅力。
歌劇《木蘭詩篇》創作與表演上的成功,為進一步探尋中國歌劇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20世紀,人類從間隔到接觸,從陌生到熟悉,從地方主義到全球主義,融合是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音樂語言與音樂風格的不斷融合必然是未來發展之路。
[1]彭程.均宮調體系及其在20世紀中國作曲家創作中的應用與嬗變[M].作曲家(圣彼得堡)出版社,2013.
[2]錢亦平.錢仁康音樂文選[C].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3]彭程.莫斯科和聲學學派極其傳承關系.中國音樂學,2014(2).
[4]滿新穎.中國歌劇的誕生[D].廈門大學,2006.
[5]畢明輝.20世紀西方音樂中的中國因素[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6]G.E.Kaloshena.20世紀20年代歌劇清唱劇在奧涅格、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作品中的形成[J].俄羅斯阿迪格國立大學學報,2012(2).
陳穎,女,1982年出生,俄羅斯下諾夫哥羅德國立格林卡音樂學院歌劇系博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