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文卉 (懷化學院 音樂舞蹈系 418008)
劉德海技法創新的啟示
苑文卉 (懷化學院 音樂舞蹈系 418008)
劉德海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琵琶演奏家、作曲家,他為琵琶藝術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思路。劉德海對琵琶藝術的創新不但帶給我們的是技術上的財富,而且更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要系統的整理、學習這些新的演奏技法,并予以合理運用,更要透過劉德海對琵琶演奏技巧的發展創新,得到思想上深層次的啟迪。
劉德海;琵琶;新技法;啟示
琵琶的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多種不同的演奏技法的運用,使它產生出多姿多彩的音響效果。或柔或剛,或渾厚或纖細,或粗獷或甜美,或松馳或緊張,或明亮或暗淡。歷代琵琶大師都對琵琶技法的挖掘和創新傾注了畢生的精力。劉德海便是這眾多琵琶大師中功勛卓著的一員,他在秉承“老祖宗精髓”的基礎上,憑借他的博學,獨特的藝術觀和扎實的琵琶演奏功底,創造出一批新的演奏技法。這些新技法不但豐富了琵琶的音響大大增強了現代琵琶演奏的藝術表現力,而且與作品融為一體,更好地詮釋了樂曲所需表達的意境,使得劉德海的作品別具一番韻味很值得我們研究和傳習。
劉德海在他發表的《鑿河篇》“情理”一節中談到:“每位音樂家在奏樂前,皆須從三個方面進行構思一一用甚么樣情感去宣揚甚么樣理念,用甚么樣音響去抒發甚么樣情感,用甚么樣技法制造甚么樣音響,‘技’受‘情’‘理’所支配,‘情’受‘理’所制約,并求得‘技’‘情’‘理’三者協調統一——殆為百家‘同歸’之道歟。”1在這里,劉德海深刻的闡述了“技”“情”“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從這一關系來看,琵琶作品中的新技法是因“情”而創的,更是因“理”而生的。這一點,從劉德海的大量作品中都可以看到。
劉德海創作《人生篇》的動機主要源自于他提出的音樂需直接表達人生的藝術思想。劉德海認為:“音樂、繪畫、文學等歸根結底是人學,都要返回到對人自身的看法,人的價值,人的存在。而且人應該講一點超越,無哀、無愁、無傷、無怨、給人希望,催人奮進。”2所以“人生篇”的樂曲充滿了人生張力,表現了作者對一種積極人生態度的追求。如《老童》生動刻畫了一個歷經坎坷卻仍執著進取、樂觀向上的老童形象。樂曲中劉德海通過帶附點節奏下出輪,傳神地模仿出一個醉酒后步伐搖擺不定,手舞足蹈的“老頑童”形象。并以右拳砸面板與左手“抹”“帶”的技法組合,描繪了老童酒醒后穩重、堅定的步伐聲。秦始皇兵馬俑是中國人群體價值的體現,是國魂,是一種力量。劉德海通過樂曲《秦俑》展現出一幅雄偉壯觀的秦始皇兵馬俑畫面從而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氣勢和群體的強大力量。樂曲采用了大量的創新技法如:離品絞線、按品絞線、復合泛音等表現出了兵馬俑壯觀宏大的場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
劉德海《宗教篇》以宗教音樂為素材,具有濃烈的宗教風格。他創作《宗教篇》其中一個重要動機就是在琵琶上創造最美最動聽的“中和之聲”也就是音響的“大和諧”。劉德海認為:“一切音響的沖突都是以大和諧為標準,做人做事彈琴皆以‘中’為起點,不快不慢、不強不弱、不剛不柔……,追求和諧和美的最佳狀態。”3如“宗教篇”中《滴水觀音》《喜慶羅漢》等樂曲音樂優美清凈、平和安詳,抒發了作者對無沖突,無壓迫,無斗爭的宗教和諧美的迫切追求。在“中和”思想的支配下,劉德海“宗教篇”中運用大量正反彈組合演奏各種和諧動聽的和弦旋律;《喜慶羅漢》在傳統武掃的基礎上創造了弱掃,具有剛柔相濟的效果;三四空弦上雙帶音將純四度音程與指肉音色融合;挑外弦輪里弦,里弦的柔和旋律配合外弦滴水般的點綴;左手撥泛音和右手木魚聲,劉德海通過運用這些琵琶演奏技法演奏出了美麗動聽的“中和之聲”。
從上述作品中可以明確的看到,琵琶作品中所運用或所創作的技法都是受作品的“情”“理”支配的。“情”就是作品需表達的情感,“理”就是作品創作應遵循的理念。因為“情”也是受“理”制約的,所以,藝術創作理念才是藝術創作的首腦,作品就是在它的指導下創作的,作品中的技法也是在它的指導下運用或者創新的。藝術創作理念對技法創新的指導作用也就由此可見了。
在劉德海看來,“‘技’‘情’‘理’三者協調統一——殆為百家‘同歸’之道歟。”4這說明,“情”“技”“理”三者的關系不僅是劉德海先生一家認同,眾多音樂家也認同這個理;也不僅在劉德海一家作品中體現,在其他音樂家的作品中也同樣體現。可見,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即或是將來,任何作家的音樂作品都必然的受到他自己的創作理念的制約,音樂家的創作都必須處理好這三者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今后創作音樂作品,或者欣賞音樂作品,或者演奏音樂作品,或者創作新技法,都必須首先要具備自己的正確的藝術創作理念。
有關如何創新,劉德海在論述他的“金三角”思想時強調說:“外來的東西要吸收(洋);傳統的東西要繼承(古),但必須在傳統背景與民族氣質的制約下,著力于探求具有現代審美價值的東西,這就是創新(今)。”5可見,如果對傳統的東西如果尚未真正掌握,沒具備較為全面的繼承傳統的功底與水平,就來談創新,這樣的創新缺乏傳統的能量,是一座沒有根基的建筑,即使外表裝修得再華麗,稍一推敲就會倒塌。如果只是一味對傳統的東西生搬硬套,而沒有融于時代的特色,那么這些傳統的東西必然會因為不符和現代的審美而被慢慢淘汰。所以說創新既不能背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之背景,不能失去中華民族之根與魂,而且還必須在傳統文化上有所升華,具有時代性。
劉德海在琵琶藝術創新道路上始終秉承著傳統與時代緊密結合的原則。從劉德海琵琶新技巧中我們可以發現,他的許多新技巧都是通過對某些傳統演奏技法地提煉、鉤沉,或變其音色,或改其速度,或調其節奏獨創而成。都是將傳統表現手法與當代音樂創作元素相結合而發展創新的。
例如,“反彈”法,琵琶傳統演奏技法早有之,像摭分、大指遙指、勾搭等都紛紛采用過這種技法,但這種技法都為同音演奏,是一種單線條旋律,而劉德海卻將此技法專門提煉出來,發展為反正彈技巧系統,同時他還借鑒吉他演奏技法于琵琶的反正彈技巧,分別用大指、中指、食指的依次反彈來演奏琵琶樂曲中的分解和弦,這一技法發展了傳統反彈技法所奏出的單線旋律,其產生的和弦旋律讓音樂立體化。如《天鵝》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就運用了大量反正彈來演奏分解和弦旋律,豐富了音樂織體。琵琶傳統摭分一般演奏的都是和音而不是西方的音程,多為中速,節奏型都比較平均而且音量的變化不是很明顯,而劉德海在傳統摭分的速度、節奏、音層、力度變化上有了一定的發展。如《春蠶》中的摭分要求在速度上比傳統技法要快的多,而且音色渾厚,節奏感強,盡情地展現出青年男兒們粗獷而剛勁有力的舞蹈音樂形象,還有《天鵝》中的快速摭分明顯的強弱對比,描寫了天鵝撲扇翅膀即將展翅飛翔的動態美。這些力度、速度等元素的強烈對比是現代音樂創作的特色之一。
勾搭、鳳點頭是傳統的琵琶演奏技法,琵琶武曲《十面埋伏》中就成運用過,但不知什么原因在現代琵琶音樂的創作中這一技法很少被用到。在它即將被歷史掩埋時,劉德海用極高的音樂修養和膽識將它們從歷史的海洋中深掘出來,并用它們來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動態。如《天鵝》中用鳳點頭和勾搭奏出的那段緊打慢唱旋律,寓意人們歷經艱難對理想的執著追求。用這兩種技法所奏出的旋律完全符合現代人積極樂觀向上的一種人生狀態。
劉德海將現代音樂元素,現代人的審美觀與傳統技法完美結合后所產生的新演奏技法,是傳統與時代結合這一原則的具體體現。劉德海的琵琶技法創作實踐告訴我們,沒有離開傳統的現代也沒有離開現代的傳統,任何脫離傳統談發展,脫離發展保傳統的做法都極端不科學的,勢必會成為琵琶未來快速發展的絆腳石。我們要想在琵琶藝術創作實踐有所收獲,不僅要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還必須打下琵琶傳統藝術的堅實基礎。
劉德海不僅在創作琵琶藝術作品方面為現代琵琶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他的藝術生涯也給予我們許多重要啟迪。
劉德海把自己喻為藝術的爬坡人,幾十年來他堅持不懈的在琵琶藝術發展的道路上努力的探索,不斷的充實完善自我。在演奏上,他從學習板鼓中拈出樂器訓練的普通規律,肌肉的‘緊”與“松”;從京劇鑼鼓引申出節奏運用的基本規律,“穩定與不穩定;他過去揉弦一直采用的是大提琴的大幅度揉弦方法,而小幅度的揉弦方法,是在他二十七八歲時,受王范地老師在琵琶上運用二胡揉弦啟發才學會的;他的遙指技術則是在他三十五六歲時,將月琴的彈奏方法運用在琵琶演奏上逐漸成形完善的。在創作上,劉德海首先打下了深厚的傳統根基,積累了多年舞臺表演實踐經驗,從小到大,從移植到改編,然后又對中西方哲學、宗教以及其他學術領域進行廣泛的學習和研究,因此他所創作作品不但旋律優美動聽,結構嚴謹,具有高雅的藝術價值,而且在作品中還蘊含著哲學思想、宗教文化、藝術觀和審美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現在的劉德海已經是一位獲得豐碩成果的琵琶大師,他的成果遠不止他的琵琶作品,更有值得我們重視的應該是他的藝術思想、他的審美觀和他的人格魅力。他是在不斷創作琵琶作品的同時不斷的成就了自我。
劉德海在自己的藝術生涯里不僅在不斷的完善自我,同時也在大膽的堅持自我。
劉德海琵琶藝術的最大特點在與創新,他承古而不泥古,他勇于突破,善于嘗試各種改革。然而新事物的出現必會引來一定的爭論。劉德海在藝術創新的過程中,也免不了會遭到外界的質疑,可是他以非一般的毅力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劉德海在《流派篇》中說道“明知忠實‘原版’安全而不那樣做,深感改革試驗如走鋼絲有險而偏要去走,實踐證明,沒有撞擊不會有真正的藝術。幾十年一直背著“否定傳統、否定老師”的“罪名”在弦上苦苦打撈自由。”6正因為劉德海對自己的藝術追求如此的堅定不移,才使他走出了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琵琶藝術道路。如今他發展創新的琵琶技法已被眾多作曲家采用,他創作的琵琶樂曲已成為了琵琶學習者的必學曲目,他的教學思想也被琵琶教學者廣泛接受。這就是劉德海不斷挖掘自己的潛力,敢于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之必然所獲。
從劉德海的作品和他的創作經歷,我們看到藝術創新與做人是有必然關聯的。一個音樂者,他的藝術成就的取得必須以他的藝術功底、文化功底和思想功底做條件。我們固然要認真學習劉德海先生的琵琶藝術,更要認真學習他的藝術思想和審美觀,學習他的做人,學習他不斷完善自我,堅持自我,追求藝術的執著精神。
本文從藝術思想和人生觀、審美觀的高度對劉德海先生的藝術創新作了分析探討,這不僅使我們能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劉德海先生的藝術創新,也使我們能受到高度的思想啟迪。藝術創作理念是一切藝術創作的靈魂;藝術創作必須要遵循傳統和時代結合的原則;藝術道路的發展,最重要的在于人格魅力。可以說劉德海先生的琵琶藝術以及藝術創新是劃時代的,其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注釋:
1.劉德海.《鑿河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
2.方季年.《美學觀念的反省—劉德海談民樂表演藝術》.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2(03).
3.劉德海.《劉德海琵琶作品集》——“一字篇”.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60.
4.劉德海.《鑿河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
5.何昌林.《音響顆粒中的華夏魂魄與東方文明——與劉德海的兩次暢談》.人民音樂,1986(04).
6.劉德海.《流派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01).
[1]《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文集》.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11.
[2]劉德海.《鑿河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01).
[3]劉德海.《旅程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01).
[4]劉德海.《流派篇》.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01).
[5]劉德海.《一字篇》.《中國音樂》,2001(01).
[6]劉德海著.《劉德海琵琶作品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7]何昌林.《音響顆粒中的華夏魂魄與東方文明——與劉德海的兩次暢談.《人民音樂》,1986(04).
[8]朱踐耳.《關于玉的創作構想》.《音樂創作》,1998(04).
[9]王研研.《<溪山琴況>“和”的思想在劉德海琵琶藝術中的體現》.《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02).
苑文卉(1985—)女,湖南懷化人,湖南省懷化學院音樂舞蹈系助教,四川音樂學院研究生,從事琵琶演奏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