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媛 (寧夏歌舞劇院交響樂團 750000)
淺析大提琴藝術的風格特征
劉 媛 (寧夏歌舞劇院交響樂團 750000)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音樂愛好者對大提琴有了新的認識,對大提琴樸實醇厚、優美絕倫的音色青睞有加,開始學習大提琴、欣賞大提琴作品,大提琴在我國的音樂藝術舞臺上越來越活躍。本文重點闡述大提琴樂器的音色特性和大提琴作品的風格特征,以期人們對大提琴藝術的進一步了解。
大提琴;音色;風格;藝術
大提琴顧名思義就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提琴,屬于西洋弦樂家族一員,是管弦樂隊中的重要樂器。它彈奏出來的音高屬于次中音或低音,它的音域寬廣,大約可以達到4個八度,它的音色渾厚、豐滿、結實,余音綿長,拉奏時音色優美、悅耳動聽且富于歌唱性,具有無限的藝術魅力。
大提琴有“音樂貴婦”之美譽,是人們非常喜愛的獨奏樂器。它最合適演奏旋律比較深沉、優雅和抒情的樂曲,也可演奏各種技巧性很高的充滿華麗色彩的樂段,與低音提琴合作演奏低音聲部,渾然天成,美妙絕倫。它在昆曲樂隊中與其他民族樂器合作,支撐和輔助主奏樂器,可以渲染音樂氣氛、提升昆曲樂隊表現力、增強舞臺表演效果。
大提琴和小提琴都屬于提琴家族成員,但大提琴音色華麗而又淳樸,旋律既蒼涼委婉又深沉沉重,表現出或近或遠、或強或弱的藝術境界。小提琴的藝術表現是外向而張揚,好似熱情大方、姿態優美的靚女,大提琴的藝術表現是深沉而渾厚,恰似穩重瀟灑、儀表堂堂的俊男,越來越多的受眾被大提琴那優美絕倫的音樂藝術所折服。
大提琴這種樂器具有人性化,它音色最接近人聲,音域很寬,涵蓋從花腔女高音到深沉男低音,能演奏出溫暖真摯、歡快明朗的藝術效果,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在法國名曲《動物狂歡節》第13段,大提琴的演奏完美地表現天鵝的純潔與高雅,那優美的音色令人心馳神往,浮想聯翩,人們邊聽安詳舒緩的音樂、邊暢想作品描繪的音樂意境:蔚藍色的湖面上,清風徐徐,碧波蕩漾,一只潔白的天鵝在湖面上自由展翅,或高或低、或向清波俯沖或向藍天翱翔,最后消失在一望無際的水天交接處。大提琴的演奏使作品充滿了詩情畫意,令聽眾如癡如醉。
1.民族特色風格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前的大提琴作品風格各異,總體呈現出結構簡單、旋律流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特征,充滿樸素的民族情感。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音樂家蕭友梅1930年創作的我國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秋思》。它在鋼琴曲中加入大提琴聲部,融合了鋼琴和大提琴兩種旋律,仿佛二重唱的兩個聲部,形成獨特的音樂技法,創作手法簡單,旋律簡潔流暢,音色舒緩平靜,作品把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和愛國熱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大合唱《黃河頌》中,大提琴擔任協奏角色。大提琴在馬思聰的《內蒙組曲》中恰當運用,使其中的《思鄉曲》和《塞外舞曲》成為享譽中外的經典曲目。
2.現實主義風格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后,大多數大提琴音樂作品是對我國傳統民間音樂素材進行創作或改編,作曲關注音階和練習曲,主題單一,贊美新社會,歌頌新時代,抒發愛國熱情。代表作主要有:劉振邦的《秋之夜》、朱踐耳的《牧羊人》、辛滬光的《蒙古小調》、劉莊的《抒情曲》、祝恒謙和黃小龍的《薩望哈最聽毛主席的話》等等。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的作品《晚會》,由大提琴伴奏,此曲短少精悍,旋律流暢,節奏歡快明朗,喜悅氣氛濃厚,催人奮進,是一部難得的經典之作。1956年劉莊以新疆民歌“頁里麥”為主題創作而成的《浪漫曲》,作品反映少數民族群眾熱愛祖國建設新疆的美好愿望,西域民族特色濃厚。霍存慧的《節日的歡喜》,旋律采用秧歌舞曲的旋律,描繪東北人民扭起秧歌跳起舞慶解放的喜慶熱鬧場面,具有東北粗獷風格特色。
3.新潮時尚風格特征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大提琴作品題材豐富多樣,結構嚴謹理性,音樂語言運用靈活,在傳統音樂語言中加入時尚的調性和聲色彩,感情色彩理性穩定,深刻表現藝術內涵。大提琴作品《國殤》,是不用弓子演奏的作品,全曲用大提琴獨特的渾厚深沉音色表現傳統文化精髓,高貴不失親和,通俗不顯平庸,彰顯作曲家的個性與魅力,讓觀眾拍案叫絕。這部作品的問世極大地推動了大提琴創作本土化的徹底實現,開啟了大提琴創作的新紀元。
總之,我國大提琴起步較晚,發展較慢,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仍需藝術家們不懈努力,創作更多優秀作品,形成我國獨特的藝術風格,帶給人們高雅的音樂藝術享受。
[1]馮小桐.大提琴藝術發展歷程與風格特征分析[C].樂器文化研究,2009(8).
[2]關立紅.淺談對近現代中國大提琴作品風格及演奏的體會[J].樂府新聲,2011.1.
[3]劉維蘭.當代中國大提琴音樂創作觀念新思路的開辟與發展[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6.3.
[4]李嬌娜.淺談大提琴藝術[N].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