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婷 (中國政法大學 102249)
上世紀20-4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創作特征研究
高文婷 (中國政法大學 102249)
“藝術歌曲”原本意思是“微妙的藝術用不同于歌劇的方法,令人領會到歌詞中戲劇性的內容”。它盛行于歐洲19世紀初,特點一是歌詞多來源聞名的詩歌,注重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曲調有較強表現力,作曲手法復雜。特點二是早年幾乎都曾經到西方發達的國家游學,接觸到先進的和聲運用方法和作曲技法,同時他們身上固有的文化底蘊使其作品又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使兩者達到了有機的結合和統一。
藝術歌曲;演唱技巧;創作
中國近代藝術歌曲起源上個世紀初,鼎盛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歷史大變革時期。此時期創作的藝術歌曲多表現出清晰格調,且意境深遠、蘊藉雋永,結構精巧、旋律優美、音樂形象生動鮮活,音樂語言和詩歌語言交融結合,從而表現出極其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感。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對中國音樂史而言這是一個特殊的階段,這期間由于很多西方音樂流派與音樂風格的流入,我國傳統音樂遭受了巨大沖擊,并在此基礎上生成了一種較為特殊的音樂風格,有人稱之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我國近代音樂由此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作曲家們在繼承傳統音樂的基礎之上開始逐漸轉向專業創作發展,原因有二:一是作曲家開始有留學海外的經歷而使他們的創作受影響于西方藝術歌;二是受影響于新文化運動。此類藝術歌曲借助西方歌曲形式來編曲,填上中國古代的詩詞,從而創作出兼具中國古典韻味和西方音樂氣息的作品。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多年的演唱實踐,對20-40年代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特征進行簡要分析。
上世紀20-40年代的中國,處于政治急劇動蕩的時期,日本侵華,廣大民眾處于彷徨無助的狀態,苦難人民心中的苦悶無處宣泄。此時的作曲家們借助藝術歌曲抒發內心的不滿、憤懣,從而使得本時期的藝術歌曲獲得長足發展,產生大量優秀的藝術歌曲。此階段藝術歌曲主要特點是在保留中國傳統音樂聲調和民族風格的基礎上充分運用西方音樂技巧,創作出了從廣度和深度上都極為有突破創新的音樂作品。與此同時,音樂類院校開始設置專門的聲樂課,教授美聲唱法;學生也開始學習使用西方技巧演唱中國古詩詞,為以后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為我國藝術歌曲界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專業音樂人才。代表人物如冼海星、聶耳等,《鐵蹄下的歌女》正是這一時期的優秀代表作品。這首歌曲其歌詞是自由體新詩,歌曲的音樂形式和自由體新詩有緊密聯系,因此聶耳的音樂思路并非從某個曲調中變化而來,而是根據歌詞的需要,設計了與歌詞相配的音樂機構和旋律。
通過左翼音樂運動的開展,冼海星、聶耳等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家,創作出了很多具有群眾性和戰斗性的作品,反映出廣大人們群眾遭受階級壓迫和民族危機時的困苦生活場景和感情思想。這些作品為群眾喜聞樂見、廣泛流傳,為抗日救亡歌詠運動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鐵蹄下的歌女》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誕生的,它主要講述日寇鐵蹄蹂躪大半個中國之時,處于社會最底層、備受壓迫和欺凌的歌女們不甘心如此的心情——“誰甘心做人的奴隸,誰愿意讓鄉土淪喪”,從而發起對黑暗社會的質問并進而發起反抗之情。歌曲創作者想借助這種社會底層“弱者”的形象來燃起群眾的斗爭熱情及愛國精神。作曲者聶耳將這樣一個舊社會歌女的那種悲痛的情緒,哀怨的憤怒,沉重的控訴,以富有戲劇性及內涵的方式體現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歌女內心所懷揣著的激蕩的愛國熱情。
歌曲在演唱時不單要表達出被欺凌壓迫的痛苦之情,更要有一種因憤恨不滿而奮起反抗的斗爭情緒。準確無誤地表現了弱者對社會不平的吶喊及她們內心因苦難而激蕩的愛國情緒。作品飽含巨大的悲劇性力量,是中國音樂史上的典范之作。
整個作品中幾乎均是弱拍開始,然后以漸弱、下行音樂結尾,這種形式有助于強化哀傷的情緒,利于歌唱者對音樂形象的把握。作品雖簡短,但十分精煉,結構完整且有戲劇性。抒情旋律和朗誦旋律隨感情之遞進而交替使用,堪稱一支出彩的詠嘆調。在歌唱過程中,把握好氣息的連貫和吸氣的深沉充分,情緒、語氣等變化,音色、音調強弱的轉換,這都是完美表現此作品的關鍵。此外,花音的使用充分表現出女性的特點,從弱拍起是為了凸顯“到處”兩字,表現出歌女們所經歷的苦難很多,她們對社會的不平已經積攢成滿腔憤懟,但無處發泄,歌曲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弱者對不平的吶喊。
中國藝術歌曲是西方藝術歌曲傳入中國之后,與我國古典詩詞相結合而生的音樂作品。它在保留了西方藝術歌曲的特征,伴以詩詞轉化的歌詞,側重對場景的表現,注重作品人物的內心情感,輔以精致且復雜的聲織體。此外,注重對鋼琴伴奏的使用也是藝術歌曲的重要特征。藝術歌曲的創作不光是考驗創作人對音樂風格的掌握,也對表演者的演唱技巧提出高要求。怎樣才能正確掌握藝術歌曲的表演手法?這需要演唱者準確把握作品并正確使用歌唱技巧。
1.歌詞
藝術歌曲的歌詞通常和文學聯系在一起,需要表演者具有較為深厚的文學素養。因為表演者要更具自己對歌詞的理解去相信歌詞所表達的內容、情感,唯有深入理解歌詞才能在演唱時將自身融入歌曲中。
2.音樂語言
音樂語言指曲式結構、力度、節奏、調性等內容。一首藝術歌曲,演唱者在表演時除了要注重旋律外,還要知道不同的調式所表現的旋律具有不同的音樂色彩和性格,例如明亮的性格通常是大調,而黯淡色彩則是小調。這就意味著演唱者要認真研究歌曲的旋律特點,把握調式調性演唱,才能將情緒更完美的表現出來。
3.韻味
把握藝術歌曲中古詩詞所蘊含的民族韻味對演唱好藝術歌曲,并完整表達歌詞的中心意思至關重要。演唱中對歌詞的掌控更多情況下是對語言的掌控。歌詞中所蘊含的民族風韻等內容均能從語言上得到體現的。而一首藝術歌曲的整體韻味的把握通常是演唱者對作品內容、背景的了解及表演者自身領悟的集中體現。對演唱技巧的準確、成熟適用,也需要表演者對作品韻味的把握。
4.時代背景
表演者需要探究創作者所處時代背景,去挖掘他們創作藝術歌曲時的最初愿景,去理解他們所想表達的內心情感。除此之外,很多藝術歌曲的創作與創作者的成長境遇、生活環境等息息相關,因此表演者也應去了解創作者本人及其背后的故事等。
我國近代存有大量優秀的藝術歌曲,如《大江東去》《教我如何不想它》《梅娘曲》《我住長江頭》《送別》《漁光曲》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早年幾乎都曾經到西方發達的國家游學,接觸到先進的和聲運用方法和作曲技法,同時他們身上固有的文化底蘊使其作品又帶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并使兩者達到了有機的結合和統一,甚多曲目至今廣為傳唱。尊重歷史,尊重音樂時代背景,藝術歌曲心靈的感受體現在美好的聲音狀態,能夠完滿地表現作品的內涵,體現出真正的藝術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