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518000)
淺談中國當代民族民間舞創作新空間的審美價值
吳 丹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518000)
當代民族民間舞創作要開辟新空間就必須堅持作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即處理傳統與創新的關系,而市場的存在又為發展提供更大空間。在這過程中,我們發現傳統也是一個活生生的“過程”,它也在不斷地變化出新。
中國民族民間舞;新空間;審美價值
“空間”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客觀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表現出來,是物質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這是從具體角度來描繪,現代“空間”一詞已更多地被抽象為表達一種心理或社會意識的存在范圍,是它們存在的廣延性和伸張性的表現。
“空間”抽象的意義同樣可以運用到對藝術的描述,對舞蹈的表達。在當代民族民間舞作品在創作中,不斷出現的新空間有其特定的審美價值所在,更何況是多視角的新空間同時存在,這說明編導們一直探索著達到深刻思想內容與完美形式的統一,尋找傳統精神與當代審美最佳結合點,當下多樣化的民族民間舞蹈才得以呈現。
筆者在《淺談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新空間》一文中已提出民族民間舞必須不斷探索各自創作的新空間,或是在動作語匯上,或是從人物形象上發揮,又或是從作品題材上展開視角……在對這些角度進行粗略的分類和舉例的同時,關于民族民間舞創作的困難這一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第一受地域文化的限制,要求它是特定民族民間的;第二又是特定時代的創作,必須滿足時代審美需要。一個要求“守舊”,另一個則要求它“出新”,與時俱進。即如何處理內容主導性與形式新穎之間的辨證關系。
筆者以為好的作品應當達到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讓觀眾透過直觀形式感受深刻內容,獲得審美滿足。黑格爾曾經講過:“內容和完全適合內容的形式達到獨立完整的統一,因而形成一種自由的整體,這就是藝術的中心。”1同樣是創造舞蹈作品,作為民族民間舞,它們在創作中往往要求更高,即達到時代的思想內容與新穎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統一。
我們說的民族民間舞的內容,換言之就是各民族的傳統,它應當作為民族民間舞創作最精髓的部分,這一點毋庸置疑。因此也沒有一門藝術可以像民族民間舞那樣,能夠“最直接、最生動、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觀地表現該民族人民的性格、氣概、氣質、生活方式、本質精神、物質文化、生存狀態、健康狀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的了?!?就像前文提到的探索新空間應當是在尊重各族文化,尊重“程式符號”的基礎上進行,并且深入挖掘文化內涵,用完美的形式體現出來。
傳統問題如何對待,這是對于民族民間舞的傳承和發展,以及發展創作中的新空間需要思考的問題?;蛟S有人認為傳統是固定不變的,事實并非如此。傳統的不變是精神內核,是族群對于民族的信仰,是不計其數的生命體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生命在延續,生活在進步,民族民間舞蹈也在動態地詮釋族群的生存狀態,傳統是不斷發展和豐富的。我們今天的時尚,明天看來也將是傳統。因此,應當把傳統當作“過程”來看,從某種角度來講它也是活生生的,是運動著的。這樣一來,在創作中堅持傳統與追求形式美不但不矛盾,反而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相滲透的,共同促進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新空間不斷形成與發展。
編者對民間舞創作新空間的多元化思考也使得它的自身具有了審美價值。首先,新空間一旦被編者定位并創作出來,就證明他是經過對文化內涵的一番深刻思考并挖掘為作品所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意蘊。其次,“藝術總是活動的,要在創新中謀求生存?!?新空間是為迎合精神文明發展及觀眾審美需求提高而產生的,于是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新空間則會越來越有藝術性,同時提高作品的觀賞性。
民族民間舞創作的新空間早已走向市場。從民族民間舞走進劇場開始就標示著它具有了“市場化”的傾向,發展到現在出現“商業化”現象也就很自然了。縱觀各地民俗舞蹈承接旅游文化而走上舞臺展演,說明市場是有益于舞蹈文化大眾傳播的直接有效的媒介,通過市場的舞臺,迅速普及舞蹈藝術成為可能,尤其是傳播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舞到行之有效的手段。
藝術本身具有社會意識形態和經濟的雙重屬性,因而對經濟社會的協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楊麗萍和她的產業化作品《云南印象》《孔雀》等就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它借助民族藝術樸實的魅力,通過市場運作,將原生態放到舞臺上給廣大觀眾欣賞,既滿足當代人對舞蹈藝術的追求,又獲實現良好的經濟價值。楊麗萍帶著她的藝術已走向產業化道路,甚至準備帶領自己的文化公司上市,這一行為遭到眾多圈內人士的質疑,一個關于“藝術與市場沖突”的質疑。然而楊麗萍的觀點,給予業內更多的啟示:在她看來,即便走在市場上,“真誠”的藝術是堅持的原則,并且好的藝術與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并不矛盾。因為人們都是從大自然中尋找美的規律,而如何將認同的審美情緒化解到舞蹈作品、舞蹈動作中才是關鍵,這也是人們不會拒絕藝術的關鍵之處。最終要在市場中實現積極主動的藝術思想,就必須實現自身商業的可持續性,即自給自足的運轉。這也是楊麗萍去思考資本運作上市的原因。因此,市場是作品創作的另一新空間,這一新空間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市場性規律與價值。
約翰·馬丁在《舞蹈概論》中說:“一件藝術品的內容是其形式的主要決定物,正像水、沙、煤、奶和如何使用的方法,決定著恰好容納它們的容器的形狀和質地一樣?!?的確,民族民間舞在這一點上體現得更為明顯。但筆者以為光靠創作內容的決定性是不夠的,我們思考著如何用更好的創作手法,創作思路去為作品內容服務,達到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并在次基礎上尋找市場的新空間,傳承民族民間舞蹈的審美文化。
注釋:
1.彭吉象著.《藝術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第192頁.
2.羅辛著.《對民間舞發展道路的思考》.北京,舞蹈雜志社,2004(01):19.
3.劉建著.《宗教與舞蹈》.民族出版社,2005:408.
4.約翰·馬丁著,歐建平譯.《舞蹈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吳丹,女,碩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