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器樂系 750021)
中國夢與民族精神研究
王 睿 (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器樂系 750021)
中華民族是一個胸懷夢想的民族,是一個有著自己獨特民族精神的民族。無論何時,我們時刻都牢記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堅持著屬于自己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中國夢同為民族精神財富的一部分,二者共同為中華民族的發展發揮著作用。就二者之間的關系而言,民族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思想基礎、樹立了自信心以及提供了不竭動力。與此同時,實現中國夢的過程聯系起來就是一部民族精神的踐行史、是民族精神的記載冊,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民族精神也在不斷地被注入新的元素、新的內容。
中國夢;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風雨的洗禮中,仍舊屹立不倒,與其夢想的堅持是密不可分的。中國夢承載著整個中華民族和每一個炎黃子孫對民族的期待和夢想。回顧過去,我們中華民族因為弱小飽受異族入侵、列強侵略,遭受著任人欺侮的悲慘。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脫離了過去的困境,祖國的各個方面都得到了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習近平主席曾經在一次講話中,為我們中華兒女一直以來心中所懷的中國夢作了一個時代性的解釋,這一“中國夢”的內涵既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狀況的,與實際情形相吻合,又是對幾千年來中華兒女夢想的一個傳承。中國夢的最終實現與否,是靠國家是否富強、民族是否振興、人民生活是否幸福來體現的。國家富強不僅包括物質的富強,更包括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富強。國家富強是中國夢的基本內涵,也是中國夢實現的保障。民族振興是實現中國夢的核心,也是中國夢的主旨。 民族振興需要精神方面的振興,拜托過去積淀的悲觀、被動等負面情緒;民族振興需要經濟得到發展,政治日益民主化,文化得到不斷繁榮。中國夢的實現要關注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注重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是符合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的,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一步。此外,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現代化的實現過程必然是曲折的,可能或遇到困難和阻撓,需要在嘗試中不斷前進。因此,民族精神在這過程中將會發生重要的作用,它會指引著中華民族發現并解決問題,最終到達夢想的彼岸。
每個民族的民族精神體現著本民族的特點,能夠反映出一個民族曾經的歷史,它在民族文化之中得到滋生和發展,并最終支持著整個民族在歷史的道路上不斷前進。中華民族也不例外,在幾千年漫長的民族歷程中,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也有了屬于本民族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團結起來,以樂觀向上的態度來迎接挫折,不斷克服艱難險阻,面對困難愈挫愈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也從剛建國時候的百廢待新到現在的日新月異,可謂是驚天巨變。在新時期中華民族在奮勇直前和勇于創新的民族精神支撐之下,祖國日新月異,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內容。
在新時期,中國夢的實現與民族精神的支持的密不可分,中華民族只有繼續傳承和堅持民族精神,才能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動力,最終促進中國夢的實現;反過來,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也記載著民族精神的堅持過程,在堅持民族精神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又會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內涵。
夢想是珍貴的,而更珍貴的是實現夢想的過程。但是,實現夢想的過程必然荊棘密布、艱苦萬分,逐夢的道路上充滿著艱難險阻,要想克服重重困難,必然要靠強大的精神支撐,而民族精神則是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是支撐著人們面對挫折,愈挫愈勇的動力源泉。
自近代以來,為了追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華民族在黨的領導之下,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幾個階段,在這幾個階段的建設過程中,民族精神成為了重要的支撐,推動著中華兒女在革命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首先,民族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思想基礎。中國夢的實現必須要團結各方力量,共同奮斗。民族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民族精神的鋪墊之下,可以讓我們在思想上堅定信念,用信念指導實踐,最終實現中國夢。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兒女不斷奮斗,最終建立了新中國。在奮斗的道路上,總結經驗教訓,思想在漸漸地發生變化。從最初的照搬馬克思主義和蘇聯經驗,到后來的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革命實踐和具體國情結合起來,使之能夠在我國實際的革命工作中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在這段思想蛻變歷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勇于創新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的支持之下,黨和人民心懷共同夢想,緊密地團結起來,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
其次,民族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樹立了自信心。我國長期所堅持的道路是在不斷探索中得出的,是對過去經驗教訓的總結,是符合我國現實的,不同于西方國家所堅持的“三權分立”的道路。從該道路的首次提出到現在,這個過程是曲折漫長的。過程中,有人提出懷疑、有人表示不解,還有人甚至提出學習西方國家。而我們始終沒有放棄。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無論是經濟水平、社會面貌還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我國的各個方面在發展過程中日新月異,而這種改變離不開民族精神的作用。沒有民族精神的支持,我們沒辦法充滿信心、團結起來、認真勞動、在艱難險阻的打擊之下依然自強不息,更不用提一個又一個發展目標的實現了。現今,我們仍面對著來自國內外的諸多挑戰,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之下,團結力量、達成共識,立志于將中華民族精神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將我國的發展水平提高一個層次,這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之源。
再次,民族精神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不竭動力。民族精神具有強大的推動力,能夠提供前進的動力。中華民族通過傳承寶貴的民族精神,可以為實現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提供不竭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夠堅持到今天,既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和科學抉擇,更離不開所有中華兒女敢為人先的超越精神。過去的發展中,我們有過失敗,有過迷茫,但能夠迅速站起來繼續前行離不開民族精神,正是民主精神為我們提供不竭的動力,才使我們能夠愈挫愈勇、奮勇前行。現今,國內外形勢的日益復雜,為夢想的實現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挑戰。而我國正處于實現夢想道路的關鍵時期,只有繼續弘揚并堅持民族精神,才能夠為迎接挑戰、繼續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中華民族追逐夢想的道路離不開民族精神的陪伴,逐夢的過程也是記載民族精神、傳承民族精神的過程,更是豐富民族精神的過程
首先,中國夢是傳承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現階段,我們仍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改革也越來越深入。隨著國內形勢的改變和國際環境的變化,我們面臨著來自國內外各種思想觀、價值觀的沖擊。在這種十面埋伏的情況之下,要想實現實現中國夢,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傳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博采眾長、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總結自身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經驗教訓,向其他國家、民族虛心學習,用他們優秀的文化成果充實自身的文化積淀。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發展過程中,使民族精神也得到了傳承和發揚。在對人民的尤其是下一代的教育中,我們也將民族精神的教育納入進來,使得每個中華兒女能夠把發揚民族精神變成一種本能,為實現中國夢而團結一心、努力奮斗。
其次,在追逐中國夢的過程中,民族精神得到不斷豐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逐夢史。在逐夢史中形成民族精神,一直保持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和豐富的歷史內涵。回顧我國的近代史,堪稱一部血淚史。那是的中華民族如同一個在驚濤駭浪中掙扎的小船,處于危難之中,近代民族精神就誕生于那種危難緊急的背景之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與現實的結合,是民族意識的覺醒,是民族情感的爆發,更是民族精神的豐富。從那一刻起,整個民族的夢想便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核心。中華民族以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為奮斗目標,在追逐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夢想的過程中,團結起來,遇有困難勇于克服,遭遇失敗自強不息,不斷豐富著民族精神的內涵。在這個逐夢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勇于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使我們因為共同的民族精神而緊密地在團結在一起,不斷取得革命的勝利,帶領中華民族走上了社會主義的建設之路,并最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奮勇前進,帶領中華兒女走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逐夢之途。這一過程的實現離不開整個中華民族民族的團結一心,離不開整個中華民族的強大勇氣和吃苦精神、自強不息,更離不開我們始終懷有的一顆愛國之心,團結起來為共同的中國夢而努力。在這過程中,使民族精神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豐富。作為逐夢歷程的領導者,作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者,我們黨使得民族精神的內涵在革命和建設道路不斷被注入新的元素。在我國建設和發展的新時期,民族精神在保持著旺盛生命力的同時不斷散發出時代的特征,支持者我們在實現夢想、創造美好未來的征途上繼續前進。
我們中華民族曾經在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太多太多,無數次的起起伏伏,都沒將我們打倒,而是讓我們在世事的無常變換中變得愈發堅強。異族的入侵、外強的侵略,亦或是自然災害的打擊……無論是多大的困難還是多大的曲折,中華兒女都不愿意放棄,而是擦干汗水、振作精神、繼續前進。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是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是因為我們都懷揣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國夢“,將幾千年來中華兒女心中所懷有的夢想重新喚起。新時期我們的”中國夢“是對過去夢想的繼承和發展。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有利于團結各方力量,面對困難的阻撓、失敗的打擊依然能夠做到自強不息、昂首前進。這不僅為實現中國夢奠定了思想基礎,更樹立了實現夢想的自信心以及追逐夢想的不竭動力。而追逐中國夢的過程反過來也承載著民族精神,充實和發展著民族精神的內涵。現今,我們中華民族仍然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踽踽前行,這一道路是漫長的,需要我們在民族精神的支撐之下“上下而求索”。
[1]黃艷,孫其.《“中國夢”的多維愿景:民族復興》[J].載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04).
[2]李明.《中國夢與民族精神的傳承》[J].載于《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6).
[3]林長發.《“中國夢”的本質內涵》[J].載于《四川統一戰線》2013(04).
王睿(1981-),女,滿族,寧夏銀川市人,工作單位:北方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器樂系 ,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