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燁 編輯/靖立坤
?
提高經常項目案件和線索移交率
文/吳燁 編輯/靖立坤
近年來,跨境資金運行波幅加大、頻率加快,使跨境資金流動管理日趨復雜,經常項目面臨提升非現場分析工作成效和提高外匯違規行為精準打擊能力的雙重考驗。因此,亟待深入研究提高經常項目案件和線索移交率的要點及方法,以適應外匯管理改革的需要,更好地發揮對外匯違規行為的探測器作用。
在監管過程中發現的金融機構或企業存在違規行為,符合管轄權且未超過法定追溯期,經集體審議認為需要移交的,可以移交外匯檢查部門進行處理。按照違規行為的確認程度可將移交種類分為案件移交和線索移送兩種方式(見附圖)。
突出工作重點
提高經常項目案件和線索移交率的關鍵,在于保證非現場分析工作成效和提升外匯核查精準打擊能力。外匯局在綜合分析、非現場監測、現場核查、調查取證等各個工作環節,需突出重點、把握規律,積極開展有益嘗試。
數據分析及異常情況
非現場監管信息和管理數據的分析工作往往是互相重疊的。經常項目向外匯檢查部門移交的線索及案件,除少數部分來源于日常監管發現的異常情況外,絕大部分需基于數據管理系統開展監測分析工作。從日常非現場數據分析的經驗來看,可通過數據分析發現的異常情況有以下幾類:
貿易融資類:當融資總額占進出口總額≧X%時,(1)對于出口主導型企業,若收匯率大于等于100%,視作企業資金貨物流較為均衡或以預收貨款為主,可能存在企業利用已收匯報關單進行貿易融資;(2)對于進口主導型企業,若付匯率小于100%且結匯率大于100%,可能存在企業開展虛假進口融資;(3)對于進出口單一或均衡型企業,若結匯率、購匯率均偏大,可認為存在企業重復利用交易單證進行融資。
貿易信貸類:以總量差額率、貿易信貸余額比率、進口付匯率、出口收匯率四項指標為依據,衡量企業貿易信貸行為的合規性。還可借助跨境資金流動監測與分析系統,利用“匹配查詢”功能,將國際收支中預收貨款/預付貨款與貨物貿易預收貨款/預付貨款按“申報號碼”進行匹配,未匹配成功部分占一定比例以上的則可能存在預收、預付貨款未報告情況。
違規類型分類及對應的法規條款
梳理可向外匯檢查部門移交的違規行為,細化案件與線索移交中需考慮的各項酌定因素,有助于監管過程中明確核查方向,按圖索驥,追蹤違規行為的關鍵要素,準確對接涉嫌違反的外匯管理政策法規及條款明細。根據違規性質不同,可將違規行為的類型分為程序性違規和實質性違規。其中:程序性違規是指未按規定進行登記、申報、報告、數據核查等程序性操作的違規行為;實質性違規是指違反管理規定發生逃匯、非法套匯、違規匯入、非法結匯、擅自改變外匯或結匯資金用途以及非法買賣外匯的活動。
靈活運用各項核查方法
注重財務報表數據在貨物貿易非現場監測中的輔助作用。實際工作中,核查人員可充分結合財務報表,從企業財務、經營狀況,相關科目勾稽關系判斷企業貿易信貸行為的合規性,交叉匹配企業財務數據、進出口數據、收付匯數據,發現隱藏線索,深入挖掘異常情況的根本原因。一是通過財務報表中貨幣資金、短期借款、主營業務收入等科目,可以掌握企業資金來源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核查,進一步分析企業付匯資金來源的合理性。二是可以通過財務報表匡算新增存貨金額與進口金額進行匹配,有效區分企業經營業務類別,掌握企業代理和自營貨物的規模。這有助于判別企業進出口和收付匯是否匹配一致。
貿易融資數據篩選方法在非現場監測中的探測作用。首先,通過對企業的結匯、購匯總體指標進行分析,初步篩選出涉嫌虛假貿易融資企業。初步篩選時可引入涉外信用杠桿率指標,運用企業涉外信用杠桿率=企業所獲涉外信用余額(發生額)/企業凈資產余額,反映企業以自身資本為基礎,獲得涉外融資和信用支持的杠桿倍數;或用企業涉外信用杠桿率=涉外信用發生額(或貿易融資發生額)/進出口總量,反映企業以自身涉外實體經濟活動為基礎,獲得涉外融資和信用支持的杠桿倍數。在完成上述篩選后,再利用賬戶性質等各類信息進行印證分析,實現進口融資與出口融資的科學分類,確定存在虛假貿易融資的準確方向,甚至鎖定存在虛假進口嫌疑的具體數據所在。
取證環節充分
在現行的貨物貿易管理模式下,法律賦予了管理部門現場查閱、復制、問詢等調查職能,這就要求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必須注意認真收集、鑒別和使用證據,排除非法證據和無效證據,確保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三者統一,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
證據的客觀性是違規事實確認的核心。證據的客觀性是指證據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依據這些材料的真實性,檢查部門可以推斷出線索或案件的事實狀態。確保證據的客觀性需把握兩個要素,一是證據形式以紙質證明材料為主,而對于不配合外匯局開展現場核查工作的,還需制作并留存相應的照片、視頻、音頻資料以作證據;二是證明主體的中立性,一般情況下由第三方出具或包含第三方主體的證明材料,如海關簽發的進出口報關單、銀行提供的收付匯憑證、交易雙方簽訂的合同或協議等。
證據的關聯性是查找違規線索的依據。調查取證環節可遵循靈活性支配下的關聯性原則,采集邏輯相關又兼具法律關聯的證明文件,用以確認待證違規業務或行為的既定性。例如,驗證企業存在未按規定履行報告義務,由于進出口報關信息與企業收付匯信息不能自動關聯,無法認定企業需報告而未報、錯報的情況,這就必須要以企業提供的收付匯信息與報關單匹配表作為依據。
證據的合法性是避免執法風險的關鍵。證據的合法性既要求收集、使用證據的手段合法,也包括證據本身符合外匯管理的法規要求,以保證證據的證明力。外匯局在現場調閱取證時,需要求銀行、企業提供真實有效的證明材料,并加蓋公章。

案件和線索移交圖
制定經常項目部門移交標準。建議整合業務部門關于案件移交的規定,制定明確的經常項目移交標準:一是框定可移交的違規行為范圍,明確線索移送及案件移交的基本內涵。二是明確違規行為的筆數及金額作為移交參考標準,如違規行為達到一定的筆數或金額才可辦理移交,未達標準的暫不移交,由經常項目對違規主體提出警示;此外,對于已經注銷執照或“三無”企業存在的外匯違規行為,可不必再移交至外匯檢查部門。三是明確貨物貿易外匯違規行為證據標準,調查取證要合規、充分。四是明確移交程序,對移交審批權限、移交形式做出具體規定,同時要明確移送線索是否需繼續辦理案件移交的相關事宜。
加強外匯收支形勢的研判。緊緊抓住異常跨境資金流入的關鍵環節,提高對銀行、企業的檢查頻率,擴大被檢查主體的覆蓋面;同時,以非現場分析促進現場檢查、企業檢查與銀行查處相互促進的方式,提高銀行案件查處的效率和精準度。
準確理解自由裁量權。在經常項目非現場監測、現場核查中,管理部門根據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結合外匯違規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及危害程度等因素,對企業擬移交外匯檢查部門或分類降級管理進行綜合裁量。當前,外匯管理相關法規制定了對違規行為相對人的處罰規定,對部分違規行為主體實施分類管理也符合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相關要求,因此在對具體違規行為是否移交的決策過程中就出現了自由裁量權的運用問題。經常項目管理部門需準確理解自由裁量權的外延和內涵,把握合法性與合理性并重的合規尺度。
作者單位:外匯局無錫市中心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