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明+焦宗超
年過七旬的姚美峰是慶安鎮慶旺社區的居民。這些年,他既要照顧半身不遂的老伴,又要經管正在讀初中的孫子,倍感吃力。他想找一個既能幫助料理家務又能輔導孩子學習的“全能型”保姆,卻又付不起高額工資。躊躇之際,他找出社區服務聯系卡,撥通了社區黨總支書記孫立東的電話。孫立東聽明白情況后,立即通過社區的居民就業信息庫“按圖索驥”,為他找到了合適人選。姚美峰如釋重負,對社區到位的便民服務贊不絕口。
這個例子不過是慶安縣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一個縮影。慶安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守坤告訴記者,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之前,縣委就把便民服務作為基層黨組織轉作風、惠民生的重要舉措,不斷創新思路、完善機制、提升檔次,如今,服務渠道仍在拓展,服務質量更加暖心。
社區:打造“10分鐘便民服務圈”
吳麗華曾是一名下崗職工,面對生活的厄運,她不甘屈服、奮力抗爭,終于開創了一片廣闊的生存空間。2013年,她又將發展的目光鎖定在生豬養殖上。然而,在居民區附近開設養豬場絕非易事,需要與周邊鄰居進行協商,而且,辦理工商執照、下崗失業證明、申請再就業小額免息貸款等等,都需要具備某些前置條件。于是,她來到慶華社區黨總支請求幫助。社區黨總支立即啟動便民服務程序,不但與豬場附近的城郊村積極溝通,幫助協調了一塊養殖場地,還在承諾工作日之內為其辦妥了應由社區承辦的各種手續。很快,吳麗華就拿到縣勞動就業局發放的5萬元免息貸款,并建成了養豬場。現在,她飼養成豬近40頭、小豬100多頭。
吳麗華在家與社區、養豬場與社區往返過程中發現,每次去社區辦事兒,步行都沒有超過10分鐘。
“方便群眾辦事兒,不光要解決群眾可能會遇到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問題,還要讓群眾少跑路。”慶安縣委組織部組織二組組長張玉波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有效整合社區服務資源,縣委提出以社區服務站為核心,以居民步行10分鐘范圍內的超市、社區服務站、警務室、養老機構、轄區學校等服務網點為輻射半徑,打造社區“10分鐘便民服務圈”。社區服務站達到了有活動場所、“一站式”服務窗口、文體活動室、圖書閱覽室、辦公設施、電教遠教設備、規章制度、檔案資料“八有標準”。社區服務站下設服務點,均達到了有標牌、制度、公示牌、服務指南、便民電話“五有標準”。同時,縣委、縣政府的各個部門也將服務觸角深入到社區,每個月都有兩個固定的日子深入到一個社區,對居民提供面對面的服務。
于是——
慶盛社區黨總支就有了由離休老干部、縣國土局原局長李剛領銜的“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吸納了10分鐘路程之內的中小學校、幼兒園、個人診所、校外教育服務點、超市等機構,共同關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李剛也因此榮獲國家級關工先進個人。
慶和社區黨總支就有了自己的品牌——太極拳黨支部。在黨支部書記勾繼鋒的帶領下,27名黨員義務舉辦太極拳學習班,每天在廣場當“領拳”教頭。2013年,黨支部榮獲綏化市優秀太極拳輔導站稱號。
慶安鎮保安村(社區)黨總支在2000平方米辦公樓里只留4個辦公室,余下空間全建成了便民服務設施。
……
鄉鎮:織就“一站式”便民服務網
今年春節,豐收鄉豐山村村民高洋從打工地上海回鄉過年時,遇到一件撓頭事兒——他家的房照亟需變更,但按有關規定,房照變更20日內辦結,而他過了春節就要返回上海。更讓他焦急的是,馬上要過年了,鄉公共服務中心、縣住建局還有人辦公嗎?高洋家所在的高連生屯離豐收鄉20公里、離縣城30公里,如果找不到給辦事兒的人豈不白跑一趟?這時,他的家人拿出一張便民服務卡,讓他給鄉公共服務中心副主任、鄉建助理張春輝打個電話咨詢一下。
張春輝接到電話后,立即啟動特事特辦程序:(臘月二十四)親赴高洋家中做現場勘察,并幫助高洋準備好諸如身份證復印件、村級組織證明、土地證復合件等前置件。隨后,張春輝又和高洋一起前往縣住建局,經協調,當天就為高洋辦理了新房照。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后,縣委為了解決便民服務不到位的問題,在鄉鎮織就了‘一站式便民服務網。”慶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海濤介紹說,這個服務網主要行使三項功能。一是整合鄉鎮公共資源。鄉鎮黨委本著實用、方便、快捷的原則,將所屬各站辦所的某些服務項目集中起來,組建公共服務中心。每個中心設置8~10個服務窗口,按照規范的辦事程序、工作制度,打通便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巡回便民服務進村。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每個月都去各村巡回辦公,一個村兩天,且日期固定,以便群眾“鄉里的事兒村里辦”,同時對村屯便民服務站點進行指導。三是協調涉縣便民事項。當群眾需要辦理的事項涉及到縣委、縣政府相關部門,而當事群眾又需要“急辦”“特辦”時,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就迅速與縣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協調乃至代辦,以解群眾的燃眉之急。
2013年,巨寶山鄉一位村民身患重病住院就醫,出院后,其家屬前往鄉公共服務中心報銷醫藥費。工作人員在核定報銷數額后,將信息報到了縣新農合辦。沒幾天,患病村民的家屬找到鄉公共服務中心,問報銷的錢怎么還沒有打到他家的卡里,說看病急等錢用。工作人員讓座、倒水,耐心解釋相關規定。但那位村民不予理會,而且言辭越來越激烈。即使這樣,工作人員還是設身處地為村民著想,依據臨時大病救助政策,為其爭取了數千元的救急錢。事后,情緒平靜下來的患病村民家屬向公共服務中心全體工作人員鞠躬道歉。
巨寶山鄉鄉長、鄉公共服務中心主任李志遠告訴記者,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就像一張大網,把便民服務覆蓋到了每一個村屯、每一個村民。
村屯:鋪設“代辦型”便民服務點
2014年,豐收鄉豐滿村村民于紅光從本村30戶村民手中流轉了70坰地,成立了玉米種植合作社。由于大面積機械化種植玉米需要土地連成片,而村民承包的土地分布零散,如果靠他自己挨家挨戶去“談”,肯定耽誤農時;每個規模地塊中如果有一戶村民對土地流轉沒興趣,就可能“攪黃”這塊土地的整體流轉;有的村民還借于紅光急于土地流轉之機要“高價”,遠遠超出了合理價位……村黨支部聞聽此事,立即與于紅光協商,并啟動代民服務機制,組織村“兩委”班子成員、屯黨小組長和部分黨員,分赴涉及到土地流轉的農戶家中講解政策、算賬對比、協調轉讓、協商價格,終于趕在備耕前全部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
“村級黨組織開展便民代辦活動,就是要解決群眾辦事成本高、辦事效率低的問題,就是要幫群眾解決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據慶安縣委組織部組織一組副組長劉曉偉介紹,村級代辦服務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設立村級便民服務代辦站,既承接鄉鎮公共服務中心定期來村的“一站式”辦公,又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承辦村里的重大代辦事宜;二是設立村干部便民服務代辦室,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村會計實行坐班制,“兩委”其他成員每周至少坐班兩天以上,周六、周日實行輪流值班制,及時協調、安排、處理群眾需要代辦的事項;三是設立屯便民服務代辦點,主要設立在屯黨小組長家、外出頻繁的黨員家或食雜店,隨時代辦村民諸如繳費、購物等“小事”。
采訪每到一處,村民們都對“村屯代辦服務”贊不絕口,說“既辦成了事兒,又少跑了腿,省錢省時間”。2014年春,巨寶山鄉巨泉村的許多村民在辦理新農合時遇到“麻煩”——有人因外出打工顧不上;有人年紀大行動不便,去不了村部,更上不了鄉里;有人因文化水平低,填表總出錯……于是,村黨支部決定全程代辦每戶村民的新農合手續:統一收錢、統一臨時墊付未付款、統一填寫表證、統一上報表證、統一領證,做到新農合上保率100%、零差錯率。辦結不久,就有數位村民受益。
6月的慶安,滿眼翠綠,一派盎然。正致力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吉慶平安社區黨建”的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守坤告訴記者,在14個鄉鎮、12個城鎮社區、93個村(社區)、794個自然屯,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里的基層黨組織便民服務的真情與暖意,是我們鍥而不舍的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