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我是一名組工干部。近年來,在開展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中,我們注意到,一些黨員流動到企業后,出于這樣那樣的考慮不愿意公開自己的黨員身份或不愿意將黨員組織關系轉到企業,游離于原所在地黨組織和非公企業黨組織的管理之外。探究部分黨員“隱身”的原因,我認為,其一,部分黨員的身份意識和先鋒意識淡化;其二,部分黨員的工作不夠穩定,對非公企業歸屬感不強;其三,部分黨員對非公企業黨組織缺乏認同感,尤其在一些家族特征鮮明、家長制管理的非公企業中更為突出。
近些年,非公經濟組織發展迅速,黨員向其流動趨勢明顯,關注黨員“隱身”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為此,我借貴刊一角提幾點建議,供相關部門參考。
一是對流動黨員的管理需要更細、更嚴。尤其對縣域內流動的黨員,所屬基層黨組織要切實擔負起教育管理職責,保持經常聯系,盡量動員其正常參加本單位黨組織的組織生活;對確實不方便參加本單位黨組織組織生活的,要主動通報其所在企業黨組織,確保其就地參加組織生活和黨員其他活動,在所在企業發揮黨員作用;建立企業活動檔案和雙向評價機制,信息互聯互通,讓黨員無法“隱身”,從而避免出現教育管理的“真空”和“盲區”。
二是非公經濟組織黨建工作步伐需要加快。既要應建盡建擴大“兩個覆蓋”,又要糾正重建輕管的問題,抓好跟進指導培訓,使非公企業黨組織能夠規范正常運行;要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增強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影響力和向心力,增強流動黨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使其自覺向黨組織靠攏,自覺亮明身份,推動企業發展。
三是正視當前部分黨員的思想滑坡、信仰蛻變等問題,穩妥推進不合格黨員處置工作。對人在黨內、心在黨外,組織觀念、黨性觀念確實淡薄,已經喪失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黨員,通過自退、勸退、清退等適宜方式讓其離開黨員隊伍,使黨在“瘦身”中得以強健軀體,隊伍得到純化,結構得到優化。
依蘭縣委組織部 代鋒
編后話:部分黨員“隱身”現象是個老問題,在非公企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這一問題尤為值得關注。這幾年,雖然各地也在研究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但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建議各級組織部門、黨工委、黨組織上下聯動,齊抓共管,探索出更多貼近實際、切實可行的舉措,讓“口袋黨員”落戶安家、“隱形”黨員現身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