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
2014年10月,由法國攝影家弗里德里克·布倫納(Frédéric Brenner)發(fā)起的“在這里”(This Place)攝影項目于捷克首都布拉格道可思當代藝術中心(Dox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開展。這是一個以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這片土地為主題的群體拍攝項目。展期近5個月,隨后它將在2015年5月開始多國巡展。這個項目中,共有12位世界知名攝影家參與,除布倫納以外,還包括約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史蒂芬·肖爾(Stephen Shore)、托馬斯·斯特魯斯(Thomas Struth)、杰夫·沃爾(Jeff Wall)、溫迪·愛華德(Wendy Ewald)、馬丁·勒(Martin Kollar)、李俊金(Jungjin Lee)、吉列斯·皮里斯(Gilles Peress)、法扎勒·謝赫(Fazal Sheik)、羅薩琳德·所羅門(Rosalind Solomon)和尼克·瓦普靈頓(Nick Waplington)。
把這些大咖集合在一起不是易事。那么,這些人走到一起后,又給大家?guī)砹耸裁矗坎紓惣{認為,通過偉大的藝術家的眼睛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這片土地的復雜性,了解關于它的歷史和地理,它的居民和日常生活。最終,每位攝影家花了半年左右或更多時間在此地居住,尋找他們感興趣的拍攝對象,而整個項目的創(chuàng)作持續(xù)了6年(從2007年到2013年)。
將這些照片放在一起,確實如布倫納所想,形成了看待這塊充滿爭議的土地的多維視角。 然而,除此之外,我們還關心這類社會紀實攝影在當下的文化語境中,如何為我們認識和探索未知提供養(yǎng)料?布倫納坦言,他組織這次拍攝,靈感源于紀實攝影史上成功的群體攝影項目,比如19世紀法國的“太陽計劃”(Mission Héliographique)和1930年代美國農(nóng)業(yè)安全管理局(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領導的拍攝項目。
然而,今天已經(jīng)與以上兩個攝影項目所處的時代大為不同,攝影的功能和作用也發(fā)生了明顯的改變,尤其是社會紀實攝影的生存土壤似乎正在發(fā)生質(zhì)變。我們在思考:伴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攝影家們又該怎樣應對,以實現(xiàn)猶如當年先輩的雄心?布倫納邀請的攝影家中,一些人遵循著經(jīng)典的紀實攝影范式,而另一些人習慣的拍攝方式與秉承的拍攝理念距離這個范式較遠,這樣的組合又能給社會紀實攝影帶來什么創(chuàng)新?
本期專題,我們試著在照片中尋找答案,哪怕只能找到一部分。當一頁頁翻閱這些照片,我們能看到的將不僅是遙遠異邦的人文景觀。以色列和約旦河西岸這片土地距我們很遠,而照片可以離我們很近,群體攝影項目這種創(chuàng)作和表達方式能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借鑒也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