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曉池
蔣山,華寶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華寶齋富翰文化有限公司是我國唯一擁有從造紙、制版、印刷、裝訂到出版、發行影印線裝古籍整個體系的純文化產業集團,總資產接近兩億元。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專心做文化本就是一件“奢侈和孤獨”的事情,可是蔣山卻堅持將這份“奢侈和孤獨”進行到底。他說他從不感到孤獨,因為他在一個文化的王國里,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盡心盡力,他沒有時間孤獨,就算有那也只會是滿足和快樂。他說當他垂垂老矣之時,最大的成就不是將這個文化王國打造得多大,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結識下多少志同道合的“真”朋友。
父親光環下的“富1.5代”
說到蔣山,就不得不提他的父親——蔣放年,一個頗為傳奇的富陽企業家。原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曾贊道:“浙東自古為人文淵藪,富陽蔣君放年者,今之有心人也。”
時光倒退回30年前,熱愛中國傳統書籍的蔣放年立志要做一份和他熱愛的書籍有關的事業,憑著一腔熱血和一股闖勁,將原先的土紙作坊打造成“富陽古籍造紙廠”,經過幾年兢兢業業的努力,他研發的宣紙產品——“古籍書畫紙”被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組定為古籍整理專業紙。1989年,蔣放年又創辦了“富陽古籍印刷廠”,并成功攻克了在傳統印刷界有“哥德巴赫猜想”之稱的石印,創造了“從一根毛竹到一本精美線裝書”的傳世奇跡。
隨后富陽古籍印刷廠出版的《營造法式》、《十竹齋畫譜》等作品中創造的令人嘆為觀止的新舊合璧的技術,塑造了蔣放年“富陽新蔡倫”的神話。而之后創建的“中國古代造紙印刷文化村”等,更是把中華四大發明中的造紙和印刷技術生動還原并發揚光大。文化底蘊深厚的華寶齋成立,完成了蔣放年古籍文化品牌的積淀和提升,形成了蔣放年“古籍王朝”的格局。
在蔣山心中,父親一直是個非常“高大、偉岸”的存在,因為父親的關系,在求學期間也曾有人說他是“富二代”,可是蔣山卻覺得自己最多是個“富1.5代”,年幼時的貧寒讓蔣山深知財富的來之不易。父親對他們姐弟的管教非常嚴格,蔣山小的時候便開始幫家里干活。高中畢業后,父親執意將他送去北京上大學,這是他第一次離父母這么遠,盡管不舍,但是卻明白父親的安排肯定是為了自己好。
臨危受命:虎父無犬子 時勢造英雄
22歲大學畢業后,當別的同學還在繁華世界中尋覓自己的位置時,蔣山卻已經成為了華寶齋里最普通的一名學徒。人人都知道他是董事長的兒子,是這家文化王國未來的接班人,可是并沒有人因此而優待他,他也沒有為此而覺得特別。蔣放年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蔣山接受的教育方式更加嚴厲。
在隨后長達7年的時間里,蔣山從公司里一個最普通的學徒做起,一步步成為父親事業上的得力助手。他熟悉每道工序的操作,公司里的每個車間都有他留下的足跡,也正是這段工作經歷,為他日后接手華寶齋奠定了非常扎實的基礎。
2003年,蔣放年因病突然辭世,在一片關切和質疑聲中,蔣山成為了華寶齋的第二代掌門人。
對于很多人來說,華寶齋不同于普通的造紙企業,它所代表的不光是“古籍王朝”這樣顯赫的聲名,更代表“古籍書畫造紙”這一國粹在中國文化和華夏文明的發展。華寶齋是他父親創辦的華寶齋,它體現了一位農民企業家對傳統文化孜孜不倦的維護和追求。可是在某種意義上說,它又不光光是他父親的華寶齋,也是文化的華寶齋,是社會的華寶齋。它的身后有著錯綜微妙的人脈和紛繁復雜的管理,而蔣山,才29歲,這么年輕的他,有這個能力去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份事業嗎?
面對這些聲音,蔣山沒有站出來為自己表態,而是花了3年的時間用華寶齋的騰飛堵住了悠悠之口。沒人知道那3年蔣山的心里承受了多大的壓力,對于這一段苦楚他不愿多說,只是感激每一位在那個時期幫助過他的家人和朋友。他說:“我沒有想過父親會走得那么突然,真的一點準備也沒有,當時我就想,我能做到的,對父親最大的安慰就是把華寶齋經營好。”
以傳統文化創造時代精神
“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富陽是中國造紙之鄉,“富春赤亭紙”更曾在宋朝被定為朝廷公文用紙。蔣山出生在富陽靈橋,這里的造紙文化歷史悠久,少年蔣山耳濡目染對傳統紙造紙文化有著特殊的情懷。
砟竹、削竹、拷坯、砍青、捆料、翻灘、料春、操紙、榨紙、曬紙,直到如今,華寶齋仍一直沿用富陽古造紙技藝,其對工藝時間、溫度,甚至力度控制都有非常精確的要求。華寶齋的古籍紙每張都薄如蟬翼,凝聚了眾多的工序和汗水。自蔣山接手華寶齋以來,他便一直致力于將這些“美好的文化”發揮到極致。
當得知文化部和財政部要聯合開設一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時,蔣山認為這對華寶齋的發展將是一個極好的機會。經過多重努力,華寶齋最終憑借其在古籍線裝書行業精良的制作工藝,被選定為“中華再造善本工程”主要定點影印單位,從此鞏固了其在古籍線裝書出版、印刷方面的地位。
2005年,華寶齋又將有著悠久歷史、繁盛期近四百年的“杭州雕版印刷”作為民間手工技藝,成功申報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他的倡議下,華寶齋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越來越多地與市場和現代結合,木刻水印版的《富春山居圖》、《西湖十景》、《富陽十景》的出品讓傳統的印刷工藝再次回到了人們的生活中來。
古籍的出版印刷對專業要求非常高,在華寶齋內聚集著一批國寶級的老師傅,他們都是這方面的大師,各個都經驗豐富,技藝精湛。蔣山深知人才是決定華寶齋存亡的關鍵,如何培養更多更年輕的工藝大師,將這些傳統技藝傳承下去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為此,他與浙江某青年技工學院合作,把華寶齋作為培養和使用人才的平臺,既達到了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目的,同時也為華寶齋的發展卯足了后勁。
蔣山說:“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傳統文化,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用傳統文化創造出新的文化,新的時代精神,這種所謂的新文化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陽春白雪也能遇見他的高山流水
沒有人知道這個衣著時尚、年紀輕輕的CEO對傳統文化的執著有多深,但是你看他在談論傳統文化時的滔滔不絕,面對古籍印刷作品的專業與挑剔,相信你就會明白為什么這個年輕人可以在29歲的年紀就接管下這個龐大的文化王國,并且能在這個波濤洶涌的商海里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熱情,繼續著這份在很多人看來有些“孤獨”的事業。
近年來,隨著華寶齋事業版圖的不斷擴建和壯大,蔣山作為華寶齋的掌舵者,越來越多的榮譽和掌聲向他襲來,可是他卻在這時日益低調起來,甚至連一些媒體的采訪也鮮少接受。
不同于當初面對眾人質疑時的沉默,在如潮的掌聲前蔣山選擇沉默是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太多。他知道在人們對他認可的背后,是大家對于傳統文化的日漸重視,他說:“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是讓我非常開心的事情,可是更讓我開心的是有一天可以用強大的民族文化來改變這個社會,我能做的就是堅守在傳統文化的陣營里,讓它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房地產行業發展最為迅猛的那幾年,也有人建議蔣山投資一些其他的產業,但是他拒絕了。他說:“我并不是覺得房地產不好,相反房地產很好,它一年可能就能創造好幾個億的利潤。但是我的目標不同,我就想單純地把傳統文化做好,將來把華寶齋打造成一個百年老字號。”
后記:堅守傳統并非孤獨
與蔣總的采訪安排在了一個午后,那天正趕上富陽下雨,當筆者從市區一路驅車來到華寶齋時雨已經停了,只留下樹葉上的幾滴水珠。采訪進行得非常順利,蔣總對于傳統文化的執著和認識打破了筆者很多以前的認知。在過去我總認為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一個始終堅持傳統文化的人肯定是孤獨的,就像一個孤島的國王,盡管統治著偌大的島嶼和海洋,可還是免不了會有逆水行舟的無力。
但是在蔣總身上卻完全看不到這種孤獨和無力感,當筆者直接將疑問說出來時,他是這么回答的:”傳統文化從來沒有消失過,我們今天所接受的一切文化都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出來的,所以堅持傳統文化并不是一件不合時宜的事情,反而是一件積極、勇敢可持續的事情,既然如此我又怎么會孤獨呢?我不僅不孤獨,反而感覺非常快樂,因為文化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只要一直堅持做文化,那么不管是十年還是百年后,華寶齋也就不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