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
近年來,每逢給李玉林兄打電話,我總是習慣地問“你在天津嗎?”,在我印象里他時常行走在采訪路上,從塞北到江南,從國內到國外,不知疲倦地奔波著。時光流水,多年來玉林兄的文學寫作從來沒有離開這個關鍵詞:慈善。有時我想,玉林兄鐘情于慈善主題,這本身就在踐行他的文學理想。放眼當下中國文壇,一個作家依然保持著當年出發時的熱忱而為理想寫作,已然彌足珍貴。因此,我對玉林兄的人品與文品,深感敬佩。
今年春節前,我得到玉林兄新作《慈善中國》,皇皇68萬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筆,全書跨度近三十年,堪稱“中國慈善事業斷代史”。這部大作是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我認為應該召開作品研討會。他卻說只是想把中國慈善事業寫出來,讓大家知道就是了。我相信一個投身慈善寫作的作家,淡泊名利了。
這些年來,玉林兄筆耕不輟。繼《慈善中國》后,他又推出新書《慈善的高山厚土》,以高山厚土形容慈善事業,生動而貼切。那么以什么來形容作者呢?我認為用“老黃牛精神”生動而貼切。玉林兄做的事情,我肯定是做不到的。
新作《慈善的高山厚土》與此前的《慈善中國》相比,文本有所不同,《慈善中國》是“斷代史”,《慈善的高山厚土》則是為人立傳,我們從中讀到16位傳主的感人事跡。
這16位傳主均為我國慈善事業的前輩與功臣,有的名字廣為人知,有的名字則不很熟悉。李玉林兄在《慈善的高山厚土》引言里寫道:“作為我國慈善會發展的一個見證人,一個對慈善事業充滿敬畏之情,為慈善領域人和事激勵感動、魂牽夢繞的編輯、記者、作家,我覺得自己有義務把我所了解的那些慈善會里的離退休老干部為人、做事的真實故事介紹給讀者。當我們看到我國慈善事業在改革創新中不斷發展,當越來越多年輕有為的專業人士加入慈善工作者隊伍的時候,我們絕不應該忘記那些為我國慈善事業作出了非凡貢獻的老同志。”
讀到這里,我被感動了。一個作家的真心寫作,首先表現為社會責任感。在《慈善的高山厚土》這部大書里,作者向我們展示出一位位道高望重的前輩,他們本應頤養天年,盡享夕陽美好時光,卻以老驥伏櫪精神投身中國慈善事業,壯心不已。
請看原國家民政部任部長崔乃夫先生,他是首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這本書中記錄了這位老會長對“慈善”二字的理解:“慈善實際上就是人們之間的互助。慈善在中國存在時間很長了。早在先秦就有‘慈和‘善二字出現。老子的《道德經》中,又有‘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句子。”崔乃夫先生對慈善很有研究:“父母對子女的愛為慈。講的是縱向關系。如‘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所體現的就是慈。善講的是橫向關系,社會上人對他人的幫助、仁愛。中國把慈善二字并提,是在《北史》的《崔光傳》里。那里面有‘光寬與慈善這樣的提法。”
請看原中共中央統戰部長閻明復先生,他是第二任中華慈善總會會長。他的父親閻寶航是我黨優秀的戰略情報家,同時也是杰出的慈善家。閻寶航先生學生時代即被同學稱為“閻老佛”,早年白手起家辦起貧兒學校,抗戰期間在重慶不惜變賣家產,大量接濟并保護很多淪陷區的難民和革命者。閻明復先生秉承父親善良正直的家風,八十歲高齡仍然不忘扶危濟困,甚至多次捐出工資和積蓄。
書中還有另外14位傳主:范寶俊、陳鐵迪、陸煥生、閻穎、黎子流、李宏塔、徐山林、李志斌、謝玉堂、俞興德、杜穎、張燕麗、項秉炎、方慶云。他們都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奠基者、開創者。比譬陸煥生先生,曾任天津市副市長,是天津市慈善協會第一、二、三屆會長。功德自在人心。恕我不詳盡介紹了。
拜讀了諸老的事跡,我終于明白李玉林兄為何給這部新著取名《慈善的高山厚土》。當下有些人對中國慈善事業懷有某種誤解,這不足為奇。玉林兄在書中寫道:“只要是能面對事實尊重事實,只要還有些許社會責任感,只要心靈和眼睛還沒有被腐蝕污染,凡是沒有嘩眾取寵之心的正常人都會看到:正是慈善會里這些離退休老干部無私奉獻的精神、改革創新的膽略、嘔心瀝血的工作,才有了新中國慈善事業的創建和發展,他們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高山厚土。”
高山仰止,厚土留德。李玉林兄以真心寫作,他說出自己心里話。誠哉斯言!《慈善的高山厚土》讓我們記住了這16位傳主的名字。他們,正是中國慈善事業的高山厚土。我們,則應當是中國慈善事業發展壯大的繼任者。?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