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經濟是互聯網經濟和傳統經濟的總和,是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演講時首次提出。他表示,世界的本質就是一系列大數據,大數據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影響到人類的價值體系和經濟的發展方式
2015年6月13日下午,受中國教導型企業家聯合會的邀請,經濟學家宋清輝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發表題為《告別互聯網經濟 迎接大數據經濟》的重要演講。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最大的東方廳座無虛席,來自北京、上海、臺灣等地共計1000多名企業家一起聆聽了他的精彩演講。
以下是演講全文(宏觀經濟形勢部分)摘要:
如果把互聯網經濟比作鼠標的話,那么實體經濟就是水泥,只有鼠標和水泥通力合作,才是一個沒有缺憾的“互聯網經濟”。過去的20多年,雖然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贏得了企業主們的重視,產生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互聯網巨頭,但并不是每個傳統企業都喜歡互聯網,有部分企業主認為互聯網毀掉了他們的生意。所以目前企業主們在對待互聯網經濟態度上涇渭分明,而大數據經濟改變這一切。
目前,還尚未找到一種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的辦法,因此大部分企業在互聯網方面的投入超過三年之后,就基本上放棄了跟互聯網的結合,這就意味著互聯網經濟永遠無法成為主流,因為它不能深深植根于實體經濟。我曾經多次表示過,中國尚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一個實體經濟如果沒有與工業4.0去結合,只希望寄托于“互聯網+”遲早會出問題。
中國互聯網市場很大,泡沫也很大。它主要體現在:一是中國的信息通訊技術水平低,與歐美等國相差至少10年以上。如在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2014年《衡量信息社會報告》里,中國信息通訊技術水平排名86位,追趕起來顯然需要不少時間。二是中國互聯網技術創新能力偏低,整體低于外國同行。在國內,甚至不少傳統業務公司,僅僅因為人為貼上“互聯網+”的標簽,而迅速獲得高倍的溢價。如果它脫去“互聯網”的馬甲,你會看到什么?
互聯網經濟的存在不合理,因為它不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實際上是受命于危難之間的一個工具——宏觀經濟持續惡化,中國迫切需要找到經濟的新引擎。目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進入到中低速增長階段。從GDP角度來看,中國GDP增速已經由2007年第一季度的14.5%,下降到2015年第一季度的7%,創下六年來新低。出口態勢疲軟,制造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依舊突出。
除了上面所講的,互聯網經濟本身存在諸多問題之外,實體經濟和工業4.0相結合同樣存在問題。因為中國的制造業還在工業2.0~3.0之間,面臨著一場硬仗。為什么稱之為硬仗?主要是根據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定義而言。18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定義為工業1.0,20世紀初的電氣化為工業2.0,20世紀70年代的生產工藝自動化為工業3.0,智能制造為主導的是工業4.0。
當下,中國的制造業還在工業2.0~3.0之間徘徊,就直接走向4.0,這就需要我們跨越式的發展,這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中國的絕大部分企業都需要補上2.0到3.0這一課,即從電氣化到自動化。補上去之后,才能夠談與工業4.0的結合,然后再與“互聯網+”初步結合。
但是,實體經濟與工業4.0成功結合更是需要時間的打磨,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國制造業中長期處在2.0工業思維之下的技術工程師和管理人員,技術與思維模式都相對滯后,改變這些工人的思維模式難度堪比“登天”。再者,相較于德國、日本這些工業發達國家,中國缺乏精神傳承,沒有幾代人的努力,德國與日本的工業化也不可能領先中國這么遠。即便是國民們知道了日本的智能馬桶蓋是浙江杭州生產,但是到了日本之后,還是會一根筋地哄搶,值得我們深思。
工業4.0本質上是一場生產模式的創新,創新就需要去投入。以市場標桿德國為例,僅在2012年,德國在新技術開發和創新領域的投入達到794億歐元,占GDP的2.98%,它們當年的目標是3%,同期中國這一數字是1.98%。與中國全民創業萬眾創新不一樣的是,創業、投資在德國并不盛行,天使投資基金更是稀少,在創新上的投入私人企業占據鰲頭。例如2014年的統計數字顯示,大眾在過往的一年在研發上的投入135億美元。這種創新的力度值得中國的企業去學習。
所謂互聯網經濟,不是讓市場放棄實體經濟,更不是讓兩者平分秋色、強行結合,而是借助互聯網這一載體追求更高的綜合質量,往產業的價值鏈的上游去走,通過互聯網最終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和投資回報率。
在我看來,互聯網經濟與實體經濟是相互結合的關系,工業4.0與“互聯網+”也是融合的關系,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需要做企業的認真思考的是,互聯網經濟僅是網絡信息時代的一種經濟現象,它能夠加速實體經濟的迅猛發展。但若不以實體經濟發展為主線,反以互聯網經濟發展為主,這種本末倒置的推進方式將令兩者的匹配程度越來越遠,最終的結果就是畸形發展。
所以我曾經多次建議一些企業家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主,對一家企業來講,如果你的企業還沒有找到跟互聯網相結合的方向,就不要貿然地去湊“+互聯網”的熱鬧,否則一番嘗試失敗之后,你將回到起點,失去了企業轉型升級的寶貴時間。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很多企業包括一些政府部門,過分夸大互聯網、信息化的作用,可能更多的是為了炒作股價和政績。
信息網絡技術日新月異,4G剛起步,比4G網絡更快地5G就來了。在互聯網時代,你的企業沒有抓住互聯網經濟大背景下的“互聯網+”沒關系,因為我們即將迎來大數據經濟時代。在此前,宏觀經濟、企業經營的最大風險莫過于來自于數據鴻溝,而大數據經濟卻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式,它不但能夠解決企業決策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也能夠解決全球氣候變暖、肆虐全球的疾病、國家之間的戰爭等許多問題。
大數據經濟是互聯網經濟和傳統經濟的總和,它讓我們居住的星球變成了一座龐大地球村數據庫,世界上的萬物通過它緊密地鏈接在一起,屆時無處不在的智能機器設備和各類終端,在獲得地球村海量的數據之后,能為人類自動地提供各種服務。大數據經濟并不是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它是一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在大數據時代,傳統的經濟模型已經過時,傳統理論也被它所被終結。
世界的本質就是一系列大數據。大數據經濟將成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影響到人類的價值體系和經濟的發展方式,就如同人類從礦物質里發現了汽油、鋼鐵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一樣。過去傳統經濟無法解決環境、城市化等各種問題,而大數據經濟提供了重要的路徑。
大數據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它將帶來一場社會變革,真正地改變一切,你視而不見還是去積極地擁抱它?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