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顯
5月13日,恩施市白果鄉龍潭壩村萬頭養豬場內十分繁忙,12輛載滿商品豬的貨車整裝待發。湖北思樂牧業集團投資3500萬元興建的這個豬場,按照“公司提供豬源和回收產品、農戶飼養管理”的方式經營,2012年建成以來,年出欄商品豬3萬頭,年產值突破5000萬元。昔日的貧困村,從此搭上了致富快車。引進、留住、傾心服務該項目的人,就是村支書張贈勤。
“恩施市實施千名村級后備干部成長工程,為村級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成就了一支新農村建設生力軍,張贈勤就是從后備干部中成長起來的杰出代表!”恩施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王蘭英介紹說。
儲備千名村級后備干部有無必要?他們是怎樣成長起來的?他們真有那么大的能量嗎?帶著這些疑惑,筆者到恩施市進行了探訪。
求賢若渴,廣納英才
為村級組織儲備人才,沐撫辦事處最先探路。因沐撫地處恩施大峽谷景區,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恩施市于2008年10月設立了沐撫辦事處。“辦事處成立之初,全辦34名村干部中,55歲以上的占23人,年齡最大的65歲,經濟能人型村干部偏少。而大部分農村青年外出打工,難以物色到合適的村干部。人才匱乏,大辦旅游就是空談。”時任辦事處黨委書記的王學淵介紹說。
面對現狀,辦事處決定公開選拔村級后備人才。從2009年1月開始,辦事處利用春節務工人員回鄉高峰期,廣泛宣傳“建設恩施大峽谷、打造沐撫旅游名鎮”的發展規劃,鼓勵外出創業人員、大學畢業生、職業技術能人回鄉參加后備村干部選拔考試,為家鄉建設出策出力。
經過多次動員、考察,近60名青年參加了辦事處2009年4月舉辦的招聘考試,經過筆試、面試環節,24名應聘人員脫穎而出。
農村工作是“大雜燴”,應聘入圍了不一定都能上崗工作,更難保他們能沉下心來干事創業。
為此,辦事處組織專班到后備干部工作地和家庭考察其一貫表現,看家人是否支持他們當村干部;安排他們每人完成一項急難險重的任務,看他們是否忠誠、老實、能吃苦。根據他們的實際表現和發展潛力,最終確定了19名重點培養對象。
2011年,恩施市推廣“沐撫經驗”,千名村級后備干部成長工程快速實施,全市優選致富帶頭人、大中專畢業生、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等1067人進入村后備干部隊伍,他們的信息被錄進村級人才庫。
“這1067人中35歲以下的占71%,高中以上學歷的占93%,種植、養殖、加工、營銷、建筑、文藝等各類專業人才占87%。困擾我們多年的村級組織結構不優、后繼乏人問題將迎刃而解。”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蒲武說。
適崗鍛煉,才盡其用
后備干部選出來了,但將來能否擔重任、挑大梁,還需“火煉”來識別“真金”。
于是,恩施市各鄉鎮黨委把后備干部派到村跟班鍛煉1—2年,委任村支部黨建助理、村書記或主任助理,輪流安排他們到鄉鎮綜治、信訪等部門跟班學習。學習鍛煉期間,對每人每月補助生活費、電話費、交通費等800—1300元。
為使他們盡快進入角色,上崗前先對他們進行農村工作必備知識培訓,讓他們拿準農村工作的“脈搏”。考試合格上崗后,安排在職村干部“一對一”幫帶他們。
“多虧了小梅給我長眼,不然我種藥掙的錢就全打水漂了。”說起紅土鄉大巖村后備干部梅州幫忙把關藥材供銷合同的事,村里的藥材種植大戶向必奎感激不已。今年30歲的梅州畢業于湖北民族學院。2013年回村掛職后,他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幫助村民維權,虛心向老同志請教,示范推廣煙葉井窖式移栽新技術……一件件實事辦成了,村民對他刮目相看。去年10月,村支部換屆時他當選支部副書記。
“我承諾的4件實事基本完成,創辦的葡萄專業合作社吸納200戶入社,發展白葡萄2000畝,目前部分產品已進入中百倉儲超市,畝平收入8000元以上;幫助20戶困難戶按訂單種植朝天椒75畝;2公里斷頭路10月底可建成通車……請村民代表驗收。”去年9月20日,沙地鄉黃廣田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聽取村后備干部、25歲的創業能人廖偉平的承諾踐諾情況匯報。
怎么讓后備干部人盡其才,沙地鄉摸索出的“實事承諾制”辦法,被其他鄉鎮紛紛效仿。
每個村根據村民需求列出一批實事項目,跟班的后備干部發揮個人優勢特長,上崗時自主選擇3個以上實事項目向村民作出公開承諾,學習鍛煉期滿向村民交賬,接受群眾評議。跟班期滿,對完成實事、敢于擔當、黨員群眾投信任票超過80%的,在村干部崗位空缺或換屆時推薦競選村“兩委”成員,特別優秀的直薦為村書記或主任人選;對辦實事欠賬較多、有違法違紀情況、群眾投信任票低于80%的,清退出后備干部隊伍。
基層鍛煉人,“高手在民間”。經過實踐鍛煉,一批后備干部迅速成長為農村工作的行家里手。去年10月,256名年輕有為、群眾公認的后備干部通過換屆進入村級班子,其中3名企業主、8名工商戶、5名創業能人、2名大學生村官當選村支書。全市村干部隊伍中35歲以下的占3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7%,能人型村干部占61%。
留守家鄉,傾情奉獻
培養一個能人村干部難,留住更難。恩施市歷史上就有20多名村委會干部當選后中途離職的先例。如何留人留心,恩施市拋出了“三張牌”:待遇牌、感情牌、事業牌。
“村干部工資年年上漲,今年市財政每月打卡發放給我們的基本工資是1500元。鄉里還另外拿錢設立工作目標獎,我去年就拿到了6000多元的績效工資。”太陽河鄉馬林村委會主任譚家志說,“留在村里卯足了勁地干,黨委政府是不會虧待我們的。”
蒲武介紹,市里將千名村干部的養老保險納入財政預算,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同時,每個村都規范建設了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活動場所、農家書屋、村干部食堂、電教設備等一應俱全,足額預算了工作經費,讓村干部工作安心、生活舒心。
除了物質上的激勵外,組織上更多的是從精神上政治上關愛村干部。市委每年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村支書輪訓一遍,多次組織他們外出學習考察,邀請市級領導、專家教授到鄉鎮為他們授課。市領導每年與村干部進行一次交流、對話,鼓勵他們扎根農村建功立業。近3年來,全市有33名農村黨員干部受到中央、省、州各級表彰,8名村集體干部被招錄為鄉鎮公務員。
紅土鄉稻池村資產過千萬的“煤老板”黃大忠,感念村民期盼他回村“主持大局”、鄉黨委書記“三顧茅廬”請他出山的盛情,毅然將煤礦交給兒子打理,回村當上了村支書。去年10月一上任,他就爭取到500萬元項目資金建設旅游基地,帶動周邊100戶村民建設新民居,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
三岔鄉蓮花池村干部李正權心系留守家庭,不僅發動全村干部結對照料留守老人,讓村民安心在外打工掙錢,還通過朋友牽線搭橋,與武漢大學、湖北美術學院達成合作協議,兩所院校從2011年開始每年暑期派大學生來該村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給村里的留守兒童教授音樂、繪畫、舞蹈,進行心理輔導,為留守孩子撐起一片藍天。
“有‘板眼,了不起!”今年5月,恩施市一村干部到該市芭蕉侗族鄉戽口村旅游,穿行于青翠欲滴的茶園,做客群山掩映的侗家小院,聽聞村民如數家珍地講述全國勞動模范、戽口村“板眼支書”肖孚云20年來勵精圖治的故事,這名干部發出由衷感嘆,表示要像肖孚云學習,做一個有“板眼”的人。
如今,從后備干部成長起來的200多名有“板眼”的村“兩委”干部留守家鄉、各展所能、各盡其才,成為該市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他們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實際,成立農村專業合作社279個,讓60%以上的黨員、干部在合作社唱主角,帶動全市發展煙葉、蔬菜、茶葉種植、家禽養殖、休閑旅游等特色專業村12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