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暉+李斌雄
【點題】
隨著中央從嚴治黨、從嚴治吏力度不斷加大,隨著制度“籠子”越扎越牢、越扎越密,許多干部逐漸感受到“當官不易”。新常態下,部分干部無法適應新變化,黨內出現“為官不為”、“尸位素餐”等種種表現。在對湖北200多名黨員干部及群眾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中,高達68.14%的人“在過去兩年內,遭遇過至少一次‘為官不為情況”。在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的要求下,分析“為官不為”的表現形式、查清“為官不為”的主要病根、探索“為官不為”的根治對策,實現黨員干部既廉又勤是新常態下必須面對的問題。
“為官不為”的表現形式
1.恐慌的“庸政”現象。面對依法治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大政方針的提出,黨對干部的能力、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但部分干部對新政策和新任務不學習、不鉆研、不熟悉,對自己不要求不加碼,對工作不思考不研究,由固步自封、學習懈怠引發本領恐慌;部分干部工作思路不清、業務本領不專,心浮氣躁、重權輕責,試圖通過迎來送往拉關系、打擦邊球、闖紅燈等老套路解決問題,無改革舉措、無創新辦法,工作質量不高。
2.懈怠的“懶政”現象。部分干部習慣于以文件貫徹文件,以會議貫徹會議,應付交差;部分干部解決矛盾問題浮于表面多,深入基層實際少,檢查工作潦草收場多,徹底細致研究少,導致一些工作沒有實質性突破;還有部分干部對工作“挑肥揀瘦”、“討價還價”、互相推諉,遇到矛盾、問題能躲就躲、能繞就繞,對上級安排的工作只完成規定動作,缺乏攻堅克難、主動創新精神。
3.不均的“浮政”現象。由于機關單位內部工作分配不均,干部內部出現“部分精疲力竭、滿身病痛,部分無事可干、閑出病來”、“一些累成狗,一些閑成豬”、“有的急不死,有的死不急”的情況。特別是有些部門工作人員不少,就是辦事太難、效率太低、人浮于事,飽受群眾詬病。
4.假意的“拖政”現象。問卷調查顯示,有55.7%的人認為當前到黨政機關尋求服務或到上下級單位處理公務的感受是“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事難辦”。部分干部表面上對中央的新政措施高調擁護,實際上認為“飯不能吃、酒不能喝、福利也減、索性不干”,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及時給出明確答復,模模糊糊,推延拖沓,通常是不明不白、不了不結、拖拉不辦,可謂是“表面熱乎乎,內心冷冰冰”。
5.怕亂的“畏政”現象。部分干部把黨的反腐倡廉建設與干事創業相對立,工作中提心吊膽、觀望等待,不敢闖、不敢干,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抱著“做得越多,錯得越多”、“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無事就是本事”的心態,等著上面下指示、等著別人探路子、等著外地出經驗;也有部分干部把全面深化改革與維護個人利益相對立,工作中明哲保身、樂當好人,佯裝樣子,善走過場,只求不觸利益,只求不丟選票,只求不得罪人。
“為官不為”的病根剖析
“為官不為”是理想信念的“軟骨癥”、高壓從嚴的“焦慮癥”、傳統思維的“依賴癥”、能力本領的“恐慌癥”、權力尋租的“成癮癥”。之所以會出現“在崗不在狀態,在位不在謀事”現象,綜合分析其病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認知易錯位,慣性思維常“作繭”。部分干部“官本位”思維根深蒂固,以“天下父母官”自居,習慣“當官做老爺”,樂于聽匯報、發指示;部分干部受傳統政治文化影響,奉行中庸之道的處事哲學,明哲保身,宗旨意識淡化,不擔責、不擔難、不擔險;還有部分干部受西方腐朽思想影響,奉行利己主義、現實主義哲學,對個人榮辱得失看得重,對事業興衰成敗看得淡。
2.新規新政剛出臺,為官不適變“作阻”。當前,我們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黨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建設都進入新常態,這對部分習慣于粗放管理模式和簡單工作方法的干部提出了新的挑戰。有些干部認為:“現在管得這樣嚴,干事越多,出錯幾率越大,犯不上冒險”。
3.績效評價流于形,考評問責成“作假”。問卷調查中,31%的人認為“導致干部‘為官不為最主要的客觀原因是考評機制不健全,‘做的好不如說得好挫傷工作積極性”。部分單位的績效考評并未與獎懲措施結合起來,致使部分干部認為“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導致出現“你慵我更懶,你虛我更假,你油我更滑”的現象。
4.現有制度不健全,體制機制在“作梗”。目前,各地各單位對治理“為官不為”的重要性認識提上日程,但在制度跟進上存在薄弱環節。有的領導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仍集人權、事權、財權等于一身,這些給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提供了“優質”的土壤。在干部選拔任用方面,主觀因素占很大比重,客觀因素卻屢被擠占,導致部分勤奮工作、默默無聞的干部被“邊緣化”,難被提拔。高薪養廉是公務員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而目前我國公務員薪酬制度沒有形成調查比較機制和動態調整制,無法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為官不為”的根治對策
新常態下,“為官不易”,但更要“為官要為”。“為官不為”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負能量”,是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絆腳石”。我們必須對癥下藥、系統施治,從而激發干部的新常態、新本領、新作為。
1.強化思想教育機制以去繭,引導奮發有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建設,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把法律教育、黨規黨紀教育納入黨員干部教育培訓中,引導各級黨員干部自覺樹立依法治國意識,自覺樹立遵守黨規黨紀意識,增強防治“為官不為”的剛性約束力。突出理想信念教育,以道德力量約束干部,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解決黨員干部思想上“貧血”、精神上“缺鈣”、行動上“乏力”等問題。
2.凈化政治生態以消阻,鼓勵大膽作為。堅持不懈地加強作風建設,反腐倡廉,激濁揚清、懲惡揚善。一方面,向舊習慣說不,向潛規則叫板,繼續嚴厲查處“為官不為”行為,形成強大震懾力,使干部自覺以“清廉為官、事業有為”的標準要求自己,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態。另一方面,要加強干部的專業培訓,提升干部的分析研究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破解難題、適應新常態的能力。
3.完善實績考評以棄假,確保為官必為。在問卷調查中,有32.2%的人認為治理“為官不為”現象最有力的抓手是構建科學化的考評和問責體系。因此,要樹立“從實績看德才,憑德才用干部”思想,堅持實績導向,建立干部實績考核體系。對“太平官”、“混混官”等為官不為現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報一起,對工作表現差、“為官不為”的干部堅決進行調整。同時,將報酬和激勵向吃苦的人、干事的人、有為的人傾斜,對敢作為、敢擔險、敢創新的干部進行積極宣傳。
4.健全體制機制以除梗,實現善作善為。加強日常監督管理機制,立足抓早抓小,增強干部的免疫力抵抗力。實行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原則,不同機關和崗位應探索符合工作需要和干部選拔要求的競爭方式。構建與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薪酬制度,充分調動公務員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積極發揮人民群眾在輿論監督、社會監督中的主體作用,通過“百家企業評部門”、“服務對象評科長”、“電視問政評干部”等活動,倒逼部門奮發整改,實現干部善作善為。
(作者分別系莆田學院廉政研究中心成員、武漢大學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